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子泵抑制剂为什么要长期使用(关于质子泵抑制剂)(1)

作者:高丽丽

本文为作者授权医脉通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导读

PPI是消化科医生的常用药物之一,适用范围广。但不是每一个消化科医生都掌握了“这些”。

质子泵抑制剂为什么要长期使用(关于质子泵抑制剂)(2)

各PPI的特征

PPI为弱碱性制剂,对酸不稳定,在酸性溶液中可快速分解而出现聚合、变色。

常用PPI包括奥美拉唑、泮托拉唑、兰索拉唑、雷贝拉唑、艾司奥美拉唑(埃索美拉唑)等,它们之间的细微区别与特征见下:

➤埃索美拉唑是迄今控制胃酸最强的PPI,也是起效较快的PPI;

➤体外研究证实,PPI有杀灭Hp的作用,其中属雷贝拉唑作用最强,其硫醚衍生物能抑制对克拉霉素耐药的Hp的生长与活性;

➤奥美拉唑、艾司奥美拉唑(埃索美拉唑)和泮托拉唑既可用于静脉注射,也可用于静脉滴注;

奥美拉唑冻干制剂存在静脉滴注和静脉推注两种配方,前者为避免与大量氯化钠注射液或葡萄糖注射液稀释时发生氧化变质而加入了乙二胺四乙酸(EDTA);而供静脉推注用的制剂因稀释剂用量小,推注时间短而不必加入EDTA,但配有助溶剂聚乙二醇400和pH调节剂枸橼酸的专用溶剂。

临床使用中切忌互相混用,静脉推注配方不宜静脉滴注,静脉滴注配方不宜静脉推注。

➤PPI口服制剂一般为肠溶制剂,服用时应以整片/粒吞服,不得咀嚼、压碎和溶解。

艾司奥美拉唑(埃索美拉唑)镁肠溶片、奥美拉唑镁肠溶片有MUPS剂型(多单位微囊系统),能在不含碳酸盐的水中溶解,昏迷或不能口服药物者可通过胃管给药,鼻饲管者可将药物溶于水后经鼻饲管注入。

各PPI的肝药酶抑制作用及其强度

其中奥美拉唑、艾司奥美拉唑(埃索美拉唑)主要通过CYP2C19途径代谢,对CYP2C19的竞争性抑制作用较强;

兰索拉唑主要通过CYP3A4途径代谢;

泮托拉唑除可通过CYP3A4途径代谢外,还可转硫基旁路代谢;

雷贝拉唑经细胞色素P450转化,但其对CYP2C19的依赖性较小,主要代谢产物为硫醚和羧酸,因而对CYP2C19酶竞争性抑制及受其基因多态性影响最小。

5种PPI对CYP2C19抑制强度排序为:奥美拉唑>艾司奥美拉唑(埃索美拉唑)>兰索拉唑>泮托拉唑>雷贝拉唑。

PPI的不良反应

PPI的一般不良反应为头痛、腹泻、恶心、胃肠道胀气、腹痛、便秘、口干、视力模糊、头晕、肝功能障碍等,通常较轻微,为自限性。

偶会引起过敏性休克、全血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粒细胞缺乏症、血管炎、红斑狼疮、间质性肾炎、支气管哮喘、肌无力、关节痛、骨骼肌肉疼痛甚至横纹肌溶解等严重不良反应。

此外,奥美拉唑有轻度抗雄激素作用,男性者长期用药可能出现乳房发育、阳萎、性欲减退,女性者长期用药可能出现溢乳,停药后可恢复正常。

长期使用(通常定义为6个月以上)PPI时,应警惕PPI可能导致以下潜在不良影响(见表1),老年患者应尤为警惕。

表1 PPI的潜在长期不良反应及其临床表现

质子泵抑制剂为什么要长期使用(关于质子泵抑制剂)(3)

质子泵抑制剂为什么要长期使用(关于质子泵抑制剂)(4)

质子泵抑制剂为什么要长期使用(关于质子泵抑制剂)(5)

PPI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

PPI抑酸作用强大而持久,不宜联用其他抗酸剂或抑酸剂,其主要经肝P450酶代谢,有肝药酶抑制作用。

PPI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详见表2,如下:

表2 PPI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

质子泵抑制剂为什么要长期使用(关于质子泵抑制剂)(6)

质子泵抑制剂为什么要长期使用(关于质子泵抑制剂)(7)

参考文献:

1.陈新谦等.陈新谦新编药物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538-549.

2.湖南省质子泵抑制剂的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试行)[J].中南药学,2016,14(7):673-676.

3.预防性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及处方精简专家指导意见(广东省药学会2019年7月1日).

4.药学专业知识(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067-074.

5.质子泵抑制剂预防性应用专家共识(2018)[J].中国医师杂志,2018,20(12):1775-1778.

6.老年人质子泵抑制剂合理应用专家共识[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5,34(10):1045-1048.

7.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2018,10(6):69,122-130.

8.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急诊诊治流程专家共识[J].中国急救医学,2015,35(10):865-870.

9.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6:310.

10.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新型口服抗凝药的应用中国专家共识[J].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14,18(5):321-326.

11.心力衰竭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2019,11(7):73-78.

12.老年人多重用药安全管理专家共识[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8,26(9):7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