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 被钢琴支配的岁月我写写番外是因为有些事在主线上看不出来只有在某些事上才能窥得一二不管怎么说,和主线不同这番外更多了一些哲学的理性的思考,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宿舍文学第一章?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宿舍文学第一章(我是初中生番外1)

宿舍文学第一章

番外 被钢琴支配的岁月

我写写番外是因为有些事在主线上看不出来。只有在某些事上才能窥得一二。不管怎么说,和主线不同这番外更多了一些哲学的理性的思考。

我学钢琴吧。我很早就接触了钢琴,在见到他的第一眼,我没有觉得什么,谁能想到这就签订了我们这长达6年的孽缘。我懵懵懂懂的按着琴键,听着每一个琴键对应这不同的声音,只是间隔一个指甲缝的距离就能发出截然不同的声音,这真是太好玩了!于是我从这头按到了那头又从那头按到了这头。发出哈哈的笑声,这一哈哈拉开了我痛苦的钢琴生涯。“喜欢吗?”一个和蔼的叔叔拉着我的手笑眯眯的问着我。我看看那个叔叔,缩缩脖子。急忙把头转向妈妈那一边,露出探寻的目光。只见妈妈也是笑眯眯的看着我,我只好不知所措的说喜欢。于是,我每周都开始上钢琴课。钢琴这东西讲究一个“练”字。甭管你水平怎么样练的多了自然熟能生巧越来越好。但想耍小聪明是不可能的。每一个用多少力?弹多深?都需要用心琢磨,反复练习。上第一节课,老师就告诉我在家每天都要练习。可是我在初期凭借着较高的智商和理解力,无需太多练习每次上课只在老师来之前赶紧练练,便可以弹得很好,就可以获得老师的夸赞。可渐渐的,随着曲子的难度增加,更富于变化,节奏更快。我慢慢被拉跨。本就基础不稳,而且难度提升,原本一节课就能换新曲现在要两节、三节甚至更多。我越来越多的受到批评,越来越多的受到打击。我不再愿意去碰触钢琴,本来每次上课前我都会提前20分钟到校先练练。现在,钢琴课什么玩意?不去。可是每次当我鼓起勇气问妈妈:“妈妈,我不想学钢琴了,能不能学完这次就算了?”她总是一脸为难和失望的看着我:“可是你看我都专门给你买了架钢琴,还给你交了这么多节课的钱。你说你就这么放弃了对得起我,和我给你交的钱吗?再说了学钢琴有不是难事。乖,好好认真学别丢你妈的脸。”每次说到这我都忍不住的说:“嗯,我会认真的妈妈。”这这这,我本来怀着必须上玩这节课就结束的心思。但不知为何一听妈妈这样说我就不自觉的同意了。其实我分析过这件事。我因为妈妈的一番话就改变了决心,实际上是由于这个说话的方式很有意思。本来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无非就是上着上着兴趣班,没兴趣了就不上了。可说来说去,我反而成了欠别人的那一个,无疑是颠倒黑白,搬弄是非的好办法。但这种说话方式实际上是道德绑架的一种。以自己的付出为根据,把对方的付出降到最低或直接消除其存在感,已付出的不平等要挟对方,并在说出是加入弱势语气。无耻呀!无耻!有什么事不能拿出来说,非要要骂要吵,而且要骂要吵又不敢光明正大的来打来骂,非要来什么暗箭。唉......当然这只是直接原因,最多算是诱因。真正的原因是接受的教育和家风。道德绑架。你得先有道德才行。分析刚刚的行为1.我要对父母有百分之百的信任才能只要说出来第一选择是相信。而不是去分析她这句话有没有毛病。这是一个好事情吗?我无法评价因为我身在其中,能评价也配评价的只有历史。不过多地说,只是简单分析。听父母的命令是一直贯穿着教育的。信是听从的基础,听从是进步的阶梯。这是典型的儒家思想“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多么熟悉的弟子规呀。算了吧,不迂回了。直说,这是一个有利有弊的算是一个教导吧。益处是什么?有人指导的前行向来是更加顺畅的。由于知识水平,见识阅历的限制,必然会出现考虑的不周全,没有长远规划等问题。有人指导走的弯路少,效率效果高。之前我就是一直听我妈的提前学,上辅导班,少看电视......效果也是好的不得了。比如小学前三年我独霸天下不可一世。这种也是有弊端的。规划好的人生缺乏自己的规划与思想,会造成不少思维缺陷,能力低下。所谓高分低能。离了父母狗屁不是。但这种人在现实中见得少。所以它的最大弊端并非如此而是“亲子关系”包办式教育威胁最大的就是亲子关系。很多时候家暴就源于此时此事。是人都会有自己的思想中科院物理所推过一篇文章《学会了这些“读心术”,还怕治不住一个熊孩子?!》。一看这标题,手就不自觉的想点进去看看。这题目是真的吸引人。“读心术”,“熊孩子”抓住两个词直接吸引一大批人。安老师人才。不说这个,说说内容,讲的是发展心理学的形成发展以及一些重大理论。令我感兴趣的是埃里克森的儿童心理八阶段说和众多大佬对青春期的描述。原文是“在1904年出版的著作《青春期》(Adolescence)中,霍尔把13~23岁的心理发展也拉进了发展心理学研究的范畴,将其命名为“青春期”。按照霍尔的复演论观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处在“暴风骤雨”一样的心理剧变期。他认为青春期是一个伴随着强烈心理冲突和情绪波动的躁动阶段,就像夏天的天气一样随时都可能出现狂风与骤雨交加的心理变化。霍尔还认为,青少年特别容易在快乐和痛苦之间摆动。他指出:‘过得快乐被认为是一种不可剥夺的权利;青少年为了快乐而生活,不管是享乐主义型的,还是唯美主义型的。’”请注意“过得快乐被认为是一种不可剥夺的权利”而家长总是认为什么“他就应该学习,其他的都是不对的。”就算是体谅给予休息时间也只是为了更好的学习。这种思想是对的,毋庸置疑。但对于青少年来说,阅历,感悟摆在那里。怎么可能有这种想法?玩就是玩,学完应学的,就该玩。这并不是做完作业不多学或者是只是简单的巩固。这是思想态度问题。思想不同必然会有冲突。这就导致了亲子关系的裂纹。其实,这种过分割裂“学”于“玩”普遍存在。记得“孙大爷”(外号)曾今和我促膝长谈。他的水准绝对算的上第一梯队上游水准,最高的时候我们这个城市只有50来个人可以压他一头。但他仍然只是局限于已经学过地方,比如他只知道道法知识没背过他会抽时间去背过但一旦他掌握却不会想着再进一步。不去探索,不去钻研。当然他也有牛的地方初二预习完高二课程。(妖孽,好羡慕)数学单科多次满分。回归回来,这类的管理弊端还是很明显。思想上的裂纹是难以修补的。2.要对公平,平等十分认同;并相信世间一切都是公平,平等的;还得主动追求公平,平等;愿意为了公平,平等献身。啊,想想我当时多么伟大如此之小就有这样的觉悟。但实际上,当时不可能想过这么多。但还是可以说是近乎盲目的以它作为底层行为准则。这很可怕。这就是家风和幼教的作用。此时的孩童脆弱的像一张白纸,一点点颜色就会显现出巨大的作用。底层行为准则呀!意味着不管你干什么,想什么,都会受这个的影响,你甚至意识不到,你受到了它的影响。这是什么?直觉,想当然,“就觉得”“总觉得”,以及那些无法讲出的理由。比如有人插队你怎跟他解释插队不对。“就是不对!”理由,问的是理由。没法解释因为从小我们接触的就是插队不对。这是好的有利于社会秩序稳定,国家和平发展。但如果这一开始的教育是不对的哪?细思极恐。看过一个记录片《BTV档案》。为什么?日本的军国主义思想横行?就是因为他们从小接触的就是这样的思想。自幼儿园起就接受军事化管理和训练,全员背诵天皇颁布的《教育敕语》。这是一个思想囚禁的文章。说教育以培养忠臣孝子为出发点。虽说我对教育学了解不深但忠臣孝子并非不好但这个为出发点。很明显偏离了教育的本质。一个国家的教育政策有问题,那这个国家是没有未来的。唯一的扭转机会是接触到正确的思想然后能够改正。但是,有多少人能够接触到?又有多少人能信?又有多少人能反思?又有多少人能修正?所以家庭教育,幼儿教育十分重要。我们国家,我身在这中间做不出客观评价。但是,我知道在我的这个地区只重视知识教育,只为了考试升学。至于最应该进行类似教育灌输正确价值观念的幼儿园反而更像是玩闹。并非这时不应该玩,但是让他们自由发展真的好吗?或者说不应该在这个时候让他们养成错误的价值观念,起码知道对错吧!在其他时段我不知道,但是小学的时候根本没有人对我进行思想教育。道德与法治课就是一个笑话。记得我小学的时候,每次有上级下来考察的时候都会假惺惺的挂上一个课程表。那课程表可是好呀,心理,劳动,实践,道法一应具全,可是现实总是打击人的语数英数语。如果有人问“下一节课上什么?”如果下一节课是像上面那样的课绝对会有人阴阳怪气的说一句“上道法!”引起全班一团哄笑。容我们停一下。分析一下这件事。其实,这不能怪任何人。也怪不到任何人。学校为什么会这样?我知道又不知道。但说到底是世界的发展需要更多的知识类人才罢了。道德正义哪有导弹实在。历史趋势必然,我们也不过是棋子而已,想要更好也只能是顺势而行做个厉害的棋子罢了。终究只是过客。不过说回来,还是要加强类似教育的好。和平年代以和为贵。3.我愿意讲理。这个我没认真的想过。现在想也不晚。讲理我为什么讲理?要么讲理好使要么不讲理不好使亦或是两者兼备。试问在坐的诸位看官可曾想过讲理好不好使?自己讲不讲理?有没有干过不讲理之事?“理”为何物?是公认得?还是自己觉得是就是?我怎可能知道?或者说我觉得又有什么用?是不是悲观了一点点?这个暂且搁置不提。为什么我会觉得讲理好使。我妈是一位老师,必然是讲理的,就算脾气再不好也不会动不动打骂,必会寻找道德高峰,留下讲理的余地。为什么我会觉得讲理不好使。我爸出自,额,算了吧。反正信强者为王,崇尚掌控于武力。我如果耍赖皮直接就砸上了。当时也打不过。唉。

番外一写到这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