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张建新 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王冰珂 通讯员王永安 王洪旭

一位是年逾八旬老支书,带领村民将荒山变成了桃园;一位是返乡创业大学生,利用电商将桃子送出了大山。爷孙俩人一起奋力追梦,为乡亲们孕育着一个个新希望。

9月9日,在鲁山县土门办事处电商扶贫服务中心,30岁的荆育程正忙着配单,每发一个单,荆育程形象地称之为“搬了一次砖”。自“中秋王”品种秋桃上市以来,最忙时一天发了2000多单。旁边,81岁的荆中敏带着老花镜阅读《果农之友》杂志,时不时起身给孙子荆育程帮忙。

农村18岁小伙上山摘猕猴桃(爷爷深山种冬桃)(1)

荆育程是河南中敏农业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大学读的计算机网络专业,发展电商轻车熟路。去年,他的服务站电商营业额达300多万元,被评为鲁山县电商扶贫示范店。前不久,他把自己和爷爷荆中敏一起种桃的故事传到网上,赢得了大量网友的点赞。

荆中敏曾任土门办事处构树庄村党支部书记,22年间带领群众平田架堰,做了不少公益事儿。30年前,荆中敏家中出现变故,儿子走失、儿媳改嫁,留下3个月大的荆育程。于是,荆中敏主动退休,并把家搬到高山上,开始种植果树。

荆中敏靠着一把铁镢,刨着坚硬的片麻岩,硬是将几十亩荒山整成了梯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手指变形了,腰也累弯了。但是看着漫山遍野的桃、杏、梨、枣等果树,荆中敏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但苦难再次来临。荆育程读高中时,他的奶奶瘫痪了。荆中敏四处卖水果,一边供应孙子上学,一边给老伴治病。“爷爷说,他就是砸锅卖铁也要供我上学。”荆育程动情地说,爷爷的坚持也给了他前进的动力。

2013年,荆育程顺利大学毕业,并留在了郑州工作,荆中敏的事业也红红火火。他看到山东的“映霜红”冬桃品种在家乡是个空白,于是把它引回来,摸索了3年试种成功。接着,他又联合5家种植户成立了合作社,扩大了种植规模。

农村18岁小伙上山摘猕猴桃(爷爷深山种冬桃)(2)

由于家里需要人手,加上放心不下爷爷,2016年,荆育程毅然辞去郑州的工作,回到家乡成立了河南中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并注册了“爷孙俩”商标,通过电商渠道帮助家乡销售冬桃。

爷孙俩聚在一起后,劲头更足了,相互比着干,一个连年被评为致富带头人,一个被授予“鲁山县返乡创业优秀青年”称号,并先后在市、县创业创新大赛上获奖。荆育程心疼爷爷,不让他干体力活,可老人一有空就去桃园给大伙儿培训技术,还在疫情期间学着用抖音卖桃,收到了省内外50多个订单。

在荆中敏牵线搭桥下,土门办事处带着各村干部到山东学习,决定将秋冬甜桃种植作为主导产业。目前,土门办事处共种植冬桃3000余亩、秋桃100余亩,200余户桃农增收致富。

农村18岁小伙上山摘猕猴桃(爷爷深山种冬桃)(3)

如今,土门办事处又在平顶山市商务局的帮助下,投资10余万元建成电商扶贫服务中心。入驻后,荆育程常开展营销及培训活动,并依托公司为果农们统一提供种苗、专用肥及全流程技术管理服务。他还流转了30亩土地,建立冬桃示范园,引导桃农严把种植关、选果关。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在电商领域颇有心得的荆育程,逐渐把服务触角伸到了全县。在瓦屋镇土桥村,果农范长现承包了30亩荒山,红艳艳的秋桃挂满枝头。范长现感激地说,得益于荆育程的“一条龙”服务,再也不发愁桃子滞销。

“我们这儿的产业已初具规模,但还有众多生态资源在‘沉睡’。我准备利用这些资源,建设土门办事处第一家民宿,带领乡亲们发展乡村旅游。”谈及未来,荆育程信心满满。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