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户县村落记忆》草堂镇之大良村

段景礼主编


户县四大古镇是什么(38.户县村落记忆草堂镇之大良村)(1)


户县四大古镇是什么(38.户县村落记忆草堂镇之大良村)(2)


户县四大古镇是什么(38.户县村落记忆草堂镇之大良村)(3)


户县四大古镇是什么(38.户县村落记忆草堂镇之大良村)(4)


户县四大古镇是什么(38.户县村落记忆草堂镇之大良村)(5)


户县四大古镇是什么(38.户县村落记忆草堂镇之大良村)(6)


[村名来历]

  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前,此地大土梁上居人成村,故名大梁村。后取美意改“梁”为“良”。明景泰三年(1452年)化羊庙石碑、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草堂寺铁钟、万历四十六年《鄠县志》均为“大梁村”;乾隆四十二年《鄠县新志》及民国二十二年《重修鄠县志》乡村栏均为“大良村”。下注有“村南有沙河,为太平河支流”。

  [村落纪事]

  沿 革 明朝属萯阳乡太平里。 清朝末年至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实行区操制,全县成立5个区分管13操。辖于三区(区公所驻炉丹村)太平南操太平里。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废区操制改为联保制,属太平南联(公所联驻庞光镇)五保。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改联保制为乡(镇)保甲制,属秦渡乡(乡公所驻秦渡镇)一保。1949年6月属秦渡区第一乡。1950年4月属四区(秦渡区)三乡(禹泉乡,驻南城寨)。1956年6月(全县缩编为县直辖、罗什区、秦渡区、大王区)属秦渡区圭峰乡。1958年8月废区乡制,全县成立八个人民公社,属秦渡人民公社(初称丰京人民公社,为时数月)庞寺管区。1961年5月属宋村人民公社。1984年3月属草堂镇。人民公社时称大良村大队。

  城墙与庙宇  城墙为明朝末年修筑,高两丈有余o东西南北四面均有城楼,楼下为城门洞。东西城门外约300米处筑有哨楼,东哨楼供有财神、魁星塑像,西哨楼供有大太白伯夷、、二太白叔齐、三太白李白(一说李浑)塑像。村民信奉的崇山大王、黑龙大王、开山大王、巡池大王、白马将军、杨四将军、清水童子、白鹤童子、太尉等九位“马角"的牌位也供在西哨楼上。南城门楼上供奉火神,西城门楼上供奉文昌帝君和药王。村内外还有关帝庙、华佗庙、玉皇庙、三官庙、土地庙、无量庙、翠华楼、圣母庙、娘娘婆庙等。南城门外、北城门外、圣母庙前各有戏楼一座,逢年节、庙会等均演大戏。

伐马角祈雨 大良村的祈雨活动十分久远。现今能记起的有1941年、1945年、1950年三次,是往眉县的太白山祈雨。久旱无雨,土地龟裂,禾苗枯焦时,村民开始集中在圣母庙焚香燃烛、架起高炉,找来马角的顶替人伐马角,也叫烘马角。其程序是(1)主事人在圣母庙敬起神灵,说些“生民罪孽深重,冒犯了神灵”“盼降甘霖,怜悯生灵”等语。(2)往西哨楼请下太白等九位神灵的牌位,在圣母庙前设案焚香礼敬,并敲起“咣豆吃,咣豆吃……”的伐马角仙乐。(3)主事人点着表在“崇山大王”人的额前转圈烧烤,一边说“请你出行,拯救万民”。“崇山大王”则坐在凳子上微闭双目,任火烧烤,直到灵魂出窍,神灵附体,“哦”一声跳起来,进入癫狂状态,马角就算被伐了下来。(4)主事人询问“崇山大王"今年祈雨是大坛还是小坛?得到指示后按规矩进行。

祈雨过程:(1)取水。 安排七位弟子(也称头班弟子)往太白山取水,起行时间为后半夜。先到圣母庙祭祀各位神灵,背上水背笼,装上所需的香蜡纸表和“取水”的黑瓷瓶。出村北门踏上西行的路。到户县城吃早饭,西行过祖庵,晚上歇息在周至的终南镇。第二天经周至县城、哑柏镇,歇脚眉县的清秋镇。第三天经横渠镇、槐牙镇、营口等,到达高庙,也就是远门口。远门口有九省建的十三座宫殿,是各路朝山、祈雨的集中地。大良村也在这里建有自己的庙宇。当晚歇下并准备登山的用具。晚三更造饭,四更登山。沿固有的路线经过一天的艰苦攀登,当晚到上板寺歇息。 又是三更造饭,四更登山,中午登至大太白池。 按程序敬完太白神,用红绳系黑瓷瓶,在太白池中汲水封瓶,装入背笼下山。(2)按水。接水的 “二班弟子”是在“头班弟子"出发后第四天凌晨出发。他们一路吹吹打打,要赶到头班弟子下山时在远门口的官亭迎接。两班弟子合为一体,举行一定的仪式后踏上归途。行进中沿途观看热闹的人络绎不绝,非常热闹。第十四日回到户县城西关的九龙殿,此处供九河龙君。(3)迎水。全村男女老少组成各色仪仗队(有浑元伞、杏黄旗、金瓜、斧钺、朝天凳等)并由四人抬

着烧红铧的高炉,敲锣打鼓浩浩荡荡来到县城九龙殿,迎接取水的队伍。在“仙乐”的伴奏下,马角进行各种惊险和不可思议的表演,如手抓烧得通红的铁铧;癫狂状态下的舞大刀等。进县城西门过钟楼出东门,街道拥满观看的人。县衙门和商铺摆上路祭,焚香燃烛,礼敬神灵。(4)游水。将取会(回?)的神水在本村街道巡行及绕城一周。家家门前放一盆清水,插上柳枝,以示对圣水的礼敬,但却要求妇女回避。(5)围坛。游水后第三天进行。将取回的水瓶置于圣母殿院中央的八仙桌上,在仙乐的伴奏下再行祭祀,时间为七天。

从取水到围坛整整20余天,如果下了透雨算是祈雨成功,就要唱大戏谢神。如果未下雨即称“干坛”,会惹人笑话。但主事者往往能找出某个环节不周,得罪了神灵的理由,予以搪塞。

遗事一则:民国二十年(1931年)天大旱且伴以蝗灾,大良村祈雨回程经过县城。县长强云程认为祈雨是胡闹扰民,先让城防关了西门不让祈雨队伍进县城。最后开了西门但却关了东门,不让出城且给祈雨的队伍要雨,有意刁难。县政府的行为激起了群众的愤怒,“马角”狂性大发,黑龙大王取下腰间的乌梢鞭,在空中挥舞得“叭叭”作响。一会儿工夫,从太白山方向飘来一块乌云,煞间电闪雷鸣,大雨如注,街道的黄胶泥水漫过脚面。县政府人员赶紧打开东门,让祈雨队伍出城。城外却是一片骄阳。

姓 氏 主要姓氏为解 马、贾,还有冯、岳、孙、刘、张、王、赵、李、纪、崔等。

解姓:南北朝时期,宋武帝开国大将军解辉封地为沪,驻地为上海松江府,可视为解氏始祖。 宋朝时解氏迁至长安西南郊居住,直到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始建成“新立村”崇祯十三年(1640)因战乱新立村被毁。解氏先祖生有八子,其中老四、老八迁到大良村。其他儿子重新建家立村。

马姓: 早年由扶风县迁来户县待诏村,据村老回忆当年马姓长辈马百胜曾到待诏村上坟祭祖。起初待诏村人热情接待甚至设酒席招待,年头长了就有了闲话。大良村的代表心理不悦,觉得来回跑20余里路也挺累的,还要看人脸色。就搬回马氏祠堂一尊神像,在大良村另行祭祀。村里老人谢世就葬在马家湾,形成马氏宗族老坟。

贾姓:据《户县氏族寻根》,战国以后,贾氏失去封地,躬耕于黄河流域。北宋末年外族入侵,战乱不已,贾氏兄弟三人,颠沛流离,其中一支来到陕西,定居于蒲城。明朝末年蒲城部分贾姓分别迁至户县牛东村(当时叫牛犊村)和大良村。

[民间传说]

村名的传说 据大良村出土的秦代地契“瓦书”:秦惠文王四年(前334)周显王派卿大夫辰给秦国送来祭祀过文王、武王宗庙的胙肉。大良造庶长游发出命令:割取杜县从丰丘到潏(yù)水的一段土地,作为右庶长蜀的宗邑。以上所记文字虽然逻辑欠通,但似乎可认为大良村一带为大良造的封地(采邑)。并推测以“大良造”的官职名而得村名。

错修祠堂 据《贾氏家谱》,清康熙年间贾聘澂中进士,娶妻刘氏夫人,生子世昌,娶妻解氏。世昌中进士入旗籍,娶旗女为妻,生一子。此子后出任陕西布政使,因未回过老家,产生寻根之念。派人到户县为家族修建祠堂。 当时牛东贾家久负盛名,来人便在牛东修建了贾家祠堂。后知道弄错地址,便拿剩余的钱到大良村修了贾家祠堂。 世昌之子布政使回家庆功认祖。 村中老人一则生气他长年不回老家,二则生气他错修祠堂,不肯相认。以后不知所终。

村 风 往昔村子广种生姜、莲菜,买卖公平,童叟无欺,乡亲们总是给买者秤得高高的,临走还要加一些。人们风趣地说:“大良村人心长福长,不会担心秤锤砸在脚面上。"大良村的村风远近播扬,秦渡镇的生姜市场大良村永远是主角,甚至在西安的生姜市场大良村也是美名远扬。

[村落名人]

马华亭(1908-1984)1932年参加李先念领导的宁陕游击队,次年加入中国工农红军,并参加长征。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红军中历任排长、连长、营长。抗日战争爆发,率所部于山西与日军长期作战,解放战争时期,先后任晋绥五分区司令部副参谋长,山西雁北三十四团团长,陕西大荔、渭南军分区副司令员等职。1949年任大荔军分区东路总队长,部署和指挥智取华山战役,取得以少胜多的战绩,消灭国民党保安旅韩子佩残部,粉碎胡宗南重夺西北的阴谋。因此受到中央军委和西北军区的嘉奖。建国后,担任陕西省农业厅畜牧局长。1960年调任青海省畜牧厅副厅长。1984年10月19日在西安病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