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满江红》,很多人,首先想到的都是岳飞的“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但是在最新的部编版教科书中,有网友就发现有一首《满江红》,但却不是岳飞的,而是出自一代女侠秋瑾笔下。

这首词就出现在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的课本中,很多人疑惑的是它凭什么取代岳飞的《满江红》入选教科书呢?

秋瑾的词满江红(秋瑾的这首满江红)(1)

先来说说秋瑾此人。

秋瑾原名闺瑾出生于一个官宦世家,父亲是湖南郴州的知州,母亲是浙江萧山望族之后。

秋瑾小时候便常随兄长入私塾,学文习字,后来又跟表哥学会了骑马和击剑。

可即便她文武双全,也逃不过包办婚姻的命运,在她20岁那年,父亲将他许配给了湖南双峰县一个名为“王廷钧”的男子,两年后便结婚了。

婚后秋瑾不顾丈夫王廷钧的反对,执意离开家庭,东渡日本求学,由此开启了她轰轰烈烈的后半生。

她到日本后改名“秋瑾”,字“竞雄”,自号“鉴湖女侠”。

她时常参加留日学生的革命活动,由此结识了鲁迅、宋教仁、陶成章等人,后来又加入了同盟会。

回国后,因她立志革命,为了不牵连家人,便和婆家脱离了关系。

秋瑾的词满江红(秋瑾的这首满江红)(2)

1907年,徐锡麟在安庆起义失败,因此牵连出秋瑾等人,原本大家都劝告她离开绍兴,但她表示“革命要流血才会成功”,慷慨就义,牺牲那年她才32岁。

她大半生都在为女权和革命而奋斗,后世对她的评价极高,孙中山先生为她题词“鉴湖女侠千古巾帼英雄”

再说回这首词,这首《满江红》写于1903年,当时的她的丈夫王廷钧花钱捐了户部主事的小京官,她因此跟随丈夫来到京城。

在北京,她接受了新思想、新文化的熏陶,这让她生出了冲破封建,为民族存亡而斗争的决心。

她因此和丈夫发生了冲突,这首词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就的。

秋瑾的词满江红(秋瑾的这首满江红)(3)

词的上半阕表描写了她和王廷钧八年如牢笼般的婚后生活,表明了她脱离家庭的决心。

又是一年中秋,篱笆下的菊花正开得如火如荼 ,秋天的景色是那样的明净,仿佛刚刚擦拭过一般。

“景由心生”,词人眼中的景色这般美好,大概是因为她刚刚挣脱了牢笼。

她用“汉破楚”这个典故来比喻她离开家庭,足见她和丈夫的抗争必定是相当激烈的,幸好她最后还是赢了。

她的父母,她的丈夫都希望她能安安分分地做一个富贵太太,却不知她的心里对这样的生活是多么不屑。

秋瑾的词满江红(秋瑾的这首满江红)(4)

接着下半阕词人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自己的凌云壮志,以及知音难觅的悲愤之情。

虽然她是一介女儿身,却有不输男儿的凌云之志,她渴望加入英雄义士的行列,可纵然她有一颗赤子之心,也愿同人肝胆相照,却一直不被世人所理解。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却没有一个是她的知音,想到这里,她不禁泪如雨下。

结尾的“青衫湿”,引用了白居易的典故,“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白居易为何会泣下沾襟?他因得罪权贵而被贬出京城,而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妇”,他懂琵琶女的心酸苦楚。

白居易和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尚能相互宽慰,可是秋瑾呢?她却无处觅知音,无形中又加深了她内心的痛苦。

秋瑾的词满江红(秋瑾的这首满江红)(5)

这首词是秋瑾立志革命,挣脱家庭牢笼时所作,具有一定的意义,尤其是“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是她一生的写照。

说实话,这首词比起岳飞的《满江红》还是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因为如今岳飞“民族英雄”的身份存在争议,而秋瑾革命志士的身份毋庸置疑,为女权和民主革命作出了贡献,所以也就能理解为何秋瑾会取代岳飞入选教科书了。

不知你更喜欢哪一首《满江红》?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喜欢这篇文章的朋友,就点个关注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