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裂痕的婚姻能继续下去吗(30年AA制婚姻真实的婚姻)(1)

那些变成了“空壳”的婚姻

最近有一个很火的视频,采访了一对天津的老夫妻,结婚三十多年坚持AA制。他们生活上那种“划清界限”到何种严苛的程度呢?比如:

两人共用一个冰箱,有严格的区分,上层放老先生的东西,下层放老太太的东西;就连鸡蛋,都会有各自的标记。两人轮流使用一个厨房各自做饭;睡觉也不会睡一块去,一年365天,老先生只能睡冷冰冰的地下。

采访中老太太说:“他对我关照很少,不管是谁给的东西,他都不给我们,就他自个吃完。”

这样的一对老夫妻,虽然住在同一屋檐下,但生活上基本没有相互的支持,更谈不上情感的交流了。这样表面上看似“稳定和谐”的过日子的关系,实质上,已成为没有感情基础的“空壳”婚姻——好像有没有对方的存在,都差不多了。

面对这样的感情关系,在唏嘘感叹之余,我们也会想,他们的关系到底是怎样走到目前这地步的呢?

“空壳”婚姻中的假性亲密

也许在大家的亲密关系里,没有经历过像前文老夫妻那般极端的界限分明的婚姻生活。

但是,在生活中,你和你的伴侣,或许已经非常紧密地关联在一起了,但你总觉得你们之间好像“差点儿”什么,但又无法说清楚。

相处得越久,俩人之间积累了越来越多无法触碰的话题、不敢表达的情绪和情感,以及难以忽视的不信任和不安感。交往了很多年,却还是不了解对方的脾性喜好、价值感、内心想法,就像非常熟悉的陌生人。那么,也许你正在经历的是“假性亲密关系”

「假性亲密关系」是指:在关系中逃避关系。伴侣双方利用形式上的在一起,“默契”地共同回避建立起真正的深入心灵的关系。

而真正的亲密关系是需要你与另一个人彼此之间产生深刻的、有相互回应的、关乎内心的联结。在建立信任关系的过程中,需要袒露自己脆弱的地方,相当于赋予了对方伤害你的权利,也因此需要冒着被伤害的风险。

处在假性亲密关系中的情侣,避开建立信任感和亲密感,核心是为了避免受伤。因为我们大部分人都会惧怕“失控”,害怕被“淹没”,所以不敢投入到关系的河流中。

假性亲密关系,正让你失去接近真爱的可能性

假性亲密关系里,都会有一个“假装”。一个极端是:假装不在乎。

我的一个朋友苹果姑娘,在和男朋友峰的分歧中从不让步,直到峰甩下一句“你总是无理取闹,我受够了。”消失,再没回来。

尽管她嘴上恶狠狠地骂他“渣男”!心里却完全不一定这样想。

她太喜欢他了,以至于时刻惧怕着失去他。这样想要靠近又想要逃离的矛盾的感觉,让她不自觉地推开对方。

有一天对方真的受不了离开了,变成了她口中的“渣男”,这最终结果印证了她对男人最初的偏见,也让她失去了靠近真爱的可能。

她想象中的惧怕,最终演变成了她的现实。

所以心理学家荣格说:我们没有意识到的那一部分,构成了我们的命运。而想要活得明白,便是要慢慢深入了解我们没有意识到的那一部分。

假性亲密关系里的另一个极端是:假装在乎。

尽管现在年轻群体的婚恋观念进步了,但适龄青年们还是普遍处于一种催婚压力下。

他们当中有些人,渐渐屈服于早先让他们感到不屑的父辈的观念:结婚不就是找个人过日嘛?哪来这么多的你侬我侬。

在婚后,他们往往也会做出好妻子、好丈夫的角色要求做的事。然而,那种在乎、关心,似乎是责任使然,多少透露着点假装和表演的成分。就连床笫之间的事,都带着例行公事的节奏。

维持“假面婚姻”的夫妻,一方面会觉得“食之无味”,因为从没有建立真正的亲密感,心理上觉得有没有对方都差不多;另一方面也会觉得“弃之可惜”,因为婚姻之于他们,社会意义大于亲密意义。有时候,这是双方出于互惠的共谋,避免离婚或未婚有可能带来的财产、声誉的损失。

但呆在婚姻的躯壳里的他们,并不真正关心对方关于情感、金钱、精神追求方面的想法,彼此设立一道无法逾越的屏障,维护着自己的最终利益。

但人心是敏感的,感情是个人化的,亲密与否,骗得了周围人,唯独难以欺骗自己。

所以,假性亲密关系往往带来两种极端的结果:要么一直惧怕进入亲密关系,恐婚恐育;要么勉强进入一段“假面婚姻”,但两人却各自孤独终老,这带来一种自设心理牢狱的麻木状态。

假性亲密关系是怎么产生的?

假性亲密关系产生的原因有很多,对此追根溯源,会发现一个人的早期依恋模式,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也许有些人在小时候向父母发出需要被关注的信号,通常都被父母忽略掉了。久而久之,他们也习得了自己的感觉并不重要的信念。

在他们的早期关系体验中,充满着被抛弃的风险,所以在成年后的亲密关系中,所感到的焦虑和回避,本质上是内心对于被抛弃的恐惧,这源于早期抚养关系中产生的“原生情绪”

成年后,他们往往表现得冷漠无情,采取回避、忽视、冷战的方式,让对方感到“我不需要你”、“我才不在乎你”。他们以冷漠隔离受伤,以愤怒掩饰恐惧,这些是由原生情绪衍生出来的“次生情绪”,可以理解为自我防御机制。

如果双方带着这些次生情绪在亲密关系中互动,很容易就会形成恶性循环,但彼此的原生情绪还是没有在矛盾中被觉察和解决。两个人在这样的关系中小心翼翼地相处着,避免揭开问题,却因此埋下了越来越多不可触碰的雷区。

另一方面,我们大部分人最初都是从父母的关系中学习和感受什么是爱。有些父母的关系本身就是假性亲密关系,他们之间很少有爱意的流动,甚至抨击、贬低任何温情脉脉的表达。

在这样的家庭里长大的孩子,自然也习得了僵化的表达,压抑情感的表露,在关系中缺乏激情的展现。而激情恰是爱情最初的燃料。所以他们的亲密关系,一开始就烧得不温不火。

在识别出自己在亲密关系中的固定模式和消极信念之后,看见自己因此而产生的退缩是为了自我保护,却一直掩盖着更深层的问题,才有可能产生转变的想法,以引发更多积极的行为来替代消极的应对方式。

如何避免亲密关系变成一具“空壳”?

  1. 任何成长都需要勇于冒险。

著名心理学家欧文·亚隆曾说,在他的心理咨询过程中,他会鼓励对方做一些冒险,没有冒险就不会带来相应的心理成长。而坦诚地表达真实的自我,表达那些之前害怕表达的事情,便是一种冒险。

如果苹果姑娘在一次吵架中,她能够鼓起勇气向男朋友表达:“我明明想说你不要走,张口却是我不在乎。”

也许她男朋友也会坦诚地说:“我也不想吵架,但每次你的唇枪舌剑真的让我很难受。你满口的不在乎,让我感觉很羞愧。我对你越认真,你就对我越爱理不理,这让我感觉你随时都准备着离开。”

苹果姑娘说:“我害怕表现得太喜欢你,会遭到你的嫌弃。你知道吗?每一次吵架离开后,我都十分害怕你不会来哄我了。”

其实他们都害怕失去彼此,但就是没有勇气表达出来。很遗憾,真爱也就被阻挡在这旷日持久的拉锯战之外了。

对于关系中的两个人,如果想要让关系更亲密一点,需要注意练习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和需要,减少“口是心非”的表达,多问自己:“当我这样说的时候,我真正想要表达的是什么?”或者思考对方的话:“当ta这样说的时候,ta真正的需要是什么?”

当然,我们太习惯于掩藏自己的内心真实需要了,以至于自己都难以发现,如果这时候有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帮助你去挖掘和发现,协助你把这些无意识的密码转化成我们日常的语言,以更好地让伴侣清楚我们的想法,这无疑会促进伴侣的关系。

  1. 唯有坦露、看见、接纳不完美,才是建立真正的亲密关系的开始。

电影《心灵捕手》中的主角威尔,他的亲密模式就是很典型的回避型依恋。他与富家女朱凯兰相识相恋。当他意识到女友毕业后有可能离开他去加州发展,他就开始恐惧到时候她不爱他了,怎么办。

在一次争吵中,威尔气急败坏地说:“你根本就不爱我,你就是想和我这种穷人玩玩!”

在威尔与专家桑恩教授的心理治疗中,桑恩善意地点破威尔的心思:“你是不想让她看到你的不完美吧?这是极好的想法,一辈子不用认识任何人。”

桑恩教授并没有继续跟他讲“应该”如何建立亲密关系,而是将自己与妻子相处的故事娓娓道来,他说:

“你知道吗?我太太特别喜欢放屁,而且声音还很大。有一次半夜,她放屁太响,把家里的狗都吵醒了。”分享这些生活细节的时候,桑恩脸上洋溢着幸福的表情。

“她知道我所有的缺点,人们称它为不完美。但不完美的东西,却是最好的东西,因为它能选择让谁进入我们的世界。”

他其实是在说:唯有坦露我们的缺点,看见、接纳彼此的不完美,才是真正建立亲密关系的起点。

银色夏生的诗集,一首《Romance》里面写道:“如果再谈恋爱,下次一定要坦诚对待那个当下的自己,那些真正的心情。悔恨就说悔恨,不甘愿就说不甘愿,嫉妒就说嫉妒。再也不要老装作什么也不在乎地,只会微微笑着。”——多么真实,多么坦诚,多么美好。

END

点击作者名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