前段时间,从朋友圈看到一个朋友给孙女养蚕的图片,看样子足有成百条蚕。我这才想起了去年养的蚕产的蚕卵,还在冰箱里放着。于是赶紧拿出来,准备重操旧业。两个孙女看见又要养蚕了,高兴得不得了。

没过几天,蚕宝宝慢慢地从菜子籽大的蚕子里钻了出来。黑黑的,比蚂蚁还小。我连忙去外面找桑叶。可是没过几天,陕南突然天降大雪,气温骤降,脱掉的棉衣又重新上身了。从那天降温之后,蚕宝宝就再也没有从蚕子里出来过一条。孙女问我:“蚕咋不出来了?”我说:“恐怕是因为降温,蚕子受了症,被冻死了”。孙女一听,可怜巴巴地说:“蚕宝宝好可怜啊!”

在爷孙仨的精心呵护下,出来的那几条蚕宝宝一天天长大,剩下的蚕子却再也出不来一条蚕了,可是两个孙女还是舍不得让我把剩下的蚕子扔掉。数一数养的蚕,共有十二条,开始黑黑的,慢慢地变成黑褐色,最后变成了白亮亮的“蚕姑娘”,“蚕姑娘”的名字是从我婆在世的时候,我从我婆那儿听来的。

提起“蚕姑娘”,就想起我婆,想起我婆,就想起小时候养蚕的事。那时候刚一开春,就把蚕子拿出来,用烂套子包住揣在怀里,每天一想起来就掏出来看。等蚕姑娘出来了,再去采桑叶,有时蚕姑娘出来得太早,桑树枝条上的桑叶才比油笔尖稍微大一点。没办法,只好给蚕吃笋叶,或者吃榆树叶,榆树比桑树发芽早一点。等桑树长出叶子时,蚕姑娘才能吃上正宗的食物。有的家长不让孩子养蚕,他们就偷偷地养,为了不让家长发现,有时把蚕姑娘带到学长去,偷偷地放在桌兜里,如果被爱打小报告的同学发现告了老师,蚕姑娘就会被老师没收,被没收的同学往往要伤心好几天。

那时养蚕,都是孩子自己亲自养:自己暖蚕子(将蚕子揣在怀里以便蚕快点孵化出来),自己去采桑叶,说是采桑叶,实际上是给羊割草的时候,顺便捎带着弄一把回来,就够蚕姑娘吃好几天了,自己喂养换叶子,清理蚕屎,也不嫌脏。可是现在说是孩子养蚕,其实大多是爷爷养,孩子跟着看热闹。这也难怪,现在的孩子,包括孩子他妈他爸,基本上都是独生子,谁放心让一个孩子出去采桑叶!

那时候养蚕,其中有着无穷无尽的乐趣。那个年月,孩子们的学习任务不重,没有课外作业,也没有名目繁多的兴趣班,放学回家除过给羊割草,或者帮父母做点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儿,剩下的时间就是玩了。一有时间就去务劳他的蚕姑娘,看着蚕姑娘一天天长大,心理那个惊喜真的无法言表。等结茧的时候,把蚕姑娘逮到靠在墙跟前的扫帚上,扫帚棍间的缝隙便于蚕姑娘结茧。这时特别要注意的是,不能让鸡把蚕姑娘给吃了,所以扫帚要靠在鸡不能到的地方。没几天时间,你去看,哇!扫帚的旮旮旯旯结满了蚕茧,像开满了花儿的树,黄的黄亮亮,白的白生生,甚是好看。然后小心翼翼地把蚕茧一个个取下来,放在纸盒子里,等待她羽化成蛾,交配产卵,第二年再继续养。

那时候,听了老师教的“春蚕到死丝方尽”的诗歌,曾经在心里质疑:蚕吐完丝结成茧,并没有死阿,而是变成了蛹,再羽化成蛾,最后交配产卵之后才会死去。怎么能说“春蚕到死丝方尽”呢?这不是把蚕姑娘生命中最关键的一部分给抹杀了吗?

当时的质疑仅仅到此而已。现在细想,可不是么,春蚕不仅仅是在让自己吐完丝之后就终止生命了,她还要羽化成蛾,最后留下生命的种子才会死去。所以她的伟大不应该止于吐完丝的时候,而是在于留下生命的种子之后才失去生命的时候,这样才能让生命不断繁衍生息。

人们往往用“春蚕到死丝方尽”,来赞美教师的无私奉献精神,来比喻教师为了教育事业而牺牲自己一生的高尚品质。如果说春蚕的伟大,在于为了让生命不断繁衍生息,才在留下生命的种子之后放弃生命的话,那么教师的伟大,就应该在于他为了让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人类文化不断传承下去,而把正直的人格,高尚的品德和无穷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之后才老去。这才是对春蚕精神的真正解读。

蚕作茧后多少天破茧成蝶(养蚕记)(1)

蚕作茧后多少天破茧成蝶(养蚕记)(2)

蚕作茧后多少天破茧成蝶(养蚕记)(3)

蚕作茧后多少天破茧成蝶(养蚕记)(4)

蚕作茧后多少天破茧成蝶(养蚕记)(5)

蚕作茧后多少天破茧成蝶(养蚕记)(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