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风筝就要玩出花!
那些“风筝大拿”们一出手
瞬间就能吸引地面无数人的目光
淮北有一位七旬老人
有着做风筝的绝活儿
自制上千件风筝,天天放飞不重样
公园里的“风景”
在相山公园“肺广场”,陈宏祥老人放风筝是一道美丽的风景。
只要天不下雨,每天早晨7时,他都准时提着一只简易的大包走出家门,从公园西门拾级而上,步履轻缓。来到广场打开包,老人取出一件件色彩明艳的物件儿,熟练地拼装着。蝙蝠、蝴蝶、蜻蜓……一只只形态迥异的风筝,很快跃然在他的手中。每天早晨,老人的身边总是会围绕着观赏风筝的晨练者,偶尔会有风筝爱好者慕名寻来,向老人讨教做风筝的技巧。
“我的风筝全部是我自己做的,这些风筝全部能拆卸、拼装,方便携带……”只要是谈论风筝,陈宏祥老人便兴致勃勃地打开了话匣子。还会递过一只风筝让感兴趣的人们试着放飞。
73年的风筝情
“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陈宏祥老人说着,又骄傲地用手指比划了个数字,“我与风筝结缘,已经有73年的时光啦!”
5岁那年,外公给他做了一只最简单的“三根半”风筝;6岁那年,他就用2分钱的颜料、3分钱一张的桑皮纸,加上找来的几根竹条,成功扎出了第一只风筝;7岁那年,他已经可以熟练地帮助小朋友们做风筝,并开始有了创新……小学、初中、中专,上班后,风筝始终萦绕在他的生命中,忙里偷闲做一只风筝,来到旷野中放飞是他最快乐幸福的时刻。
从市人防办退休后,心灵手巧的老人终于可以专心致志地研究如何做好风筝了。天生对色彩的敏感,以及年轻时打下的美术功底,还有积累的建筑学方面的知识,老人沉浸在制作风筝的快乐中。
陈宏祥老人住在洪山路北端的一幢家属楼。老鹰、蝉、蝴蝶、蜻蜓……走进他的家,那满墙悬挂的一只只精美、逼真的风筝,争相映入眼帘。老人用挑杆小心翼翼地取下一只只风筝,仔细地送到记者手中,一只只华美的蝴蝶风筝上明艳的色彩如午后炽烈的阳光,令人赞叹不已。
“这是盘鹰,飞上天后能转圈圈。”“蝴蝶的翅膀,至少要上5遍色彩浓度不一的颜料,才能有这个效果。”“看这蜻蜓的眼睛,是不是会反光?我做了特殊的细节处理呢!”陈宏祥骄傲地笑着。
老人的卧室就是工作室。连接墙两端的线绳上悬着一张张描好图案的杜邦纸,写字台上摆放着大大小小的颜料瓶,削好的竹篾条摸上去浑圆中带着韧劲儿。
《中国名贵蝴蝶》《蝴蝶色彩的运用》《风筝》等书籍摆放在随手可以拿到的地方。“要琢磨、要学习,制作风筝可是一门学问。”老人说,蝴蝶为了更生动形象,翅膀的色彩要用水粉颜料加上丙烯调和液调试很多遍。为了做的蜻蜓风筝更逼真,老人捉来一只蜻蜓复印放大,按照蜻蜓翅膀纹路一点点描绘在纸上……“
风筝也叫“纸鸢”“纸鹞”“鹞子”。扎风筝、画风筝、糊风筝、放风筝被称为风筝“四艺”。然而在老人这里又多了一项:创意。他认为没有创意制作出来的风筝是没有灵魂的。
纸鸢摇曳多彩生活
“风筝各有千秋,才呈现出异彩纷呈的景象。”老人说。
凌晨三四点,老人就会起床制作风筝。昏黄的灯光下,老人握着美工刀雕琢着一根根竹篾,随着心中的腹稿竹篾在粗糙的手掌中柔软弯曲;或饱蘸、或轻点颜料的水粉笔,起起落落,在杜邦纸上绘出鹞鹰、老鹰、蝴蝶、蝉……看着亲手制作的一只只风筝在空中轻舞飞扬,陈宏祥老人心底涌动着的欢乐,荡漾成脸上绽放的笑容。
2008年,为庆祝奥运,他特别做了一只直径近两米的大蝴蝶风筝。老人还从柜子里拿出了100多只与真蝴蝶一般大小的袖珍风筝。捧在手心里的蝴蝶风筝似乎翩翩欲飞,令人爱不释手。“这些小风筝是不能飞的,只能作为标本风筝来欣赏。”
每隔一两个月,老人都会在老伴的陪同下到濉溪县市场上买竹子,回来后根据风筝的大小削制成竹篾条;每年,老人都要到上海购买杜邦纸,因为杜邦纸不仅有坚韧度,而且制作的风筝还能防雨水。以前做一只风筝需要一个多星期,随着年龄的增长,老人的眼睛视力下降明显,两年前还动了手术,如今做好一只精品风筝需要一两个月的时间。以前,只要有人喜欢,老人会乐意将风筝赠送。如今,墙上挂的两百多只风筝,都是老人心中割舍不了的宝。
”过去的岁月在记忆里,现在的岁月就在这满墙的风筝上。”老人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大家都喊我‘老顽童’,这个称谓我很喜欢。人老了,也要有追求有念想”。
在老人的周围聚集着许多风筝爱好者,他们会相约着一起放飞五彩风筝。“风筝对我而言,是一种生活。”老人说,自己要做的是弘扬风筝文化,让更多的人感受到这项传统文化的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