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我国翻拍外国的经典影片不在少数,但大多数都以收获谩骂收尾。原封不动的照搬剧情,甚至背景台词都不做本土化处理。根本没有想过真正的翻拍要做的精髓是什么?在这里我就不一一给大家列举烂片了,今天来提一提这部我认为是近些年来翻拍最好的影片,在看这篇影评之前,大家看看这张图。
三十多万人看过,二十五万人打出评分,并且近三分之二的人打出了四颗星及以上,这样的数据实属不易。我们今天就来说说看这个近乎全是好评的电影到底哪里值得我们敬佩。
《十二公民》翻拍自1957年的《十二怒汉》。众所周知,提到翻拍大家的第一个反应都是紧锁眉头,大概率的又要以“垃圾”收尾。但是《十二公民》却愣生生的受到一溜的好评。无论是影评人还是观众都给出了极高的赞扬。
很多人说看这“十二个人吵架”怎么越看越爽,甚至很多人再看电影的前十分钟还暗骂烂片呢,不一会儿就“真香”了。果然人人都逃不过“真香定律”。
影片开始设置的背景是十二个不同职业不同身份的人因为自己的亲戚或者孩子挂了大学的西法,老师临时就当下的“富二代杀父案件”给同学布置了课题。
这些家长们在看完学生的“模拟法庭”后给出自己的陪审意见。然而老师给出的条件是十二个人必须给出相同的意见才算结束,由此我们的故事正式展开。
老戏骨精彩演绎 全程无尿点
看完这部电影估计观众最大的赞美声都是奉献给十二个演员的。这些老演员们在舞台上无论是台词的叙述还是情绪的调动都甩现在的小鲜肉一大截。大段大段的台词推进剧情,丝毫不让人觉得冗杂。真实的做到“全程无尿点”,观众生怕自己的一个不留神就错过一个证据的列举。
选角对了,电影就成功了一半。好的演员就是“演什么是什么”,很显然韩童生这样的老戏骨更是把这句话演绎的炉火纯青。影片里他饰演的是和儿子关系不和,脾气又很冲的出租车司机。
他从一开始就坚定不移的认为“富二代”有罪,为什么?他和自己的儿子不和,觉得孩子本身带着劣根性,和父亲拌两句嘴,就离家出走,人小脾气大。所以他内心带着一股怨言来讨论这个案件。
但是我们仔细观察不难发现他的钥匙挂件上面挂着和自己儿子的合照。自己其实是想念儿子的,影片末尾他一个人坚持有罪,别人让他说出证据,他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只是带着一股怒气坚持自己的执拗。
最后当着大家的面把和儿子赌气的事宣泄出来,心里的怒气终于消了大半截,也缓缓的举起了代表“无罪”的手。这个人物形象代表的就是我们身边那群固执己见但是有时候又毫无道理的一群人。
不得不说韩童生把这样的人物形象刻画的入木三分,执拗、冥顽不灵的“小市民”形象一度让观众气的牙痒痒。但不得不佩服,老戏骨的演出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惊喜,很多大段大段的台词如果是平常那样子说出来会少很多张力。而韩童生显然很熟悉舞台上的这种表演,无论是肢体动作还是情绪调动都非常饱满。所以才有了观众“听一群男人吵架”也不会感到无趣这样的评价。
另一个主角何冰同样给大家贡献了影帝般的表演,从一开始孤立无援坚持真相到后来慢慢对证据抽丝剥茧,让大家都信服。
给大家列举一个例子:所有人都投有罪的那一刻他举起投无罪的手,并不是带着攻击性和大家唱反调,就说了那么一句:假设他要无罪呢?一句轻飘飘的话却能让人认真的去思考。他说这段话的处理是脸上带着笑容的,就好像无意间问出来的一句话。
这段表演真的绝了,我突然一下子get到话剧演员在舞台上的魅力了。八号陪审员这个人物一下子饱满起来,他没有采取咄咄逼人式去让大家来听他的讲述,而是慢慢的在每个人提出自己的疑问时再去剖析证据。
中间说话一度被别人打断,他脸上的笑意慢慢消失,但是依旧维持自己的礼貌。这段表演完完全全的立足了人设,他的身份他的职业从他的表演里都得到了体现,真正做到了每一个阶段都展现出不同层次的表演。
然而现在我们想想看,如果这部电影里面加了一些流量演员,那大段大段的台词只怕是连张嘴都不那么容易。快餐式的消费,大部分观众都已经降低标准,把对演员到剧本的期待降到了能看到演员在舞台上酣畅淋漓的演绎就满足了。
可是依旧有人不愿意那么做,草草了事应付观众,这成了如今电影行业的一个“病态现状”。之前看有一期吐槽大会,邀请了王晶,这个曾经为香港影坛奉献了大量佳片的导演如今却在以“数量”取胜,甚至以自豪的口吻去炫耀自己每年为“烂片”贡献的数量,何其可悲!
选正确的演员演合适的角色,是一部电影该呈现给观众最基本的尊重。
《十二公民》里的十二个演员用演技演活了十二个角色,让我们在电影里看到了生活百态。里面所有的人物都是从一开始都带着自己的人设在表演。
憨厚朴实的保安,颤颤巍巍渴望得到别人倾听的老头,一副精英打扮和大学生谈恋爱的房地产老板,刘海遮着眼睛满脸阴翳的年轻人等等这些所有的人在案情的推理过程中慢慢由人设到打开的状态使得情节愈加丰满。
这是这部电影带给我们很惊喜的地方。
单调的场地百变的情境
聊完演员的表演再来说说看电影的拍摄环境,整部电影都是在一个封闭的大仓库里,人物偶尔可活动的范围也只是去了厕所。
一般这种单调的场景很容易使观众产生倦怠心理。但是这部电影却实打实的用演员的台词和表演状态迅速把观众调动起来,跟着剧情不自觉的去代入,甚至开始随着剧中人物去推理案情,去猜测谁会倒戈。
影片的第一个小高潮是韩冰饰演的八号陪审员掏出了自己网上包邮买回来“限量版的刀”,明晃晃的刀子被插在桌面,所有的人一下子沸腾起来。
第一个大家认为板上钉钉的证据就这么“随意”的被买到,之前提出的证据是不是同样的也要被怀疑?本来观众在看到这里的时候其实已经有些好奇了,如果仅仅再是靠台词推进可能真的就变成了单纯的案件叙述了,而这把刀恰好“晃”到了观众的心里,大家开始想着接下来还会有什么来推动案情。
不负众望,仓库里模拟“案发现场”的片段处理简直太赞了,八号陪审员去模拟老头在案发现场是否真的目睹了全过程,所有人的心一下子揪起来了。
最后证明案件中“15秒”内目睹案发时的情况是绝不可能的时候,大家内心都长舒一口气。这时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了自己的答案。
当然不仅仅是这些,韩童生饰演的出租车司机和韩冰饰演的八号陪审员两人拿刀对峙的那段戏称得上片子的大高潮了。这些情节使得影片精彩极了。
有这些对案件情景的处理观众怎么可能还会觉得无聊,观众甚至早都忽略了周围的环境。总之在看这部电影时最不可能出现在评论里的就是“无聊”两个字了。
翻拍如何本土化
其实那些经典影片在被奉为经典的时候,他们的剧本就已经做到了顶尖,翻拍的人甚至只需要做些合理的改编再加上演员精彩的演出,基本上不会出现“翻车”的情况,可是我们听到更多的依旧是“翻拍就是垃圾”这种话。
是我们太“苛刻”吗?我们过于“吹毛求疵”?统统不是,其实观众已经给翻拍电影足够的耐心和包容度了。可是有些电影原封不动照搬的行为属实“可耻”。那我们不妨从《十二公民》来聊聊翻拍如何做到本土化。
首先是案件设置的背景这点,《十二怒汉》里面犯罪者的设定是一个贫民窟长大的孩子,在美国贫民窟似乎就代表着“犯罪”的可能。贫穷是导火索。
而我们把它设置的更加本土化,《十二公民》的犯罪者设定是一个只知道吃喝玩乐的“富二代”。在中国“富二代”犯罪的新闻不胜枚举,他们利用自己的权钱为非作歹。
再加上中国人是有一些仇富心理的,从电影里韩童生饰演的出租车司机大声叫嚷着房地产老板“资本家”那一段不难看出这一点。所以杀人动机被设计的更加合理化。
其次人物的职业身份安排的也具有本土性质,《十二公民》里面有一个北京土著人民他从一开始就带着浓浓的“地域歧视”,他瞧不起外来人,觉得外来人占了他们的资源,“挤了”儿子的求学路。
其实归根到底只是他们自己不愿意去努力奋斗,靠着外地人的收租来度日,而另一方面有觉得大量外地人涌入北京害得他们失去了更好的资源。
这些都是中国独有的情况,所以这点改编的极其合理。
最后关于人物设定更加的精细化这一点也让人非常惊喜,由于身份的设定所以每个人的台词也与原版做了很大的改动。大家的职业随着案情的发展慢慢的体现出来,因为职业的原因,他们所提出的疑问以及一些解惑都显得合理而不突兀。
如果一部翻拍的片子这些都做到了“本土化”处理,观众还会认为不符合“国产”吗?《十二公民》让人看了就觉得,这就是中国人会说出来的话,会做出来的事,讲的都是咱中国老百姓自己的事情。
接着还有关于剧本的改动我觉得让我体会到更加中国化的一点是何冰饰演的陆刚是一个检察官。似乎在中国愿意为正义去声张去花时间的人就要有一个符合正义的身份,他愿意为了追求真相成为众矢之的。成为一个“逆行者”。
一方面我们能感受到这群人的伟大,另一方面我们不得不产生一个疑问:除了他们,真的没人了吗?可能这个电影也在呼吁我们每个普通人。
让我们能够为正义停一停脚步,
为真相花一花时间。
认认真真的对待每一个生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