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边塞诗人最著名的三首诗(中唐诗人所写的边塞诗)(1)

安史之乱不仅改变了唐朝的政治格局,沉重打击了唐帝国的统治,破坏了社会的生产力,而且还对唐朝诗歌造成了深远的影响。以此为分界线,产生了盛唐诗和中唐诗两种不同的风格。盛唐诗往往充满着瑰丽神奇的想象力,充满着唐人的自信;中唐诗却是沉郁顿挫,诗歌朴实自然,更多的是探讨兴衰,将题材扩大到国家命运的探讨之上。

对于边塞诗来说,更是如此。高适、岑参、王昌龄将唐人的乐观精神发挥到了极致。即便是奔赴边塞苦寒之地,高适也能劝慰友人“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即便是边地飞雪,岑参也能豪迈而惊喜地写下绝美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遇到外敌入侵,王昌龄的那句诗更是出名:“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四大边塞诗人最著名的三首诗(中唐诗人所写的边塞诗)(2)

这就是盛唐诗人的乐观,他们没有将战场视为畏途,而是充满了自信和乐观,认定这是建功立业的大好时机。无数文人也为此投笔从戎,“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但经历了安史之乱后,巨大灾难的残酷性,让唐朝诗人重新审视了战争的创伤。唐朝的边塞诗再也没有那么豪迈,而是充满了丝丝伤感,比如李益的《从军北征》: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向月明看。

四大边塞诗人最著名的三首诗(中唐诗人所写的边塞诗)(3)

这首诗抓住了边关将士行军的一个场景,将其永久定格,写得极为凄凉唯美:天山下了一场大雪,从青海湖那边吹来的寒风凛冽。在这行军艰苦的过程中,士兵们吹起了《行路难》的笛曲。在这伤感的曲声之中,戍守边关的三十万士兵,纷纷抬起头看着渐渐升起的月亮。

作者李益是中唐人,很早就考中了进士,但仕途并不顺遂,以至于他弃官远游,长期生活在燕赵一带。后来,李益加入了幽州节度使、朔方节度使的幕府,更是和边将同甘共苦。这首诗就是在李益跟随朔方节度使崔宁巡视边关时所作。

四大边塞诗人最著名的三首诗(中唐诗人所写的边塞诗)(4)

当时,因为连年战乱,士兵们的情绪低落,再也不复盛唐时的豪迈之气。李益深感于此,抓住了行军途中的一个生动片段,描述了这个富有人情味的画面。

此诗首句七个字,就将地点、时间、气候交待完毕,并且举重若轻地烘托了行军的困境,简练而犀利。随后,作者并没有直接描写艰苦,而是以途中的笛声无声地诉说。“偏吹”一作“遍吹”,在此说明是此起彼伏,互相呼应,既是士兵们的普遍心声,也构建了一个悲壮的意境。

四大边塞诗人最著名的三首诗(中唐诗人所写的边塞诗)(5)

在最后两句中,诗人显然是用了艺术性夸张的手法。行军不可能是三十万人在这沙漠戈壁中纵横,更不能这么多人同时举头望明月。诗人用这种手法,表达了无数将士们焦虑无助的心理。这个画面,就是一幅悲壮的画面,无奈中充满哀愁,哀愁中又流露出伤感,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

令人奇怪的是,在许多诗集中,都评价此诗像极了王昌龄的作品。比如《唐诗归》中就点评道:“全是王龙标气调。”又比如《中国古代诗歌精华》中所说:“音节响亮,情思悱恻,刻尽征人意态,风神不减王龙标,亦边塞名作。”

四大边塞诗人最著名的三首诗(中唐诗人所写的边塞诗)(6)

其实,小珏认为,李益以边塞诗出名,但作品是典型中唐风格,与王昌龄风格迥异,截然不同。在很多人看来,还是更欣赏盛唐边塞诗歌的豪迈乐观,而不太愿意仔细品读中唐边塞诗中的愁情。其实,这便是边关本身的两个方面,也是观察事物的不同角度,并没有绝对的对错。中唐诗人从当时实际出发,更为贴近普通士卒的心声,并没有什么不对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