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庞志澍

齐齐哈尔健康食谱(齐齐哈尔饮食文化探索)(1)

齐齐哈尔家庭烤肉

前几日,偶读了老波头的《不素心》,十分喜爱。读后觉得齐齐哈尔这个城市与老波头的“不素心”三字十分相配,这个城市的人民热爱生活,不浪费、不挑食;绝不胡吃乱吃,该吃的就吃、能吃的才吃;绝不掩饰自己对食肉的热爱,“烤肉之城”的美称恰好诠释了“不素心”三字。

一直有人认为东北菜不成体系,食材单一,制作手法简单粗暴,我却不认同,那是他们不了解齐齐哈尔的历史。下面我就来说说我个人对齐齐哈尔的饮食文化的认知。

齐齐哈尔健康食谱(齐齐哈尔饮食文化探索)(2)

东北肉末炸酱

从“冰棍蘸酱”、“饺子不用容器”说起

“地域黑”,伴随着网络世界的成长而产生的“毒副产品”,是无端攻击其他地域的人的代名词。“言论自由”,是他们的借口或者外衣;对一个地域的片面认识,世界观、价值观的歪曲,才是他们的核心问题。

东北因此深陷“树欲静而风不止”的漩涡之中。更有甚者,本地有些创作者为了夺人眼球,为了流量,自身又没有什么创意,所以走上了自己“埋汰”自己的“地域黑”之路。

齐齐哈尔健康食谱(齐齐哈尔饮食文化探索)(3)

东北蘸酱菜

经常有东北人自己拍摄的,“给东北人一碗大酱,东北人会大酱蘸一切”、“东北人吃水饺,水饺直接倒到桌子上”、“做20年东北人,不知道黏豆包是啥”此类容易引起争议的视频、文章。什么冰棍蘸酱、香蕉等水果蘸酱……,只有你想象不到,没有他们不敢蘸酱的食物。事实上东北人并不是什么都蘸酱吃的,根本没有那样的饮食习惯。活在东北50年,也算是半个东北通,东北人民风淳朴,也可以说是憨直,但绝不是傻子。他们注重仪式感,也讲究卫生,绝不会把饺子直接倒在桌子上吃。饺子是代表财富(元宝)的,春节时一定要“招财进宝”的,所以过年在东北一定要吃饺子的。过年、节吃饺子是有仪式的,要配以相应数量(双数)的酒、菜,还要放鞭炮。大年三十十二点,饭桌上一定要有饺子的。在贫困的年代更是一年吃不上几回饺子。所以,水饺东北人都是要装盘的。怕坨在一起,还要翻拨的。不排除有个别人那么吃,也不排除不认识黏豆包的,但只是个别极少数。

齐齐哈尔健康食谱(齐齐哈尔饮食文化探索)(4)

盖帘上的手工水饺

老话讲“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您为了生计、为了流量,努力奋斗本无可厚非。可是身为一个东北人,自己黑东北,“装傻充愣”,是否显得格调不高呀。而且99%以上的东北人都不会那么做,余下不足1%的人,当然代表不了东北人了。一个人为了流量,哪怕是骂声,也趋之若鹜,香臭不分,是不是有些下作了呢?你一个人那么做,可以。但是不要强行“代表东北人”可以吗?

“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建议以后各位读者见到类似视频、文章不要阅读、观看,更不要留言骂“那些装睡的人”,这样就没有流量,他们自己也就会觉得无趣的的!

齐齐哈尔健康食谱(齐齐哈尔饮食文化探索)(5)

东北家庭手工水饺

肉食者不鄙

“肉食者不鄙”,汪曾祺先生曾以此为文章题目,推而广之喜欢吃荤;还是吃素;还是荤素搭配都无可厚非。无论是炖、烧、烤、卤、酱、蒸、煮等都只是烹饪的技法,并无高低高贱之分。

齐齐哈尔的饮食习惯与历史传承息息相关。齐齐哈尔地区,已发现旧石器时代遗址:大兴屯遗址、蛇洞山遗址、讷河市清河屯遗址、讷河市神泉时期时代遗址、景星镇古遗址。新石器遗址:昂昂溪遗址(包括五福遗址、滕家岗遗址、胜利遗址)、西卧牛吐遗址、莽格吐遗址、讷河市红马山遗址、泰来东翁根山遗址、讷河市敖包山遗址、齐齐哈尔市洪河遗址。部分遗址发现动物骨和烧灰。动物骨包括猛犸象、披毛犀、盘羊、野马、野牛、野猪、鹿、野兔、鱼和鼠类。可见当时生活在齐齐哈尔地区的人类的食谱相当广泛,以肉食为主,野菜、野果为辅。火已经被熟练使用。

齐齐哈尔健康食谱(齐齐哈尔饮食文化探索)(6)

昂昂溪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陶钵

齐齐哈尔一直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先期汉族人是以流人、站人的身份进入黑龙江的,直到清中期“闯关东”,才有大批汉族人到达黑龙江。因此,这里以游牧民族的饮食习惯为主,肉自然成为主角。据西清著《黑龙江外纪.卷六》记载“满洲宴客,旧尚手把肉,或全羊。……所谓手把肉,持刀自割而食也。”手把肉,即大锅水煮带骨牛、羊、猪肉,刀割下来,肥瘦相间,蘸佐料,趁热而食。全羊自然是烤全羊,也是需要自助刀割,才能进食的。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可谓痛快豪爽,民风如此。

齐齐哈尔健康食谱(齐齐哈尔饮食文化探索)(7)

呼伦贝尔手把肉

齐齐哈尔当时,尚为黑龙江首府,如此吃法长达100余年。至今已被后人忘却,提及“龙江菜”每每是锅包肉、排骨炖豆角、小鸡炖蘑菇、大鹅炖土豆、猪肉炖粉条、豆腐粉条肥肉片炖鱼(有称之为得莫利炖鱼,个人以为得莫利历史太短,没有此村之前,黑龙江已经有如此吃法)、蘸酱菜、大拉皮等等。“手把肉,烤全羊”仿佛已经是蒙古族独家专利,难道历史上北方少数民族不也是以此为主要饮食吗?如何手把肉、烤全羊不能进入“龙江菜”?这绝不是巧取豪夺,确实是有历史根源的。

齐齐哈尔健康食谱(齐齐哈尔饮食文化探索)(8)

烤全羊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齐齐哈尔的饮食习惯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黑龙江人为什么如此喜欢吃肉?黑龙江地区地处东北的最北边,纬度高,日照时间短,因此可种植的农作物品种少。清至民国,齐齐哈尔的主要农作物:土豆(马铃薯)、玉米、小麦、水稻、大豆、谷子、高粱、甜菜、瓜子(向日葵)、烟叶、西瓜,其余像白菜、萝卜等种植的面积都不多。当时交通运输尚且不发达,即便作为黑龙江首府,蔬菜也比肉更金贵一些。这里的金贵不是指价格,而是有钱,一般人家买不到蔬菜。

齐齐哈尔健康食谱(齐齐哈尔饮食文化探索)(9)

地下菜窖

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1990年前后,那时好多人家都有菜窖。我家是既有菜窖,又有地下室(日本人留下的,以前文章写过,这里就不再详述了)。能在地下菜窖里贮藏住的就白菜、土豆、青萝卜、红萝卜、胡萝卜、地瓜外加上一点国光苹果。像茄子、豆角之类的都要在秋天的时候晾晒成干,这样才能储存,新鲜的存不了多长时间就会烂掉。

而动物冬天也可以养殖。牛、羊、猪、兔子、鸡、鸭、鹅都是适宜北方养活,而且对食物要求不高的牲畜、家禽。我小的时候,家里就养过鸡和兔子,不像现在的孩子是为了喜爱,单纯为了吃肉和蛋。课余时间还要去割草;去饭店捡些鱼内脏、鱼鳞;夏夜,还要在路灯下抓一些蚂蚱、水老鳖、蝲蝲蛄之类的喂鸡、喂兔子。现在回想起来,还是蛮有童趣的。

齐齐哈尔健康食谱(齐齐哈尔饮食文化探索)(10)

东北冻柿子

冬天,鱼类、动物肉、饽饽、水果(冻梨、冻柿子)都可以室外冰冻储藏。零下20-30摄氏度,东北的室外就是天然的冰柜。

清至民国时,东北的冬天,西北风嗖嗖地刮,衣服穿得少,肚子里没食物,根本受不了。什么黏豆包、宽粉条、肉、包米都能在胃内长时间消化,所以饱腹感强的、不好消化的食物也成了东北人的喜爱。喝酒也成了御寒的方法之一。所以几乎是地理位置越往北越能喝酒,东北人遇见了俄罗斯人,只能甘拜下风。

齐齐哈尔健康食谱(齐齐哈尔饮食文化探索)(11)

黑河.冬捕

东北的汉族以肉、鱼为主菜这些饮食习惯,百多年后,也就成为了习俗保留了下来,流传至今。

有些人说东北人能吃、吃得太油腻,只是不了解这些由于自然状况形成的习俗罢了。还有人说东北以前的厨房特别脏,到处是油渍。如果你生活在一个零下三十多度的地方,只是为了取暖或是条件所限,厨房没有排风、吸油烟机,吃水困难,您还会说出以上的话吗?

齐齐哈尔健康食谱(齐齐哈尔饮食文化探索)(12)

齐齐哈尔的四位特级厨师刘显廷、牛广文、杨宝生、潘祖远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齐齐哈尔的饮食习惯与本地物产息息相关。庆幸的是齐齐哈尔既靠山,又濒水。大兴安岭地区大多数时间都归黑龙江管辖。黑龙江、嫩江、松花江等江河又都在黑龙江省域内,所以当时作为省会城市的齐齐哈尔,自然是得到其他城市的供奉。

传统相声贯口《报菜名》中,东北的特产就位列其中,"……、蒸熊掌、蒸鹿尾儿、……、罐儿野鸡、罐儿鹌鹑、……、山鸡、兔脯、……、清蒸哈什蚂、……、锅烧鲤鱼……、抓炒对虾……、熘鲜蘑、熘鱼脯、熘鱼肚儿、熘鱼片儿、……、烩海参、……、锅烧海参……、熘蟹肉、炒蟹肉、烩蟹肉、清拌蟹肉、……。",山珍野味、海产品东北三省都能自给自足。“满汉全席”中的满席自然只能是东北菜,不可能出自别的地方,都是东北特产:如犴鼻、鳇鱼子、熊掌、猴头菇、哈什蚂以及鹿的尾、筋、鞭、肉等和辽宁沿海地区的海产品。这些都是原料严选,做工精细的满菜。满汉全席中的满菜一定能代表东北菜系,如今不知为何,一提东北菜,就是实惠,简单的铁锅炖、锅包肉、大拉皮了。

齐齐哈尔健康食谱(齐齐哈尔饮食文化探索)(13)

哈什蚂(林蛙)

当然,这些“龙江菜”不仅在宫廷中,在民间也有记载,我之前文章有写过齐齐哈尔著名饭店“同兴园”、“厚德福”,流传下来的菜谱中也有“扒熊掌”、“鸡茸猴头”、“扒鹿筋”、“红烧猴头”、“红烧犴鼻”、“烧猴头鸡腿”、“烧猴头猪爪”、“炸田鸡”、“烧鹿筋”、“烧飞龙”、“烧熊掌”、“扒猴头菇”、“炒山鸡丁”、“清炖飞龙”等等。而且当时齐齐哈尔有“山货店”、“山珍店”,还有清朝时,一年一次黑龙江最大的集市“楚勒罕”。可见当时的山珍野味在齐齐哈尔已经能走入寻常百姓人家。顺便说一句,当时的猴头菇都是野生的,现在的猴头菇绝大多数是人工养殖的。

齐齐哈尔健康食谱(齐齐哈尔饮食文化探索)(14)

野生猴头菇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父亲在“百花园”工作,当年百花园内设“北味饭店”,经营以龙江美味为主的菜系,当时,飞龙汤、梅花鹿肉、熊掌、狍子肉、猴头菇、“三花五罗”这些鱼类,尚在菜谱之中。父、兄都在当时饮食系统工作,曾经提过,当时的齐齐哈尔籍国家特级厨师主导,整理、推送过“龙菜”,无奈当时受各种条件制约,最终不了了之。

齐齐哈尔健康食谱(齐齐哈尔饮食文化探索)(15)

野生沙半鸡,别名须山鹑、斑翅、树鸡儿

小的时候,在家就吃过飞龙、狍子、沙半鸡、野猪、野兔、野鸡等等。现在,好多动物不允许再猎杀、吃食了;清朝黑龙江的大员,往往致力于边防,军政大权独揽,没有时间、精力去整理记载黑龙江的饮食文化;解放后,省府从齐齐哈尔搬到哈尔滨,而哈尔滨是随着“中东铁路”开埠的,历史更短。所以黑龙江人便开始遗忘历史上辉煌的“龙江菜”了。

齐齐哈尔健康食谱(齐齐哈尔饮食文化探索)(16)

80年代百花园

火炙最宜生嗜嫩,雪天争得醉烧刀

齐齐哈尔的饮食习惯与本地人的喜爱息息相关。提到齐齐哈尔的饮食,就必须提到齐齐哈尔烤肉。烧烤,由来已久,这种烹饪手法,随着人类开始使用火,就产生了。并不是哪一个民族、哪一个地区特有的烹饪手法。因而,就如同“武功”一样,都说自己的烤肉好吃,自己是第一,各地之间相互不服气,内卷不止!齐齐哈尔也是其中之一。因此,我建议大家不要提“最好吃”、“天下第一”之类的形容。齐齐哈尔全城人喜爱吃烤肉,自己觉得自己就喜爱自己家乡的烤肉,自己叫自己“烤肉之城”终归允许吧!

齐齐哈尔健康食谱(齐齐哈尔饮食文化探索)(17)

齐齐哈尔烤肉,花样繁多

齐齐哈尔“爱吃烤肉,且最极致时,不奈一年猫在屋内6、7个月的寂寞,一定要搬到户外来吃,挥汗如雨、赤膊上阵,如此不登大雅之堂的行为,齐齐哈尔人却乐此不疲。食材、作料、烹饪手法趋于原始,我个人以为根源就是游牧文化潜移默化于血液中之故。”(以上引号中文字,出于我的文章《齐齐哈尔——一个城市的遗憾探微》)

齐齐哈尔健康食谱(齐齐哈尔饮食文化探索)(18)

齐齐哈尔户外烤肉

记不得从何时起,夏日,齐齐哈尔树荫下、庭院里、嫩江边、草地上都会传来“滋滋”的烤肉之声,怎么也有三、四十年了。从最初的家家备有烤肉炉,到烧烤店盛行,再到烧烤一条街(现民意路,工人文化宫南侧),至今烤肉店百花齐放,久盛不衰。

究其原因,无外乎:1.烤具进化,并且越来越精良;2.选肉,齐齐哈尔人有独到之处,原材料新鲜;3.拌肉,齐齐哈尔人也有独家秘方,口味独特;4.饭店烧烤时,碳长是重要的职位,齐齐哈尔烧烤店都有专职“碳长”。

齐齐哈尔健康食谱(齐齐哈尔饮食文化探索)(19)

碳长上碳

我前些日子在哈尔滨吃了一顿“齐齐哈尔烤肉”,老板确实是齐齐哈尔人;肉也很新鲜;拌料也是齐齐哈尔的方子和拌法。怎奈“碳长”不是齐齐哈尔人,吃过后老觉得差点意思。所谓“碳长”,就是给顾客烤肉生碳火、添碳、换碳之人。职位不起眼,技术很重要。这个“碳长”必须熟悉了解碳的种类,哪个碳烧的旺,哪个碳火力小,以便满足顾客的不同需求。哈尔滨的那位“碳长”,碳火旺了不会调整,弄得烤炉一直冒烟,告诉他,还脾气颇大,说自己干多少年了!哎,我们吃烤肉几十年了,也没有那位“碳长”的脾气大。

前一阵子接触了一位齐齐哈尔自己办“烧烤蘸料”厂的老板,交流很多,大受启发。因而,烤肉想单独写一篇,这里就不多写了。

齐齐哈尔健康食谱(齐齐哈尔饮食文化探索)(20)

80年代,南味饭店(原一百对过,北方饭店东北侧)

饮食智慧

齐齐哈尔的饮食习惯与本地人的饮食智慧息息相关。食材的单一,并没有限制住黑龙江人对饮食的想象力。

例如烤土豆,别的地方不知,齐齐哈尔的烤法就有很多。小时候家里都是烧炉子的,没有集中供热。冬天炉子都是24小时有火的。有些时候,放学回家,父母还没回来。和弟弟就把土豆带皮扔到灶坑的炉灰里,把炉膛里的火中间用炉钩子扎个眼,空气流通起来,火就旺了起来,带火星的炉灰纷纷落到灶坑里。这样半个小时到40分钟,土豆就烤好了。去皮后,东北土豆都“起砂”,蘸酱或者蘸盐吃或者干脆什么也不蘸,就十分美味。

齐齐哈尔健康食谱(齐齐哈尔饮食文化探索)(21)

生烤土豆

如果姐姐在家的话,就要打皮清洗,切成薄片。在炉板上面烤,眼见着土豆片焙烤得卷曲,还起些小气泡,就可以翻面,颜色变得焦黄即可。这样的烤土豆片,脆而且烤制时间短,直接食用即可。同样包米、地瓜都可以烤。

腌制酸菜、咸菜、咸鸭蛋,晾晒茄子干、豆角干,都是东北人与天斗的智慧产物。

“南甜北咸东辣西酸”,东北嗜咸,也是被逼无奈,或者也可以说是智慧的办法。前文说过东北蔬菜金贵,菜做得咸一些,相对就会节约一些蔬菜。蘸酱菜,同样道理,金贵的菜,如何能享受其本身的新鲜感、保持食物自身的清香味,生吃就是最好的方法。

齐齐哈尔健康食谱(齐齐哈尔饮食文化探索)(22)

茄子干

城市个性

齐齐哈尔的饮食习惯与本地的文化个性息息相关。一个城市城市就像一个人,有自身的形象和内涵。而具有特殊文化品格和精神气质的城市,无疑是最具吸引力而叫人难忘的。齐齐哈尔就是一个极具文化个性的城市,饱受外族侵占、凌辱,却没有受外族文化影响。也许这和做了250多年的省会城市有关吧!倔强不屈,是我认为这个城市的首要个性。外族在齐齐哈尔这片土地上横行几十年,在饮食上,齐齐哈尔从未把外族的东西当做主流。“列吧”、“格瓦斯”、“红肠”、“寿司”等在齐齐哈尔历史上只是过客,没有植根在这片土地上。

民族大义、气节倒也谈不上,只是高傲的不认同、不接受外族人的文化。这就是齐齐哈尔这么一个城市的个性。

齐齐哈尔健康食谱(齐齐哈尔饮食文化探索)(23)

晾晒豆角干

后记

写了这么多,就是希望提起齐齐哈尔的饮食文化,不要只记得烤肉,还要记得齐齐哈尔历史上的饮食文化曾经有过山珍野味,“龙江菜”或者称为“龙菜”的杰出代表。齐齐哈尔的烹饪手法不止炖,有几个人能说清汆、煮、炖、烧、扒的区别呢?什么铁锅炖大鹅、猪肉炖粉条等等并不能代表齐齐哈尔的美食。

这是2021年最后一篇文章了,2个月没有时间好好写了,期间也写了3、4篇文章,只是没有时间来完成,放一段时间就“搁浅”了。总算为各位读者、粉丝在2021年尾,献上最后一篇文章。顺祝大家元旦快乐,身体健康!

依回忆,凭资料,讲述我所知道的大美齐齐哈尔!我是@碧林细雨听风酌酒,喜欢我的文章请关注、点赞、留言。谢谢!

齐齐哈尔健康食谱(齐齐哈尔饮食文化探索)(24)

飞龙汤


参考资料:

1.《黑龙江外纪》,西清著,源自网络

2.《齐齐哈尔志稿.农业志》,齐齐哈尔市志总编辑室编

3.《齐齐哈尔文史资料——服务纵横》,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