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唐代人张彦远所著《历代名画记.卷七》记载:梁武帝崇尚在寺院画壁画,多命名画家张僧繇(you)去画。张僧繇在全陵(今南京)安乐寺画了四条龙,都没有点眼睛。有人问他为什么不点眼睛?他说若点上眼睛,龙就会飞走了。人们不信,张僧繇为两条龙点上了眼睛,刹那之间,雷电交加,飞沙走石,云笼雾罩,墙上的两条龙腾空而起,墙壁倾倒,龙也不见了,安乐寺的壁画上只剩下了两条没点睛的龙。

点石成金的道理和启发(点睛之笔与点石成金)(1)

有人说,写文章作诗,和中医用药极为相似,中药有十八反二十四恶,中药的处方,讲究君臣佐使。在诸味药中,每一味药都不是单独存在的,因为这种相互影响的关系,一味药的加入,使其它药物的作用产生变化,所以会用药,砒霜犹如人参,不会用药,人参无异於砒霜。写文章作诗也是这样,因为一些文字的加入,使原有文字意思大变,甚至产生质的变化,人们就把因为一句话使满篇文章生光添彩的,叫做点睛之笔。在古今的文坛上,因为一句话使文章意义大变的事也不少,也可以说是点石成金。

有一位诗人,给一家富贵人家的老太太题诗贺寿,他写了第一句:"这个婆娘不是人,"举座皆惊,人家老太太做寿,他敢说人家不是人,这不是骂人吗?可是诗人写了第二句;"九天仙女下凡尘。"人们惊魂初定,诗人又写了第三句:"满堂儿女都是贼,"人们刚放下的心又提了起来,那家儿女们不觉震怒,正要发作,诗人又写了第四句:"偷来蟠桃奉至亲。"儿女们转怒为喜,举座无不称奇。

点石成金的道理和启发(点睛之笔与点石成金)(2)

清朝人《香饮楼客谈》中记载,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农,诗书画三绝,由淅江杭州到扬州客居,富商大贾恭其名,争相宴请。有一次应一盐商的邀请,前往扬州名胜平山堂赴宴。席间有人提议行酒令,每人吟一句诗,诗句中必须有"飞、红"二字。盐商很富有,但有银钱不代表有文化,轮到他吟诗时,冥思苦想之后,终于憋出了一句:"柳絮飞来片片红。"引得哄堂大笑。柳絮是白的,怎能片片红呢?弄得盐商丒态百出,下不了台。正当要罚酒时,金农为盐商遮羞解难,说:"這句诗实再太精纱了!而且还有出典呢。"听金农一说,大家将信将疑,追问出处,金农站起来说"这正是元人咏平山堂的诗,引用得太好了。"接着金农便口出莲花,作出一首好诗来:廿四桥边廿四风,凭栏谁忆旧江东。夕阳返照桃光坞,柳絮飞来片片红。

可以想象,夕阳的余央晖扯起了半天云锦,映照着盛开的桃树林,在漫天红光的照射下,柳絮也被柒红,伴着缤纷落英,轻飏翻飞,是一种多么美妙的意境。金农以其出众的才华,不仅为盐商解了难堪,也创作了一首美纱的诗,这首诗就叫《高江村》。

点石成金的道理和启发(点睛之笔与点石成金)(3)

清乾隆皇帝爱作诗,一生作诗四万多首,《全唐诗》收入了二千二百多位诗人的诗作四万八千九百多首,乾隆一人作的诗作相当于《全唐诗》收入的总量,但是为人所知的只有半首而己。为什么是半首呢?

传说某一天,和珅、刘庸陪乾隆逛御花园,正置梅花盛开,落英缤纷。乾隆诗兴大发,顺口吟道:"一片二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十片百片万千片……"吟到这里,乾隆苦思冥想,再也想不出下句,刘庸接道:"飞入草丛都不见。"爱拍马屁的和珅一旁拍手笑道:"皇上,好诗,好诗!"

刘庸回到家,想着那首诗,前三句没有任何意义,因为有了最后一句,形成了意境,使整首诗产生光彩。因此抄写下来,反复吟玩。不想其夫人以为是刘庸的诗,在刻印《石庵诗集》时收了进去,因为这首诗,被和珅向乾隆打了小扱告,刘庸因此得祸,才有了乾隆传之后世的半首诗。

点石成金的道理和启发(点睛之笔与点石成金)(4)

文字的力量是很大的,所以有"刀笔吏,笔如刀。"的说法。据说在西南有座城市,临解放前,女人们都爱穿高开叉旗袍。市长认为女人在大街上穿这种旗袍,一走路露出光腿很不文明,多次出布告禁止,并派警察到街上检查,费了不少力气制止不了。有位师爷说:"不用费那么大力气,我拟一布告,保证三天内,让高又旗袍绝迹。"师爷的布告上写道:"凡本市女姓,除妓女可穿高叉旗袍外,一切良家妇女一律不准再穿此款衣服。"布告一出,高叉旗袍成了妓女的身份证明,所有女性都不敢再穿,连妓女也不敢穿了。

据说有一次男足的国际比赛,记者写了篇报道送到报社编辑部,编辑看到文中有一句"我国男足代表队屡战屡败。"编辑想到,这样写,一是太伤国足的脸面,二是让广大球迷伤心,于是改为"屡败屡战",这样就了男足代表队败而不馁,仍有斗志。字的排列位置变了,意思也全变了。

有人说,会用毒药的是高手,能把毒药变成治病良药的人,是高手中的高手。操弄文字也是这样。

(此文为大武河原创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