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仙女庙镇上的文人志士自动成立了一个“曙光诗社”。他们用筆墨作刀枪,揭露侵华日军的罪行,他们以诗句铸号角,鼓舞民众的斗志。

1937年12月14日,侵华日军占据扬州后,12月16日至23日,松井石根部队的小川部,又进入仙女庙镇烧杀淫掠。在短短的八天时间里,他们三次屠杀我仙女庙同胞600余人(当时全镇仅1600多人),纵火烧毁运盐河北400余户人家,3000多间房屋。大火延续了三天三夜,千年古刹仙女庙也遭重创。诗人严绍曾不仅家中数进房屋同遭劫火,所藏金石书画也倶成灰烬,全家只得避居宜陵。

扬州抗战战役(抗战中的曙光诗社)(1)

日本侵略者的罪行激起了全镇民众的愤慨和反抗。于是,诗人严绍曾便与王景琦等文士商量,在仙女庙倡立了“曙光诗社”,对日伪军的罪行进行口诛筆伐,以期唤醒邑人,同仇敌愾,毋忘国耻,迎接抗日战争胜利的曙光!

扬州抗战战役(抗战中的曙光诗社)(2)

曙光诗社成立后,除了仙女庙镇上的文士积极参加以外,还吸引了一些乡镇的爱国诗人:

吴桥镇人袁南宾(1881-1956)原名守珍,号鸿飞,秀才出身,曾参加过同盟会。因为诗文出众,在扬州东乡一带非常有名。谈到参加“曙光诗社”初衷,他曾在诗集《梅里投桃集》中写道“际乱离之时,抚今悼昔,扼腕咨嗟,曩年即纠合同志创立“曙光诗社””。

谢桥镇人宗子和(1880-1954)字蛰庵,教员,儒医。喜作诗,尤以新道情与新乐府见长。在参加“曙光诗社”后,不仅以诗歌揭露日寇的侵略行径,还编成易记的儿歌作为教材向学生授课。

大桥镇昌松薛河村的童调侯,诸生,诗人,等等。

扬州抗战战役(抗战中的曙光诗社)(3)

《曙光诗社》成立后,即运用他们擅长的诗文为武噐,写下不少诗篇,以团结同胞,同纾国难,毋忘国耻。创刊号即以“吊芜城”为题,旨在痛吊昔日繁华,今成芜城,沦于敌手的扬州古城与故乡仙女庙。

创刊号的佳作中,有借隋炀帝幸江都劳民伤财之史实,控制日寇在中国大地烧杀奸淫之孽;有借史阁都以身殉国,清兵屠城十日之往事,宣泄军民与日冠不戴天之仇的。如,严绍曾就写了《咏蚊》诗,讽刺汉奸卖国贼的下场。诗中写道:“惯到夜深惊好梦,俨同败类盗虚声”,“噬人竟使完肤少,灭尔原如反掌轻”,“身似蚍蜉心自高,毕生那解惜民膏”,“须知白帝难容汝,秋风一起迹全消”。

扬州抗战战役(抗战中的曙光诗社)(4)

《曙光诗社》同仁的诗,曾以油印本编印成册,先后出过四期,所载诗词作品,无论言志,抒情,写景,状物都堪称上乘。可惜由于时间久远,时局动荡,人事变迁,今已散伕。据云,在袁南宾处,曾存有《曙光诗钞》第二期。(朱毓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