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性格大多中庸,从古至今,只要有饭吃、有床睡,日子都能将就着过下去;如若不是被逼得走投无路,绝下不了揭竿而起的反叛心。

布衣皇帝朱元璋,就是深陷绝境而崛起反抗、成就大业的典型。

再读《明朝那些事儿》,跟随当年明月的阐述和解析,一个个鲜明的帝王形象呼之欲出。

明朝那些事儿看不下去(明朝那些事儿他不是好人)(1)

作为开国皇帝,从靠乞讨续命的光头小和尚朱重八,到雷厉风行、老谋深算的明太祖;从杀伐四方的头牌派造反到冷酷的无情帝王,朱元璋是个天才的军事将领、铁腕领袖,但最终也只能是个令人胆寒的孤家寡人。

作为杰出的政治家,他殚精竭虑,深知“创业难,守业更难”的定律,为将苦心创立的基业传承下去,毫不留情地向那些跟随他闯过刀山火海的兄弟们举起屠刀。

朱元璋不是个好人,更不是个仁慈宽厚的好皇帝。

但不能否认,他是个深谋远虑的大家长,是个为子女后代“为之计则深远”的好父亲、好祖父!

他的一生,凝聚了普通人的创业艰辛,成功者的决绝冷硬、苦心孤诣,也遭遇了天下家长的悲伤和惆怅。

明朝那些事儿看不下去(明朝那些事儿他不是好人)(2)

1. 惨

年少的朱重八遭遇元末时期的天灾人祸,救济粮被贪官层层截留,他眼睁睁看着父母、亲人接连饿死,在祈求无望的绝境下,压抑复仇的怒火,去黄觉寺做了个备受欺压的和尚,只为讨口饭吃。

但那灾难的年代,和尚也不是衣食无忧,大环境不好,寺庙粮食也不够吃,和尚也不得不出去化缘讨饭。

富裕的地方轮不到朱重八这个底层的小和尚,他被指派到本就是饥荒地的河南、淮西一带化缘。

风餐露宿,忍受着冷嘲热讽,朱重八放下生命中仅剩的一点尊严,敲开一扇扇可能是侮辱、也可能是希望的门。

没有什么比让一个正值青春的年轻人丧失尊严更可怕!

但和生命相比,这又算得了什么?

苦难是最好的老师!有些人在苦难面前怨天尤人、不堪一击,有些人虽不得不低头,却积累了各种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力量。

朱重八无疑是后一种。

叠加的屈辱和压抑的尊严,逐渐成为罩在他心上的铠甲。经历过三年的乞讨生活磨砺,心也不知不觉变得强大而坚定。

明朝那些事儿看不下去(明朝那些事儿他不是好人)(3)

2. 谋

怀揣复仇信念的朱重八并不是一心一意地讨饭,而是捎带着仔细研究当地的地理、风俗,也认识了很多不同的人,开阔了眼界,丰富了见识。

可能朱重八自己也想不到,不经意的规划,在经历三年的颠沛流离后,让他从无助的孩童、一个被受欺负的寺庙杂役,变成了一个能面对任何困难的男人、有着强大自信心的青年。

这份自信,也让他在合适的时机遇上了合适的人,从此走上了当家做主的道路。

得天下者善谋略!

强大的自信,也激发了朱重八潜藏的智慧,不断在战争中学习战争,从最初的九人长,一步步成长为义军首领;并在征服张士诚、陈友谅等义军时的决策都展现出了天才的战略眼光和军事才能。

最终,有勇有谋的朱重八,一统天下,建立了自己的帝国,成了站在权力巅峰的明太祖朱元璋。

明朝那些事儿看不下去(明朝那些事儿他不是好人)(4)

3. 抠

也许是经历过苦难的人,更知道一针一线来之不易。自己珍惜来之不易的一粥一饭,对身边人也是苛刻无比。

当了皇帝的朱元璋非常小气,给官员们发的工资是经过算计又算计得出的计量:一个一品大员一年才1044石米;到了七品知县这里,一年只有90石米,一个月折合7.5石米。

对于明代还需要养一帮手下的县太爷来说,这份工资只能填几个牙缝。长年累月的入不敷出,让当官的怎么办,只能想方设法贪赃枉法!

抠门皇帝朱元璋这种既要让马儿跑,还不让马儿吃饱草的俸禄制度,让明朝上下贪腐成风,官员们各出奇招,想方设法捞钱牟利。

虽然老朱不遗余力地肃贪整顿,大开杀戒,搞得大小官员人人自危。尽管实施了严厉的刑罚,但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依然刹不住这股贪风。

出身贫寒的领导者,因为穷过、难过,格外珍惜来之不易的一切,总喜欢拿自己的过去对比当下的人和事,还纳闷自己定量的粮食足够吃,到了官员那里怎么就不够了?

出身决定格局。小农意识的朱皇帝,还看不到高薪养廉的必要!

明朝那些事儿看不下去(明朝那些事儿他不是好人)(5)

4. 狠

但凡受过苦的父母,都不愿让孩子再经历自己的苦难。

皇帝也不例外!

朱元璋对自己的亲戚可谓情深谊长。幼年的不幸遭遇使得他不愿自己的子孙受苦。

他不允许子孙工作,朱家帝王的子孙世代吃俸禄,制定了世袭爵位的国家制度。

他还为子孙做好了充足的打算。为自己的帝国建立了一整套完备的系统制度,认为只要子孙们只要坚守自己创立的制度,大明帝国就能永远延续下去。

为了让继承人可以安心地统治天下,朱元璋将“狠”发挥到了极致。

跟随他出生入死、为他冲锋陷阵打天下的文臣武将,即使手持丹书铁券的开国元勋,为了帝国的将来,为了替子孙们扫清稳定的障碍,纷纷撞上朱元璋精心设置的刀锋。

战功赫赫的徐达、骁勇的蓝玉、功局第一的李善长、忠心耿耿的刘伯温,等等,这些为他建功立业的伙伴,都先后倒在朱元璋安稳后世的屠刀下。

即使已经放弃兵权、安享荣华的老乡汤和,也是因为没有了站起来的能力才躲过一劫。

温厚的太子朱标看不过眼,劝他“杀人太多,恐伤和气”。

朱元璋却冷冷地把一根带刺的木棍丢在朱标面前:“我杀人就是要替你拔掉这根棍上的刺。”

杀吧!不狠不足以成功,不狠不足以稳江山。

朱元璋用令人发指的凶狠,传递对子孙情感。

明朝那些事儿看不下去(明朝那些事儿他不是好人)(6)

当年明月在书中总结道:好人做不了皇帝。

朱元璋不是个好人,他有雄谋大略,但没有好人的宽厚仁慈;

朱元璋不是个好皇帝,基业已成,就刀尖向后,心狠手黑地屠戮护佑自己的功臣;

朱元璋只是个好家长,希望江山稳固长存,为此不惜背叛所有人的付出,恨不得为子子孙孙铺平所有的道路。

但他也跟天下所有操碎心的父母一样,“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子女的矛盾大多来源于父母的不公平。多子女家庭“不患寡而患不均”的争斗,更是帝王家经常上演的桥段。

朱元璋不会想到,不满、不平、不甘心,正悄然在一个人心中潜滋暗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