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省岳县离县城一百余里处有坐佛洞寺,早年毁于大火,现仅存石洞洞口有两幅楹联,一幅为端庄凝重的楷书,写着:“不是仙不是佛不是物,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另一幅由古拙迷奇的象形文字组成,至今没被专家破译,被学术界称为难解的“天书”,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无法破译的文字真的存在吗?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无法破译的文字真的存在吗(至今难以破译的文字)

无法破译的文字真的存在吗

在四川省岳县离县城一百余里处有坐佛洞寺,早年毁于大火,现仅存石洞。洞口有两幅楹联,一幅为端庄凝重的楷书,写着:“不是仙不是佛不是物,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另一幅由古拙迷奇的象形文字组成,至今没被专家破译,被学术界称为难解的“天书”。

据传说,佛洞寺内有一座秘密的藏宝窟,如能识破洞口的石楹联,就能找到打开藏宝窟的“钥匙”。

浙江省仙居县谈竹乡在一山崖高处岩壁上发现一片罕见的文字,它形象有些像蝌蚪,于是当地人称它是“蝌蚪字”。专家前往考察后发现,它带有明显人工刻凿的痕迹,像日纹、虫纹、鱼纹、草纹和蝌蚪文。经辨识后虽然不懂是什么意思,但认定这是远古部落的一种象形文字。当地传说是记录大禹治水的铭文,是否如说,还需研究考证。

在北京市密云县番字牌乡境内的石山壁上,刻着不少古里古怪的字,大的一米见方,小的仅有十几平方厘米。由于字刻得很深,石壁虽经多年风化,字迹依然清晰可辨。这些字上世纪八十年代前无人认识,被统称为“番字”,番字牌乡由此而得名。

“番”是古代汉族对异族的泛称。据专家介绍,这些“番字”共有二十多组,由四种文字组成。在1992年,中央民族学院的学者对这些字进行了专项研究,确认“番字”中有梵文、藏文和蒙文,内容是佛教的“六字真言”,即唵、嘛、呢、叭、咪、吽。

到目前还有一种文字不能确认,有学者推测可能是叠字咒符。对于这些“番字”刻于何时,什么人刻的,为什么要把几种文字刻在一起?至今还没有答案。

树立在泰山路侧一座石碑,上书“䖝二”字样,引得游人止步观赏,人们互相提问,这“䖝二”两字是什么意思呢?

其实建国初期,郭沫若先生曾对这两个字意有过解释。他说,“䖝”是繁体字“風”字去掉“几”字留下里边的“䖝”。“二”是“月”字去掉“⺆”边后的“二”字,合起来寓意泰山的景色“风月无边”。

郭老的解释似乎非常合理,让人们敬佩他的博学才华。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有人提出不同意见。原来,在“䖝二”碑上面,走出不远,有座“斗母宫”,宫内过去住着一位尼姑,名叫“月”。随后又来了一位和尚,名字叫“风”,两人凡心一动,异性相吸,很快结了难解之情。这种事情本来很秘密,凑巧被一位好事的诗人发现。他既不肯直言,又不甘心默不作声,于是,在“斗母宫”前立碑,上书“䖝二”两字,暗暗地揭示了风月两人的爱情无边。

在偏僻的湘南零陵地区,江永县上江圩乡及邻近地区,很久以来就流行一种只有妇女能认识的文字,它记录的多为本地土话。这种神秘的特殊文字在当地被称为“女字”,而运用“女字”所记录的事情或创作,被称为“女书”。

目前,有关科研人员已经收集到的“女字”单字近千个。从单字上分析,发现它是一种单音节文字,而每个音节能表示一组同音不同意义的语词。其字形与汉字密切相关,有的近似古老的甲骨文,还有一部分跟现代楷书相近。

“女书”的书写形式都是用毛笔、黑墨,写在纸或布上,也有写在扇面上的。自上而下,自右而左,与中国古书上的字序一样。只是通篇无标点,字体倾斜,大致成菱形。

据当地懂“女书”的老年妇女介绍,她们在进行宗教祭祀时,往往事先将表达自己美好愿望或消灾免祸的祷告文字,用“女书”形式写在纸上或扇面上。待祭祀那天带上这些祭文在祭袍现场宣读。听起来颇有几分神奇色彩。

这种“女书”只有少数人会写,在过去,妇女们会在田间地头劳作休息时,懂“女书”的人会照着上面的字用唱歌的形式教妇女们认识“女书”。内容涉及很广,大多是教人们相夫带子,尊老守家一些类似孔孟之道的学说。

湘南江永县上江圩地区的妇女,用“女书”创作了诗歌、传记、结拜姊妹书、来往书信等。有的则是把汉文中的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名唱本改成了女书唱本。这些唱本一般七字或五字一句。有些女书作品,则是老年妇女或生活失意者,在遇上天灾人祸以后,请当地精通女书的人帮她们记录下这些苦情作为“传记”,已发现的《儿女歌》、《媳妇歌》就属于这一类。有的女书作品却是过去年轻姑娘结拜姊妹时的信物,结拜之后,她们经常带着女书彼此看望,共同唱读。还有一部分是记录历史的重大事件,并编写成唱本,有一篇名为《太平天国过永明》的作品,记录了太平天国农民军经过江圩的情况。

关于“女书”的来源,目前尚未见有记载,只是在江圩传说在古时候,此地有一美女被选进宫受到冷遇,心中十分悲伤,想写信向家人叙说,又怕被人发现,便发明了这种文字。

巴蜀文字指的是铸刻在战国时代巴蜀铜器上的一些图像和符号。这些图像符号与纯粹用于器物装潢的纹饰不同,具有原始图像表意文字的一些外部特征。

巴和蜀是距今2000多年前的两个古老部族,战国时代其活动中心主要在今四川省和重庆市境内,公元前316年为秦国所灭。巴蜀文字在地下湮埋了几千年,一直不为世人所知,直到上世纪20年代,随着巴蜀铜器的出土才被发现。

巴蜀文字中的自然图像大多来自对自然界事物的模仿,这些事物在古代人的心目中具有神灵的性质,是巴蜀人原始崇拜的偶像。把这些图像铸刻在兵器上,并用一些礼仪性符号表达对它们的祟祀心理,无非是想借此从中获得神秘助力,乞求神灵保佑,取得战场上的胜利。虽然现在不能破译它的全部内容,可具有巫术作用是它的主要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