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提高孩子的语文成绩(语文的学习方法)(1)

学习对于我们每个人都很重要,我们从小就一直被父母、老师、亲戚劝诫要好好读书,不读书就没有未来。民簇英雄岳飞在《满江红》时刻提醒自己“莫等闲,白了少年,空悲切。”;诸葛亮在《诫子书》里劝勉儿子要“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梁启超在《莅山西票商欢迎会学说词》里也说“然鄙人以为人之处于世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可见从古至今我们都知道学习的重要性,可是仅仅知道了读书的重要性能够把书读好了吗?其实未必,立志读书仅仅是个开始,读书的过程需要静心排除杂念、耐得住寂寞、要不断思考、要坚持、要有毅力。这么说的话,读书也是个“苦差事”,可是为什么那么多人都说喜欢读书哪?

我最近也读了一些书,在读书的时候我随手在书上划出重点,划出一些笔画比较复杂的成语,划出有些没有理解的语句。没有理解的语句一般是一些典故,我会立即通过百度查查;比较复杂的成语我会直接在书上空白处写出来;重点的语句我会时不时的想想,想想这些重点有没有道理,对于自己觉得没有道理的内容也会备注下自己的观点。通过这样的学习,我发现我最近的读书速度提高了,而且真正理解“开卷有益”这个成语了,而且读书的时候心很沉静、不慌。

我想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我在安贞住的时候有时也常常刷西瓜视频。在最开始看西瓜视频的原因是因为我比较喜欢看电影、电视剧。西瓜视频是短视频,里面的画面比较清晰、视频的选段都比较经典。其实还有一个原因是,西瓜视频的题材比较广泛,里面有很多人的旅游视频、时事观点、音乐视频等,这些内容都是我比较喜欢的,不过我后来有些沉溺于其中,没事就刷刷视频,也是不好的现象。搬到翠福园后,我想利用这几年时间好好学习、提高下自己,看看自己能不能有些收获,我一直还想着自己能不能有自己的事业,而不是一直给别人工作。截止现在我虽然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重大成就,但是也并没有对自己的未来担心过,而且我一直有个很好的习惯,就是求知欲比较强烈,对于自己未知的、想知道的事务充满了好奇。每隔一段时间我会购买几本自己喜欢的书籍以备后面读,当然这些书都是经过了精心地挑选,读完以后总是感觉自己有收获。

在开始看书的时候,我都是顺着书籍的内容看。开始也会感觉书本太厚,读过之后很快就忘了里面的内容,有时想到什么还去翻开书找找。后来我觉得这样读书效率太低、效果太差。我开始不按照目录顺序读书了,我会先找出一些自己想看的章节来读,想看的内容有两类,一类是内容是相对自己是未知的的,而且是全局性的内容;一类是观点比较新颖,感觉与我的认识有出入。因为这些内容都是自己挑选的,所以读起来的效果很不错,大脑总是处于活跃状态。自己关注的重点读完后我还会按照自己的挑选顺序读完剩余的章节,毕竟不通读全书你就不会了解全书的知识结构。或许这个方法不一定适合他人,但是我觉得每个人要试图去找方法,只要能达到读书效果就可以,张之洞也说“读书不知要领,劳而无功。”。

读书时不要图快,读书要精读,不要泛读,尽量弄懂书里的知识、观点、生字。我记得在高中时,我手里经常会有些小纸条,里面写着生僻的字、结构复杂的字、发音易出错的字、经典的诗句、经典的成语等。这些记载的内容都是每天在学习中遇到的,有的是自己出了错的;有的是自己觉得记得不牢靠的;有的是觉得太经典了就随手写下的。我开始的纸条记载的东西还挺多,后来就基本没什么可记得了。因为这些内容基本都印在我的脑海里了,很多内容都跃然纸上了。比如《琵琶行》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看到文字就立刻能够感受到实物。可能有人会反驳精读的观点,说“文章不是有的要精读,有的要泛读”?陶渊明也提倡过这个观点,但是他也说过“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那就是说精读才能深度体会。

我一直觉得自己不算是个聪明人,但是我喜欢找方法,只要想提高,我总会去尝试一些方法,而正是这样的好习惯能让我也收获了很多。学生时代,我为了提高学习成绩,我会自己总结每门功课的知识点,因为只有总结知识点,我才会对课程有个全局的把握。在不断的总结中我发现了语文和数学是所有课程的基础,只要好好掌握了这2门课程,其他课程基本都容易学好。因为语文好的话理解知识点就很容易,数学好的话数据逻辑推理就比较容易,化学、物理、生物都是专业知识和数理逻辑的结合;历史、地理也是偏语文的学科,再加上历史、自然逻辑;英语的学习完全可以和语文一样。

学习不仅仅是个学习知识的过程,学习也是关乎一个人的认知问题。其实认知对于一个人就是眼高的问题,他几乎是一个人人生的天花板。或许这个观点不一定对,但是书里是别人提供给你的一个答案,这个答案对不对,你要自己去判断和取舍。对于书本观点的取舍是一个社会人要考虑的事,对于一个学生,只要他认真学习,他的成绩就会提高,至于观点的取舍还是可以在以后毕业了去实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