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老师,你们是不是怕我也跳楼?

不自由毋宁死(不自由毋宁死)(1)

最近,笔者作为学校心理老师,接到上级文件,必须和班级有心理问题的孩子谈一次话。我的第一个谈话对象是初一的小男孩,男孩子第一句话问我:

老师,你们是不是怕我也跳楼?

听说,咱市里已经有三个跳楼的了?

嘴角上挂者一丝诡异的微笑,笑容里面的深意我一时无法解读。

我的心里掠过一丝凉意。

是呀!最近频发的孩子跳楼现象真是让教育走到了左右为难的境界。

父母的批评、老师的管教,有时候仅仅是一句话,孩子转身离去,从楼上直接飞跃而下。

蓄谋已久想死的动机,早已经种在孩子心里,只需要一点点受挫和外因,就会激发孩子赴死的决心。

我们的孩子,难道不是很幸福吗?越来越丰裕的物质条件,几代人的关爱,良好的学习教育条件。

但是我们也同时看到,孩子被剥夺了太多的成长快乐,游戏、唱歌、运动、玩耍正远离孩子的生活,而学习、作业、补课、特长、奥数、考试、分数·····充斥了孩子的成长历程。

生命不仅仅是活着或学习,生命还要有诗意和远方——谁都知道,可是现实生活充满了竞争和焦虑,家长站在孩子身边,不停地催促催促。

02、那些像鸟儿一样自由,像鲜花一样绽放的······跳楼现象

不自由毋宁死(不自由毋宁死)(2)

我把孩子的跳楼身亡写的如此浪漫可能会让很多人不适,但是这难道不是孩子纵身一跃要的效果吗?让生命自由地绽放难道不是孩子要的生活方式吗?既然现实生活无法得到,不如换一个世界。

决绝地一跳,触目的鲜血,还有围观的师生的震惊和叹息、父母的心痛和悔恨——这是目前疫情下众多的现象。

我是一个老师,也是一个孩子的家长,对于青少年成长的处境,身在局中,太多的感触和理解、心痛和无奈。

我试着为孩子写下这篇文章,几次拿起笔又放下,我感到了自己的无力感。

我在脑海中把无数孩子跳楼的场景往后翻转,孩子,你在空中飞翔是否会张开羽翼?是否像鸟儿一样的自由?是否内心充满了恐惧与留恋。你是带着一颗怎样的心情迸发出这奋力一跃?

今天,我的耳边响着潘美辰的《我曾用心爱着你》,再次想写下我心里的呐喊——去唤醒无数家长,让孩子的死真正有所价值。

以下只是网络中报道的很少的一部分,连冰山一角都不到:

5月15日,四川南充一名10岁女孩与弟弟发生争执后,认为家人偏心弟弟,“一气之下爬上楼顶”欲轻生,幸被消防员救回。

5月15日,陕西渭南一名13岁少年因痴迷网络游戏与家人发生矛盾后,欲跳楼轻生,幸好被两名民警所救。

5月12日,开学仅3天,山东临沂费县一名中学生跳楼身亡。

5月10日,江苏昆山市一小伙因家庭琐事欲跳楼轻生,幸被巡逻人员所救。

4月24日,高密一中一女生跳楼。

4月13日,江苏无锡一名12岁小女孩,在开学第一天跳楼自杀,抢救无效,不幸身亡。

4月12日,陕西商洛一名初三女生,从教学楼3楼跳下,抢救无效,不幸身亡。

疫情期间,仅上海市就有23名青少年跳楼。

据统计,我国每年超过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而今年,是往年的几倍甚至10倍以上。

这是怎样可怕的一种现象?青少年,正如花儿一般的年华,还未绽放,却已经厌恶了这个世界,令人唏嘘痛心。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03、青少年“自我统一和混乱”的成长危机时期

不自由毋宁死(不自由毋宁死)(3)

这些跳楼的孩子年龄在初中、高中居多。根据埃里克森的人生八阶段理论,12——18岁之间,一方面青少年本能冲动的高涨会带来问题,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青少年面临新的社会要求和社会的冲突而感到困扰和混乱。

这一阶段又被称为“自我统一性和角色混乱”。

这种统一性的感觉也是一种不断增强的自信心,一种在过去的经历中形成的内在持续性和同一感(一个人心理上的自我)。如果这种自我感觉与一个人在他人心目中的感觉相称,就会顺利度过这段“迷茫期和沼泽期”,也将为一个人的生涯增添绚丽的色彩。

埃里克森把同一性危机理论用于解释青少年对社会不满和犯罪、自杀等社会问题上,他说:如果一个儿童感到他所处于的环境剥夺了他在未来发展中获得自我同一性的种种可能性,他就将以令人吃惊的力量抵抗社会环境。在人类社会的丛林中,没有同一性的感觉,就没有自身的存在,所以,他宁做一个坏人,或着死去,也不愿做不伦不类的人,他自由地选择这一切。

不自由,毋宁死。

这就不难理解孩子在不堪忍受父母唠叨,宁肯选择逃离或自杀。

“我无法成为你心目中想要的孩子,既然你们不喜欢,那我不如自我毁掉”。

04、原因二:父母用力过度的爱变成了害

不自由毋宁死(不自由毋宁死)(4)

不自由毋宁死(不自由毋宁死)(5)

2019年5月,北大学霸吴谢宇杀母,原因是帮助妈妈结束痛苦;2020年5月25日,青岛15岁女孩将母亲用绳子勒死,原因是妈妈对自己太严格了。颇有讽刺意味的是,离异单身的母亲深爱着自己的女儿,曾经在诗中写道:鞠你入口,捧你于手······

父母不是不爱孩子,而是爱得太深,用力太猛。

吴谢宇的妈妈是一名教师,和丈夫离婚后把所有的爱与期望都给了儿子,儿子不仅是儿子,还是妈妈的“隐形爱人”,儿子竭尽所能的成为妈妈的骄傲,但是妈妈依然不快乐不开心。“帮助妈妈解脱痛苦的生命”,是他精心准备的杀人动机。

而那个15岁的花季女孩,是别人眼里的“别人家的孩子”,成绩优秀,各种兴趣和特长。“妈妈对我要求太严格了”这是这个孩子用绳子勒死妈妈的理由。

明明是深爱,为什么充满杀机?这个15岁的女孩在给母亲的信中写道:妈妈,你是爱我的,但你却天天往我脖子上套绳子,唯一不同的是:我用的绳子是物质的,你用的绳子是精神的,你被窒息的是心跳,我被窒息的是心灵。

05、还有那些看不见的捆绑孩子的绳子

不自由毋宁死(不自由毋宁死)(6)

(1)家庭的控制。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姥姥姥爷,为孩子编制了一层层厚厚的爱与关注的网。吃什么、喝什么、穿什么?什么时候写作业?甚至拉屎尿尿,孩子的世界360度无死角被监控,被唠叨。在大家的“爱”里,孩子活在没有自由和空间的压抑中,却无力逃离,有时候会情绪失控。

(2)学习的无趣枯燥还要加上课外辅导机构。再说说学习,现代的孩子每天从家庭的笼子里被赶进学校的笼子里,学校的音体美课压缩的越来越少。孩子们一天8——9节课,回到家,来不及喘息,父母又催促写作业,有的孩子还要参加课外辅导班,平时有,周末有的孩子居然报3——5个辅导班,不由得深深同情这些孩子。父母一边关心鼓励着孩子,一边不计成本的让孩子参加各种各样的课外辅导班。无非是填补父母自己内心的焦虑和期待。

真希望父母也能背上书包去体会体会孩子的学习生活。我曾经陪着我的孩子上了两天的网课,结果哈欠连天,最后落荒而逃。孩子们真是太不容易了!

(3)自我感受与的迷失:没有自己的空间,没有乐趣、没有人理解自己的感受,孩子被动麻木的一天天上学、下课、回家、吃饭、写作业、课外辅导班·····重复和单调只会消耗孩子的能量。孩子对世界的感受变得麻木机械和倦怠。

(4)不被接纳的痛苦:写完作业,想放松一下,玩玩游戏,上上网,家长又会大惊失色,草木皆兵。各种控制、软的硬的、好的坏的,轮番轰炸,仿佛孩子犯了罪一样。孩子在监控、唠叨、指责下忍无可忍。

(5)不被看见的崩溃。当父母把自己未实现的理想寄生在孩子身上,其实已经看不见孩子的真实存在了。这种爱,本身就是缺乏对独立个体的尊重。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没有了自由,生命有何快乐而言?

06、孩子也曾用心的爱过你

不自由毋宁死(不自由毋宁死)(7)

孩子一出生,是上帝送给我们的小天使,自带光芒。他们纯洁明亮的眼神,是一条管道,带给父母源源不断的能量。

他们的笑声,犹如天籁,可以洗去父母所有的疲劳。

他们的喃喃呓语,是世界上最动听的音乐。

无条件的依偎和拥抱,这个肉嘟嘟的小生命,他们带着柔软、纯净、希望、爱与美好、······几乎所有的赞美之词都不为过。母亲的怀抱,就是他们安全和爱的港湾,甜蜜的睡眠、温柔的微笑。

后来爸爸妈妈牵手的蹒跚学步,父母鼓励的眼神,都是孩子自我确定的力量。

孩子在,爱就在,家就在。孩子的全部世界就是自己的爸爸妈妈,而孩子又是爸爸妈妈爱的结晶。

家庭,因为有了孩子而快乐和完整。

06、为啥父母对孩子不再有真爱

不自由毋宁死(不自由毋宁死)(8)

直到孩子上了幼儿园,父母把孩子送进学校,竞争和对比就开始了。父母在接送孩子的同时开始有意无意看向了别的孩子,人家的孩子聪明,人家的孩子听话、人家的孩子主动回答问题、人家的孩子有礼貌······家长由耐心变得不耐烦,孩子脸上的喜悦开始变得沮丧。

随着孩子的长大,在父母的眼里问题和差评越来越多,“你应该再努力一些”、“我都是为了你好”差评正一点一点侵蚀着孩子的自信和能量,孩子一天天无精打采,父母一边嘴上说着鼓励的话,却难掩眼神的焦虑和无奈。

随着耐心的消磨,诱惑的条件也出来了“只要你考的好,妈妈给你买最想要的玩具”,孩子似乎是兴奋了一下,努力了一下,却很快又消沉了。

“我怎么生出你这样的孩子?”,这句话也许父母没有说出口,也许不小心脱口而出。但是无论说与不说,孩子都能接收到父母的心理语言,“我不够好,我是没有价值的。”这种意识会深植于孩子内心,不断继续消耗孩子的能量。

孩子还是那个孩子,为什么父母会越来越焦虑?这与父母内心的匮乏和力量的缺失是密切相关的。

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说:爱不是一种本能,而是一种能力,需要父母终生学习。但是父母疲于谋生,却没有时间继续学习如何去更好的爱孩子,而是去期待和控制,只为缓解眼前的焦虑和无力感。

在温尼科特的概念中,那些缺乏创造力的成年人,那些内心已经有部分死亡的成年人,他们的父母多半没有对叛逆的涵容之心,过早地让孩子成为好孩子。于是扼杀了他们变得适度的好。适度慷慨和善良的能力。

尹建莉说过:教育的对立面是操纵,它出于对孩子成长潜能的力量缺乏自信心,认为只有成年人去指导孩子该做那些事,不该做那些事,孩子才会正常发展。然而这样的操纵是错误的。

07、学习成绩、名次、高考、真的比我还重要?

不自由毋宁死(不自由毋宁死)(9)

曾获第14届“叶圣陶杯”获特等奖的周羽蝶在《戴着镣铐跳舞》的文章中写道:

教育是为了达到春风化雨、融会贯通的境界。塑造一个人时,他就在他的骨架上填补血肉,给它筚路蓝缕的勇气,给它玉汝于成的决心。

但我们的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升学率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是学生头顶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为了成绩,为了考试的标准答案,学习成了刻板的没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机械运动,学校和学校比、班级和班级比、老师和老师比、孩子和孩子比、家长和家长比。

人和人的关系脆弱而紧张,表面一团和气,背后你死我活。

还有人说:中国的小孩不是小孩,是民族、家长与社会的寄托。

不成熟的爱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我们的很多父母,一直与孩子共生,把孩子当成了人生的一部分。尤其那些对自己的人生并不满意的父母,借由孩子的人生弥补心灵的缺憾和内心的自恋。

08、美国电影《死亡诗社》早已经吹响了唤醒传统教育的号角

不自由毋宁死(不自由毋宁死)(10)

《死亡诗社》原名《春风化雨》。

是由彼得·威尔执导,罗宾·威廉姆斯、伊桑·霍克、罗伯特·肖恩·莱纳德等主演的励志电影,影片于1989年6月2日在美国上映

影片讲述的是一个有思想的老师和一群高中学生之间的故事。

威尔顿预备学院以其沉稳凝重的教学风格和较高的升学率闻名,它的校训是:传统、荣誉、纪律、优秀。是无数家长向往的培养孩子成为精英的摇篮。

影片制造出一个压抑的环境,孩子们在教条中生活,一切都被安排得细密严谨。一开始,就是隆重的开学典礼,孩子们一个个表现得庄重、严肃。但令人讽刺的是,孩子们一回到宿舍,离开了家长和老师的视线,一个个原形毕露,放荡不羁。

直到基汀老师的出现打破了这所学校的一潭死水。他让孩子们称他为“船长”,让孩子在百年学子的照片前感悟死亡,把教科书本撕碎,站在桌子上换一个视角看世界,把眼睛蒙上倾听内心的声音。学生们对这位独树一帜的老师,由质疑到观望,由观望到接受,由接受到赞同并被其深深影响。

孩子们接纳世界的角度开始改变,世界突然变得无比美丽和生动,孩子们也由胆怯、拘谨、戴着面具的生活变得感性、勇敢和真诚。

尼尔是这次灵魂苏醒教育的牺牲品。他相貌英俊、聪明乖巧、门门功课都是A,妥妥的“别人家的孩子”,是爱要面子的父母的骄傲。受基汀老师影响,他决定准备听从内心的声音,喜欢表演的他争取到了学校的话剧演出的一个角色,却遭到了父亲的强烈反对,专制的父亲甚至独断地要给他转学去学医科。

多次沟通未果的尼尔,在一个窗外飘着雪花的夜晚,他脱掉了身上所有的衣服还给父母,头上戴着象征自由的紫荆花冠开枪自杀。

这是一个令人惋惜的结局,但故事并没有结束。传统教育和现代灵魂依然在交锋,尼尔的死到底是谁的责任?愤怒的校长彻查此事,认为是基汀老师的错误引导所致并开除了他。

当老师回到教室拿自己的物品,准备离开时,他班上的一些内心觉醒的同学站到桌子上,胆子最小的托德,是第一个站起来的,高诵“噢,船长,我的船长”,

那一刻我们看到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一个个真正的有灵魂的人。

影片结尾想表达的是一种唤醒孩子灵魂的教育,而不是塑造一群没有活力和梦想的机器。

透过这部充满张力诗意和激情20世界80年代的美国电影,已经在反思传统的刻板的升学教育对孩子天性灵魂的压抑和苏醒,反映出学生们对自主学习的向往。呼唤着真正春风化雨的自我和灵魂苏醒的教育。

这部影片因为它阐述的教育内涵而成为62届奥斯卡金像奖。

时隔三十年,我们的教育还没有打破传统的坚冰。

09、教育的三个层次,物质、精神和灵魂

不自由毋宁死(不自由毋宁死)(11)

臧克家写道: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肉体(包括身体和大脑)活着,但灵魂是死的,或者是未苏醒的;有的人肉体死了,但灵魂和思想还活着,还活在无数人的心中。

我们的生命,包含了三层境界:物质层、精神层、灵魂层面。物质层面包含了所有看得见的的实体,如:躯体、金钱、衣服、房子、学历、证书、很多人一生在追逐物质层面的满足,成为物质的奴隶。

精神层面包括技术、知识、见识、能力等等,可以转化为物质或智慧,

灵魂层次指的是智慧的开悟层次。你内在的力量之泉是否打开,你是否完全的接纳了这个世界并和它合一?

我们做父母的,接受了传统的听话的教育,从来没有机会做自己想做的事,内心是委屈和压抑的。可悲的是,父母用自己的不成长,继续在打压和控制孩子。

我们的教育只停留在生命的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很多人从来没有触摸到自己的灵魂。

若父母不苏醒,继续去压抑和打压孩子的灵魂,悲剧会一代代重演。

这是一个灵性苏醒的时代。无数孩子带着灵性使命而来,却遭遇无明昏睡的父母。一方面是内心的声音,一方面是父母的声音,孩子不知道该忠诚于自己还是父母。

有的孩子厌学了、有的孩子沉溺网络游戏了、有的孩子抑郁了、有的孩子跳楼了?作为父母,你还敢继续沉睡吗?

无条件的爱,良好的亲子关系才是孩子生命的动力。作为父母,是去尊重孩子的自由和天性,还是继续抱着“我都是为了你好”,这个虚弱的想法去控制孩子?

孩子和父母的关系,就是他和世间万物的关系。

10、让孩子成为他自己

不自由毋宁死(不自由毋宁死)(12)

张伯伦的这首诗最能表达孩子和父母的关系:

《你不是我的孩子》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

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

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

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

你是弓,儿女是从你那里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着未来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尽力气将你拉开,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

怀着快乐的心情,在弓箭手的手中弯曲吧

因为他爱一路飞翔的箭,也爱无比稳定的弓

爱自己才是生命的法则,父母先学会爱自己,才会真正的爱孩子。

你只能给予孩子你有的。

惠特曼说:我按自己的方式生存,这足够了,即使世上没人理解我,我安然而坐,即使世上没人理解我,我安然而坐。

希望,让孩子成为他自己,没有那么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