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纳气法(道家上乘呼吸吐纳心法)(1)

修息法要也就是道家所讲呼吸吐纳之心法,实际上也是三家修行之共法,从古至今而以道家之诀法为最多门,且最殊胜。佛家最著名之六妙法门所用者,为一数、二随、三止、四观、五还、六净等六种息法。

初下手又称调息,调息法亦有多种。道家则胎息法一门, 即有数十种修法之多。儒家修息广为传播的,也仅数种,其它也多取法道佛两家息法。

今天我列举五法于下,给予对道家养生比较感兴趣的同修与研究:这五个方法,一个比一个更深入;最好依次练习。

第一、 心息默数法:

即然此名为数息法,那么就要数入不数出,数出不数入。修此法时,心是心,息是息:将心数息,将息收心。数息以使心不外驰,心不散乱,心不昏沉,心不粗暴。此法道佛两家大部都是以入门的人用的比较多。及其至数而无数,无数而数时,斯为得要。

呼吸方法:

1、全心全意注意自己的呼吸。

2、数自己的呼吸。有数呼气法,有数吸气法。数呼气了就不要数吸气,这里说的是数呼气的,可以将身心的浊气、烦恼排出体外。只数呼气,不数吸气,千万不要数了呼气又数吸气。呼第一次,数一,呼第二次,数二;呼第三次,数三,一直数到十。

3、数到十之后,就从头再来。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不要数到十一,十二,十三……总之,数到十就是一个循环。到十就一个循环。

4、用这个方法,只管数息。天大地大,数息最重要。数不到息,气就没了。

5、一到十,一到十,一到十,有条不紊,清清楚楚地伴随着自己的呼气数到闹钟响,就可以起身了。

第二、心息双依法:

为道家十二静坐法之一。这个在佛家为随息法,唯远不若此之精微;与道家之心息相依法,大同而小殊。

在我们站桩、打坐时,心很多情况下不易制服,亦不易系住,欲其息诸乱想杂念,入於静定境中,了不可得。于是而可采行此一功法,使心相依於息。

其法心依于息,息依于心;心息双依,则心息一如。此心流注,亦即此息流注。进而至于依而不依,不依而依;由心息相依,而至于心息双泯;心无心相,息无息相,自得无上定境。

息行心行,也就是说,我们在呼吸时候,心静息调,心随呼吸走,息住心住,息运心运,息止心息。心息相合,则心息一体。对于我们大部分人,开始亦可由通过“数息法”与“听息法”入门,久久纯熟,再求次第深入。

第三、凝神寂照法:

凝神寂照法则非在凝【凡神】,而在凝【元神】。凡神与元神之分,过来人皆可顿悟。寂照法初步可自寂照凡窍入手,久久不摇不动,即可产生元阳,激发“真气。

再上一乘,则可凝元神而寂照【玄元窍】(亦有以玄元窍为玄关者),此易入大定而生起真火,亦称神火。(真火与凡火有别,丹家炼药,多误认凡火为用,大误。)此火能起死人而肉白骨;有回天之功。惟不知止火之诀者,则易“走火入魔”,甚至火炽焚身,使人丧身失命,故修行人,又须懂得防危杜渐之法。

古者,圣人虚其心而实其腹,凝其神而寂其照;并以此为得“静定之要法。静极则生意盎然,定极则别有天地;此不可思议境界,与佛家之寂灭境界,大有径庭。

禅宗修四禅八定,可由之而明心见性;惟与丹道门庭之定法有别,道门此法之诀要,主在凝神所以内定其心,寂照所以内回其机。

邵子谓一念回机,即同本得。此诀主在有回机之妙用,不但可藉真阳与神火之生,可回其生机;且可藉人天合发兴【人神感应】之理,而回其天机,复其本体。正所谓【回机一蹴透三关,枯树逢春花满山】者是。

凝神之功力,不可思议,古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正可为此一功法注脚。经曰:袛(dī)灭动心,不灭照心。寂照之要,在常照常寂,常寂常照;尤须体认——【凝以不拟而凝,照以无照而照】之妙义!否则差之毫厘,失以千里矣。

第四、心息双复法:

此法为道家之七返九还修持法,最为玄微。

《易》称此为“天行”,即阴阳消息,盈虚消长,循环往复,极则必反,乃天运自然之象。故又曰:“复其见天地之心乎?”盖积阴之下,自有一阳复生之象,此即天地生物无息之气机。邵子于此有诗曰:“冬至子之半,天心无改移;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玄酒味方淡,太

音声正希,此言如不信,更请问包羲。”故心息双止,止不可终止;

止极必复,静极必动,定极必发,否极必泰,此自然之道也。人得止,尚须出得止;人得定,尚须出得定;于大死之后,须得有大生之机,不能得修复诀法,则微阳绝,而复生之气机亦绝,则失天地生生之意矣。此为不传之要妙!

第五、冥心守一法:

仙经曰:「子欲长生,守一当明。」三家圣人教人,除以中为道体外,又复以一为道体。道本虚无。大而无外,小而无内;惟在此虚无中,有宇宙天地万物,若无「中」则上下左右,运行生息,俱无由立,亦无由维系而至于不坠不灭。虚无不可穷不可见,以一见之。仙经谓「守一存真,乃能通神」者在此。

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万物生于一,一生于道,故守一即可至于道。老子又曰:「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王侯得一以为天下贞。」一者道之始生,而为万物之母,故老子又有「守母」之训,庄子有「我守其一、而处其和」之训。守一为得一之阶梯,乃入道之不二法门。冥心于一,合气于淡,则不二三,心不二三即定;行者于此,宜将牙关咬紧,死尽偷心,冥合于一,此为定心妙法。

孟子曰:「天下乌乎定?定于一。」俞真子曰:「人心乌乎定?定于一。」一心不动,一念不生,即自得定。惟心不冥极,杂念纷起,根尘不净,难得见一,一不可见,又乌乎守?乌乎定?一者道体,人与天地万物之共性,见一即见道,亦即佛家之见性工夫。心一冥极,则自「灵台一而不桎」(庄子语),而清虚澄澈;便即见一,亦即见性,迄乎见性,便即入道。迄与道合,一亦不立,性亦不立,而其极于无。宇宙天地万物人我,打成一片,而复归于浑沌无我之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