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是清代大型的皇家园林,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市海淀区,由圆明园和其附园长春园和绮春园组成,所以圆明园也有一个别称叫圆明三园。
圆明园是我国著名的古典宝藏建筑,始建于1707年,最初是康熙帝给皇四子的赐园,并且亲自题字为"圆明园",这个四皇子就是之后的雍正帝胤禛。雍正对这个自己曾住过的院子异常喜爱,甚至直接把办公的地点跟寝宫都搬来了圆明园,可以说他在圆明园的时间比紫禁城更长。
一个是风景秀丽,奇珍异宝处处都是的园林,一个是逼仄压抑的皇宫,大家自然更喜欢圆明园,因此后来清代的一众皇帝对圆明园十分喜爱,不停的修缮和补充,圆明园里面陈列的文物越来越多,景色也越来越优美,价值惊人,扬名海外。
圆明园不仅是我国皇家园林的巅峰,被誉为"万园之园",更是外界被法国文学家雨果誉为:"东方艺术的典范。"可是匹夫无罪,怀璧自罪,圆明园如此出名,引来的不仅是众人的赞叹,还有心怀不轨者的觊觎。
英法联军占领北京后,他们一举入侵圆明园,抢走了很多珍贵的文物,一些带不走的大型财宝就砸碎。由于当时清政府无能,别说向他们讨回公道,就连逃跑都生怕晚了一步;民众力量弱小,根本没有办法阻止他们的暴行。
英法联军抢夺完毕后,在圆明园放了一场大火,这样一座凝聚了中国劳动人民几百年的汗水和中国几千年来的历史文化珍宝的奇园,就这样在一场大火中变成了触目惊心的残垣断壁,不过这次虽然损失惨重,但毕竟圆明园"底子深厚",倒也还剩下了不少好东西。
圆明园的巅峰在慈禧在位期间,慈禧太后大家都知道,一手导致清政府灭亡的罪魁祸首,她对圆明园喜爱异常,甚至不惜挪用北洋水师的军费。北洋水师曾位列世界第九亚洲第一的地位真不是吹的,在1886年的长崎事件中,日本曾跟北洋水师有过短暂的交锋,最终因惧怕北洋水师的战舰而落败。
这次的胜利在当时来看是值得肯定的,但从长远来看却滋生了清政府自大的心理,本来就已经处于被西方列强强开国门的境地,却沉浸在北洋水师碾压日本的虚假胜利中,慈禧开始觉得反正北洋水师已经如此强悍,不需要再耗费大量军费维持,因此开始年年动用北洋水师的军费来建园子。
是的你没看错,慈禧就是这么恐怖,用军费修建园林估计也只有她做得出。不仅建园子,她还继续铺张奢靡,她的60大寿就是在一片民不聊生中举办,奢靡程度的的确确达到了举全国之力来过生日。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被园林侵占了军费的北洋水师自然不敌发愤图强的日本水师,迎来了惨烈的失败。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使得欧美列强再度想要从清政府身上多捞些好处,因此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圆明园再度被洗劫一空,这次终于彻底毁灭。
之后清政府被灭,民国军阀混战,抗日战争爆发……一件件一桩桩大事让人无暇顾及圆明园。直到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春风吹满地,中国的国力日渐强盛,中华民族慢慢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现在中国有实力保护好属于它的任何一样东西。有人提出,是不是应该考虑重建圆明园,这个想法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修建圆明园是为了恢复这座东方第一园曾经的辉煌。这样的想法固然是好的,但是存在着很多的弊端。
首先,即使是以中国现在的经济情况,想要完全重建圆明园这样浩大的工程,所需要的人力物力是十分庞大的。但是建成以后的圆明园却没有很大的经济价值。也就是说,只能白白砸掉那么多钱去养一个只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园林。并且还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去照顾看管园林,以防里面的文物丢失损坏。
所以付出的代价和得到的回报不成正比,从经济价值上来看,显然是不划算的,因此国家文物局经商北京市政府答复称,遗址以断壁残垣告诫后人勿忘国耻、警钟长鸣,重建圆明园缺乏必要的考古及历史文献依据,且将改变圆明园遗址被列强破坏的历史现状,应慎重论证其必要性和可行性。
有人可能会说,虽然圆明园的经济价值可能不高,但是这也是我们宝贵的文物遗产啊?难道我们做什么事都要考虑经济价值吗?这句话说的不无道理,但是现在很多文物都陈列在专门的博物馆中,如果要重建圆明园,势必要迁移一些文物到园里面。但是在迁移的过程中文物有所损坏该怎么办呢?
并且说起文化意义,我想圆明园的文化意义更重要的是警醒中华民族勿忘国耻,这才是那些残垣断壁能够告诉我们的最好的文化心语。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独特的载体,我们不能用一种偏执的角度去看问题。诚然,重建圆明园会让我们的文化观赏性得到满足,但是相应的我们也会失去一个警钟般的存在。
每每伫立在那些残垣断壁前,一种心痛就袭上心头,那是国家的耻辱,是中华民族的耻辱。那些废墟也正是在告诉我们:勿忘国耻,砥砺前行,中国的未来才会更加精彩纷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