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什么怕诸王之乱(朱元璋忌讳征伐倭国)(1)

朱元璋为什么怕诸王之乱(朱元璋忌讳征伐倭国)(2)

朱元璋一直都很鄙视倭国,他的书房曾挂着一把来自日本朝贡的扇子。朱元璋把玩之余,题写了一首《倭扇行》,诗中痛斥倭国国王无道,民众为贼。

“沧溟之中有奇甸……国王无道民为贼,扰害生灵神鬼怨,观天坐井亦何知,断发斑衣以为便……君臣跣足语蛙鸣,肆志跳梁于天宪,今知一挥掌握中,异日倭奴必此变。”

有一天,朱元璋接见倭国使者答里麻,几句客套话之后,又多嘴问了一句:“尔国风俗如何?”答里麻摇头晃脑吟诗作答:“国比中原国,人同上古人。衣冠唐制度,礼乐汉君臣。银瓮储清酒,金刀脍素鳞。年年二三月,桃李自阳春。”这话说的傲慢无比,还异常自负。

朱元璋为什么怕诸王之乱(朱元璋忌讳征伐倭国)(3)

朱元璋越听越来气,“恶其不恭,绝其贡献,示欲征之意。”拒绝倭国使者的朝贡,打算要征伐倭国。更加让朱皇帝不爽的还在后头。洪武二年(1369年)二月,鉴于倭寇屡屡侵扰沿海郡县,朱元璋派杨载为使臣,出使日本“派赐玺书声讨其罪”。

国书写得异常霸道,简直就是老子在教训儿子——“诏书到日,如臣则奉表来庭,不臣则修兵自固,永安境土,以应天休,如必为寇盗,朕当命舟师,扬帆诸岛,捕绝其徒,直抵其国,缚其王,岂不代天伐不仁者哉,惟王图之。”

当时日本正处于南北朝时期,控制九州的实权人物是南朝的怀良亲王,这怀良亲王可不是个软柿子,看过明朝国书大发雷霆。

怀良亲王是后醍醐天皇的第十一子,当时的官职是征西大将军,此人在与北朝交战时,不仅亲临战场,而且身中三箭不退缩。

怀良亲王读罢朱皇帝的诏书,当场杀掉明朝使团中的五个人,将领队杨载拘押三个月才释放回国。两国交战尚且不斩来使,倭国亲王的背信弃义令朱元璋火冒三丈。

时隔一年,朱元璋再派使臣赵秩出使日本,赵秩陈说利害,经过一番惊心动魄的唇枪舌剑,怀良亲王态度缓和下来,答应“奉表称臣”。

怀良亲王派僧人祖来带着大量的贡马和土特产进贡明廷,同时释放被倭寇抓获的明朝百姓七十余人,以示友好。

朱元璋被迷惑了,当时大为高兴,设宴款待了日本使者。朱元璋高估了怀良亲王的影响力,他是亲王而不是国王(天皇),当时国王并没有考虑与大明朝建立友好关系。

倭国高层认为明朝征伐海岛缺乏经验,朱皇帝“直抵其国,缚其王”只不过是说大话吹牛皮而已。事实上,朱元璋讨伐倭国确实有难度,明朝刚刚建立,天下初定,民众渴望修生养息,而北方的狼——蒙古势力依然对明廷构成严重的威胁。

朱元璋为什么怕诸王之乱(朱元璋忌讳征伐倭国)(4)

朱元璋在祖训中,多次提醒子孙后代不要“穷兵黩武”,尽管倭国多年沿海骚扰,不过是小打小闹,朝廷一旦大举兴兵,劳师动众,远赴海外,胜负难料,真正的心腹大患依然在北方的草原。

明成祖朱棣在位的时候,他派郑和下西洋,沿途炫耀天朝海上力量,震慑了包括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

倭国政要一改从前傲慢不恭的强硬态度,主动请求纳贡称臣。朱棣喜形于色,赞美“海东之国,未有贤于日本者也”,当即派使者前往倭国,册封足利义满为“日本国王”,双方签订了贸易条约,日本每年向明廷朝贡,承认明朝的宗主国地位,蜜月期一直维持到嘉靖时期。

倭国人有着“菊花与刀”的双重性格,极其善变,唯利是图。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倭国反目,倭寇卷土重来,从此不断骚扰明朝沿海城镇,搅得明廷君臣百姓不得安宁。朱元璋忌讳征伐倭国,最终给子孙遗患无穷。

朱元璋为什么怕诸王之乱(朱元璋忌讳征伐倭国)(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