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饭包摆摊利润(社会8)(1)

新华社照片,四平(吉林),2018年1月24日

吉林:一口黏豆包 一段创业路

1月24日,在“二丫”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加工车间里,陈丽冬将成盘的黏豆包摆好进行冷却。

“腊七腊八,冻掉下巴。”当日是腊八节,吉林市四平市最低温度达到零下33摄氏度。但在吉林省四平市铁西区平西乡獾子洞村,“二丫”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加工车间里却是一派热闹的工作景象,理事长陈丽冬带领工人们正在制作传统小吃——黏豆包。

在东北,人们习惯在冬季吃一些黏性的食物,为抵御严寒提供更多热量,黏豆包就是代表食物之一。将大黄米、玉米、江米磨成粉按比例配在一起,包上红豆馅进行蒸制,蒸好的黏豆包黄似金、白如玉。

2015年,创收无门的陈丽冬想起了制作黏豆包这个祖传手艺,于是召集本村十余位妇女,成立了“二丫”农民专业合作社。陈丽冬带着社员们把各家的手艺集纳在一起,取长补短,将主材挑选、原料配比、制作工艺统一,形成科学化的生产方式。经过三年努力,“二丫”黏豆包年产量达400吨,产值300万元。工人月薪2500元,合作社工厂成了附近村屯妇女打工的好去处。

2018年,陈丽冬打算继续升级储存工艺,进一步完善线上销售平台,让黏豆包能走向全国各地消费者的餐桌。

新华社记者 张楠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