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寡妇被视为罪人,是不祥之身,她们的存在,全然为了抚养教育儿女,以及死后能赚取一座贞节牌坊。李纨就是这样一个可怜之人。

贾宝玉对李纨的评价(贾兰功成名就后)(1)

李纨是国子监之女,出身可谓书香门第,后嫁入荣国府,成为贾政一房长媳,不料丈夫贾珠早逝,李纨的人生就此失去了色彩,若不是有个儿子贾兰,怕是没了活下去的动力。在李纨的判词和红楼梦曲中,可知贾兰在贾府败落后,得以拜将封相,李纨则成为诰命夫人,如愿穿戴上凤冠霞帔。

高鹗的续书中,贾兰中举后做了高官,李纨则得以封诰,根据后来甄士隐和贾雨村的谈话,可知贾府最终“兰桂齐芳”,即不仅贾兰,连贾宝玉的儿子贾桂都能接续祖籍了。而略谙《红楼梦》的朋友,都知道这与原作本意背道而驰,因为早在第五回,作者便祭出了贾府结局,是落得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所以作为贾家儿孙的贾兰,必然逃不过被注定的悲惨命运。

那么贾家败落后,李纨母子又经历了什么?贾兰为何能当上高官?做了高官后贾兰又怎样了?虽然文中关于贾兰的文字寥寥无几,但由李纨的判词及相关细节描写,我们不妨做些蠡测罢。

贾宝玉对李纨的评价(贾兰功成名就后)(2)

在李纨的判词中,画着一盆茂兰,一旁有个凤冠霞帔的美人,词中写道:

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

跟其他金钗的判词一样,第一句用谐音暗示相关人物是“李纨”二字,称其早早丧偶。第二句则称李纨后来靠儿子穿上凤冠霞帔,而贾兰是其他贾府子孙都比不上的。及最后两句,却话锋一转,称这样的荣华功名、李纨的凤冠霞帔也只能被别人当做笑话,彻底否定了这一对母子。然而如此母子,有什么值得好笑和否定的呢?李纨的红楼梦曲《晚韶华》做出了详解。该曲写道:

镜里恩情,更那堪梦里功名!那美韶华去之何迅!再休提绣帐鸳衾。只这带珠冠,披凤袄,也抵不了无常性命。虽说是、人生莫受老来贫,也须要阴骘积儿孙。气昂昂头戴簪缨,气昂昂头戴簪缨,光灿灿胸悬金印;威赫赫爵禄高登,威赫赫爵禄高登,昏惨惨黄泉路近。问古来将相可还存?也只是,虚名儿与后人钦敬。

此曲看似明白晓畅,实则大有曲折。前面两句就像前文说的,李纨丈夫早逝,自己青春丧偶,使得这位出身名宦世家之女,最终成为了槁木死灰,这是李纨的一大悲剧。李纨一心一意养育儿子,然而在儿子为自己带来凤冠霞帔的荣耀时,母子却因为“无常性命”而阴阳两隔。后面对于李纨这种悲剧,作者却极尽刻薄之能事,称虽然说人生晚年不要遭受贫困的煎熬,但也要为后辈积德,意思指李纨积德不够,所以即便后来儿子胸悬金印,头戴簪缨,也不过是些虚名儿。

贾宝玉对李纨的评价(贾兰功成名就后)(3)

从胸悬金印和头戴簪缨来看,贾兰最终应该是成为了一名武将,这在前八十回是有暗示的,如第二十六回,贾宝玉在大观园看到贾兰在山上练习骑射。而贾家被抄家后,贾兰作为罪人之后,是不能参与科举的,所以续书中写的贾兰通过科举入仕,是不可能的。

然而,贾兰功成名就后,并没有得意多久,因为“无常性命”很快来临,很多读者认为,这“无常性命”是指李纨封诰不久便死去,实则不然,早在前八十回,作者便借李纨之口,暗示了贾兰英年早逝。

在第五十回,众钗一起制作灯谜,其中李纨以《四书》文句为谜底,分别作了两个灯谜,这与李纨自幼饱受封建礼教严格束缚的性格相符合。其中第一个灯谜出的是:

观音未有世家传。打《四书》一句。

谜底后来被黛玉猜中,是“虽善无征”,此句出自《礼记·中庸》:“上焉者虽善无征”,意指先王礼制虽好,但无从证实。而此句“征”字,亦有“纳征”、“纳彩”之意。故此灯谜和谜底大意为:观音虽善,但却没有人向其纳彩定亲,未能生儿育女传宗接代,所以世家未能得以传承。

那么这句话放在李纨母子之间,自然只能是贾兰早逝,所以李纨断子绝孙,贾珠这一脉,没能得到传承,而李纨则成了一个徒有虚名的老寡妇。

贾宝玉对李纨的评价(贾兰功成名就后)(4)

事实上李纨的悲哀早就默默体现在她的红楼梦曲中,纵观金陵十二钗的曲子,都是独立的,而李纨的曲子却被儿子贾兰占据大部分的篇幅,这正暗示李纨失去了丈夫之后,已经没有独立的资格,她的命运只能依附于儿子,失去了贾兰,李纨便连存在的意义都没有了。这首《晚韶华》,说是讽李纨,不若说是讽当时扭曲的礼教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