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书》:避开别人怀疑和猜忌的地方,是避开灾祸的有效方式。

素书经典语录解析(避开别人怀疑和猜忌的地方)(1)

一、

《素书》之中有一句话叫做:见嫌而不苟免。

意思就是说:受到猜忌不为自己辩解,不躲避自己的人生,要有能够承担屈辱和被误解的胸怀。

因为忍辱,是成就人生的另一种方式,所以灾难也是人生的另一番救赎,在自己承受灾难的那一刻,也接纳了人生幸运的机缘,这是人生忍辱的智慧。

但是人性之中却有偏听偏信的弱点,总是死板和片面的看待同一种道理,以为忍辱能带来好的结果,便遇到屈辱也不躲避,这是极其错误的。

忍辱是忍那些无法改变的耻辱,而不是主动承担耻辱,更不是故意犯错来惹致耻辱,在自己能够察觉的情况下,主动避免屈辱,才是一种智慧。

所以,一个人需要接受和坦然面对已经存在的苦难,但是能够用自己的智慧去规避未来可能发生的问题,才是正确的态度,接受苦难是不得已之后的智慧,避开苦难,才是未雨绸缪的境界。

素书经典语录解析(避开别人怀疑和猜忌的地方)(2)

所以《素书》之中有这样一句智慧:避嫌远疑,所以不误。

意思就是说:避开行迹的嫌疑,远离人心的怀疑,这是保证做事不出错误的方法。

知道别人嫌弃的是什么,躲开就能保证自己没有危险,知道别人容易怀疑什么,巧妙的避开就没有祸害。

在原则上做到“见嫌而不苟免”,承担已经存在的过失和责任,但是在原则以外的事情,要千方百计的避免可能出现的嫌疑。

也就是在自己可以预见的情况下,避免自己存在嫌疑的危险,而这种避免危险的方式,就是躲过别人嫌弃和怀疑的地方。

二、

从古至今的许多事件,都体现出这一智慧存在的重要性,大到君臣之间功高盖主的危机,小到瓜田李下的合适举动,都存在着“避嫌远疑”的智慧。

素书经典语录解析(避开别人怀疑和猜忌的地方)(3)

我们先来说瓜田李下的合适举动,在《增广贤文》之中有这样一句话: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这句诗的意思就是说:经过瓜田的时候不要蹲下来穿鞋子或者系鞋带,在李子树下面不要抬手整理自己的帽子。

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这样的动作会让人怀疑你是蹲下偷瓜,或者怀疑你是抬手摘李子,在不合适的地方不要做不合适的举动,以防引发别人的误会。

这一句诗取自于古乐府的《君子行》之中: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注意这样小的细节,可以避开小的误会,而注意大的嫌疑,更能避免自己的杀身之祸,而与君王之间功高盖主的关系,就是需要避开的大的嫌疑。

大多数君王在功成名就之时都会出现同一种心态,就是怀疑下属是否忠诚,担心威胁自己的地位,甚至因此解决当初的大臣,而所有触犯这个规则的人,都不会有好的结果。

比如说古代的韩信,没有疏远汉高祖,最后死去,古代的杨修,虽然当时曹操功业未成,但是城府极深的曹操认为杨修的智慧威胁到自己了,最后找个借口将其除掉了。

素书经典语录解析(避开别人怀疑和猜忌的地方)(4)

而能够意识到功高盖主的隐患,巧妙避开君王猜忌的智者也大有人在,比如范蠡。

范蠡,人称陶朱公,是中国早期商业理论家,也被人称为“商圣”,虽然出身贫贱,但博学多才,后来辅佐越王勾践,帮助越王勾践兴盛越国,灭了吴王夫差,但是他在功成名就之时,却从未留恋荣华富贵,而选择了激流勇退,带着西施泛舟湖上,选择云游生活,后来在智慧谋略之下经商成为巨富,自号陶朱公。

范蠡作为越王勾践成功复国的功臣,本身可以安然享受荣华富贵,但是并未选择在勾践手下颐养天年,因为他明白一个道理:功高盖主。

而和他同朝为官的另一个人文种,就没那么好的运气了。

范蠡走之前给文种留下一封信,说:“飞鸟打光了,好的弓箭该收藏起来了;兔子打完了,该轮到把猎狗烧起来吃了,越王这个人可以共患难,不可以共安乐,您还是赶快走吧。”

这文种听了之后不以为然,心想:现在正是享受荣华富贵之时,为什么要走呢?

最后,越王勾践赐给文种一把剑,文种才明白范蠡的良苦用心,拔出剑来自尽而亡。

素书经典语录解析(避开别人怀疑和猜忌的地方)(5)

避开别人的怀疑,规避自己的风险,这是成大事者必须具备的智慧,我们要通过身边的小事观察一个人的喜好,知道别人嫌弃什么,猜疑什么,在行动上避免嫌疑,这样做就是避开灾祸的最佳智慧。

一个人能够承担痛苦是胸怀和境界,而一个人能避开痛苦,也是另一种智慧和眼光。

文|国学书舍

品读国学智慧,感受古人文化,体悟不一样的世界,看见不一样的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