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景帝刘启的十皇子刘彻,在母亲和长公主的协助之下终于顺利登上了王座。然而由于他的王位得来的有些不合礼制,因此并没有得到太多朝臣的积极拥趸。

西汉大儒董仲舒(西汉时期董仲舒)(1)

公元前140年,刘彻索性公告各地,要各郡国积极举荐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人,届时将由他亲自命题,从中选拔贤能之人。这种选拔人才的方式我们之前说到过,即察举制。不论是地方的小官吏,还是通晓儒家经书的儒生,都有被举荐到中央的资格。

如果你顺利被举荐到了中央,那么只需要通过皇帝一人的考核即可,这比起后来的科举制度倒是简单了不少。只是到了后期,这种察举制便成为了某些势力或团体插亲信的工具,与人才选拔已经没有了太大关联。这是后话,我们说回刘彻的选拔。

对于这场选拔,刘彻有着清晰的目标,与其慢慢笼络人心,不如选拔自己的兵。而刘彻的标准也很明确,他要的是治理天下的“大道”,刘彻之雄心,可见一斑。

此次选拔,刘彻着实网罗了不少人才,入选的竟有百多人。在这一百多人中,有一人倒是格外合刘彻的心意,这人便是大名鼎鼎的董仲舒。

董仲舒早在汉景帝时,已经因讲授儒家经典而远近闻名,后被景帝任命为博士,掌管经学讲授,为汉王朝培养了很多人才,可谓是桃李满天下。

西汉大儒董仲舒(西汉时期董仲舒)(2)

但董仲舒一直以来给人的印象都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这又是为什么呢?

原来董仲舒上课有个习惯,他从不跟学生面对面,而是要坐在帷幔后授课,虽然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却不知老师究竟是何模样。

就在所有人以为董仲舒会始终“深藏不露”时,董仲舒却从帷幔后走出,来到了刘彻眼前,也是天下人眼前。

西汉大儒董仲舒(西汉时期董仲舒)(3)

到了应试的那日,大殿之上,刘彻抛出试题后,特意强调:“朕想要的可是大道之要,至论之极。”言下之意是不要回答那些一时的权变之策,而是真正的帝王之道。可见这刘彻年纪不大,格局已是不小。

不愧是先帝的博士,在百余人的回答里,只有董仲舒的“天人三策”让刘彻会心一笑。

董仲舒洋洋洒洒的文章,我们就不在此叙述了,姑且罗列出这“天人三策”中最重要的几个观点:其一、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其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三、春秋大一统,尊王攘夷。

董仲舒提倡的是君权至上的理论,且指出儒家尊君崇礼,摒弃儒家外的各种流派的思想,只有文化统一,才真正实现天下大一统。

而董仲舒的这一番言论,对于如今初登帝位、想要树立权威的刘彻来说,确是犹如雪中送炭。

刘彻想要有所作为,这是显而易见的,景帝在刘彻年仅十六岁时便为其举行了冠礼,可见景帝对刘彻的期望之高,但这也意味着青涩的刘彻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和阻力。

况且,刘彻想要的,从来都不只是老实本分地守着先祖留下的钱库、粮仓,再看着它们一点点发霉、腐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