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00块云居寺藏《青龙藏》木质经板、两件大钟寺博物馆里的明代铁狮、烟台博物馆藏清人绘《普陀山地图》均已恢复健康。昨日,位于天竺综合保税区的北京乐石文物修复中心首次发布最近3年修复成绩单。该中心负责人郑燕鹏说,大约1/6的修复“订单”来自北京的博物馆。

随着北京文投大数据有限公司入资,修复室的文物修复全过程将逐步实现数字化。文投大数据总经理助理兼乐石文物修复中心董事刘晨一说,这些“数字档案”本身就是宝贵的IP资源。“未来,我们将把文投乐石打造成为集文物培训、国内外及民间文物修复、文化IP衍生品开发、文物课外教学实践基地为一体的国内一流文物修复品牌。”

文物修复全程跟踪(博物馆给民间修复室下订单)(1)

文物修复全程跟踪(博物馆给民间修复室下订单)(2)

3年修复500块云居寺木经板

乐石文物修复中心漆木器文物修复室里,一块块云居寺藏清代《青龙藏》经板整齐地码放在囊匣内,每块之间有保护泡沫板隔离。修复师白富刚戴着白手套,小心翼翼地取出一块,边展示边讲解:“修复前要对清洁经板,用软毛刷和棉签一点点地把灰尘和霉菌去除,再用蒸汽清洗机将经年的积墨软化,然后用小竹坯子把墨一点点剔除。”

三言两语的描述,背后是鲜为人知的繁复。举个例子,木经板上有些比划多的字,字口间距只有一两毫米,修复师用的竹坯子一头削得比牙签还细,每次修复时恨不得把头“埋”到经板上。白富刚说:“关键考验得是耐心。修复大约A4纸大小的面积需要1周左右。每块木经上剔出的墨都会被编号,当做文物的一部分收集起来。”

其实,这只是这间修复工作室接到的一个“订单”。郑燕鹏说,目前和我们有合作的博物馆达到了120余家。其中云居寺木经板的修复已经持续了两年,已经修复了约400块。明年这个项目还将继续,年修复量在100块左右。

文物修复全程跟踪(博物馆给民间修复室下订单)(3)

修复前

文物修复全程跟踪(博物馆给民间修复室下订单)(4)

修复后

文物修复全程跟踪(博物馆给民间修复室下订单)(5)

修复前

文物修复全程跟踪(博物馆给民间修复室下订单)(6)

修复后

文保专家服务送“上门”

和国有博物馆修复师几乎不“出门”不同,乐石文物修复中心提供“上门服务”。大钟寺古钟博物馆的两件明代铁狮就享受了“上门问诊”。在郑燕鹏的手机里有修复前铁狮的照片——狮身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腐蚀,通体锈蚀并伴有大量黄褐色铁锈,一些地方纹饰已经磨平,还有些地方有油漆污染。

考虑到大型户外文物的施工工作特殊性,前期必须通过出具该文物结构稳定性评估报告以及文物修复实施方案,并召开专家评审会对文物本体进行全方位“体检”。修复师还用内窥镜给铁狮做“CT”,发现了更严重的“伤情”——一只头部与身体连接处有一道很深的裂隙,随时有断裂的危险。郑燕鹏说:“现在,经过高湿环境发锈、纸浆贴敷除盐等步骤后,两件铁狮已经恢复健康了。”

“类似这种体量比较大,或者比较‘脆弱’的文物,修复师就会上门,所有‘诊疗过程’文物不用挪动,尽最大可能减少安全风险。”郑燕鹏说,最近3年,修复师们送“诊”到过福建、山西等地,因为效果好,一批京外的博物馆组团找上门。明年,西藏、内蒙古、山东等地的博物馆都已经确定有文物送修。“而且修复中心位于保税区内,可以实现‘境内关外’的职能,未来也方便海外文物送修。”

修复档案有望“活”起来

为何修复室的订单不断?郑燕鹏解释,2016年公布的数据显示,仅北京申报的普查可移动文物就达到6383254件/套,然而国有博物馆的修复人员数量有限,文物难免修不过来。尤其是一些小博物馆缺少专业修复人才,这就给修复室带来了市场。

“对待文物的态度是一样的,绝不会偷工减料。”郑燕鹏说,我们还聘请了故宫“画医”徐建华、国家博物馆青铜修复师王赴朝等50余位国内顶级文物修复专家带“徒弟”,目前可以进行书画、金属青铜和金银、木器漆、纺织品等修复,还可以提供文物的复仿业务。

这间文物修复室还为一些重点文物建立了修复数字档案。郑燕鹏说:“尤其是一些户外文物,修复前后的状态和过程都会记录好,为下一次修复提供参考依据。”未来,这些数据还将被开发利用。而这也将成为文投大数据发力的方向。刘晨一举例:“中心参与了张献忠沉银的修复,送修时是50件文物,修复过程中发现竟然有两件金片被压瘪嵌入了‘沉银’中,所以最终交付时是52件文物。这个过程就是一个文创的灵感,有望被开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