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时期的中秋节(南宋一次堪称完美)(1)

古往今来,月亮和地球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我国自周朝开始就有中秋祭拜月神的习俗,民间中秋赏月的活动约始于魏晋时期。到了宋朝,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民俗节日,即中秋节。除了赏月,月亮也是文人们普遍喜欢的一个意象,在他们笔下月亮或被赋予了各样各样的情感,或寄托了美好的憧憬和理想,中秋咏月的诗词在历史长河中也是不胜枚举。最脍炙人口的莫过于的苏轼《水调歌头》,最后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是传唱久远和广泛。南宋文学家胡仔甚至曾在《苕溪渔隐丛话》中称:“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俱废”,言下之意是其他人写的中秋词都比不上苏轼这首了。在这首词里,苏轼豪放阔大的词风和豁达乐观的精神得到了充分展现。

但在苏轼之后,诞生了另一位著名词人张孝祥,他也曾写过一首有名的中秋词:《念奴娇·过洞庭》,被许多后代文人推崇,尤其是晚清名士王闿运高度评价,称“飘飘有凌云之气,觉东坡《水调》犹有尘心”,意思是此词有凌云一般的出尘和豪气,觉东坡的《水调》还是有点凡俗。客观地说,并不是张孝祥的这首词的水准就真的比苏轼的要高,但这两首词所展示的豪放大气的风格方面,是可以比肩媲美的,也是后人普遍认同的。

张孝祥(1132年—1170年),字安国,别号于湖居士,历阳乌江人,即现在的安徽和县,也是唐代大诗人张籍的七世孙。张孝祥自幼资质过人,才华卓绝,善诗文,尤工于词,有《于湖词》传世。书法造诣也很高,南宋朝诸多名家文人,都对其书法推崇有加。其为人潇洒倜傥,豪放不羁。

南宋时期的中秋节(南宋一次堪称完美)(2)

公元1154年,23岁的张孝祥参加廷试,被宋高宗钦点为状元,打破了秦桧事先暗中操纵、欲将其孙秦埙定为进士榜首的如意算盘。同榜中进士的还有大诗人范成大和杨万里,以及1161年指挥三军大破南侵的金帝完颜亮、取得采石矶大战胜利的名臣虞允文。

靖康之难后,宋室南渡,只剩下半壁江山。在南宋小朝廷与金朝常年对峙的的局势中,他反对“议和”,积极主张抗金收复失地,也曾进言为岳飞鸣冤平反。然而南宋朝廷昏聩,他屡遭排挤、贬谪。在十几年的官场生涯中,他几经沉浮,但仍旧坚定自己政治理想,一生怀抱忧国爱民之心。他的爱国词笔饱墨酣、忠愤悲慨,咏怀词英姿奇气、高雅格调,38岁的短暂人生留下了不少经典的作品。

宋孝宗乾道一年,即1165年,张孝祥在遭受第二次政治打击后,被朝廷重新起用,任桂林知府。1166年,上任还不到一年,他又受政敌谗害而被免职。他从桂林北归,途经洞庭湖,舟泊金沙堆,时当中秋,独登观月,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中秋词《念奴娇·过洞庭》。在写此词的同时,还写下了散文《观月记》,记载了这次夜游洞庭湖赏月的经过。

南宋时期的中秋节(南宋一次堪称完美)(3)

先来看《观月记》:

月极明于中秋,观中秋之月,临水胜;临水之观,宜独往;独往之地,去人远者又胜也。然中秋多无月,城郭宫室,安得皆临水?盖有之矣,若夫远去人迹,则必空旷幽绝之地。诚有好奇之士,亦安能独行以夜而之空旷幽绝,蕲顷刻之玩也哉?今余之游金沙堆,其具是四美者欤 ?

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天无纤云,月白如昼。沙当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余系船其下,尽却童隶而登焉。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阆风、瑶台、广寒之宫,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

南宋时期的中秋节(南宋一次堪称完美)(4)

文章首段开头张孝祥并没有直接从观月的具体事件开始写起,而是先叙述了自己独特的“观月四美”的观点,认为完美的赏月要满足四个条件:中秋月、临水、独往、去人远。即中秋夜的月亮、在靠近水的地方、一个人独自前往、远离人烟喧嚣的安静的地方。这也反映了词人独特的审美。而那晚他很幸运地在这四个条件都满足的情况下于洞庭湖的金沙堆收获了一次美妙的赏月体验。最后连用两个反问,反映了词人的欣喜之情,点出了自己观月的前奏,并给读者留下悬念。

第二段主要是详细描写观月的情景:大约在8月15日过洞庭,那晚天空没有一点云彩,月明如昼。金沙堆正好位于洞庭湖和青草湖之间,高有十仞,四面环水,最近的陆地离这里也有几百里。我把船停靠在岸边,系在沙洲下面,让书僮仆役全部退去,然后独自登上金沙堆。只见沙洲上的沙子一片金黄,和月色争辉。湖水如同玉盘般明净,地上的沙子宛若堆积的黄金,光华四射。忽然感到体寒目眩,传说中的昆仑山、瑶台、广寒宫等仙境,我虽没有亲身到过那里,应该也不过如此而已吧。这里通过隽秀、飘逸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光色可见、宛如仙境的洞庭中秋月夜图,也隐含了词人登金沙堆观月的悠闲和快乐。最后两句是总结,阐明首段所提的“观月四美”条件都具备了,也是呼应开头,于是写此文以记述金沙堆观月情景。

这篇短文有议论、叙述,有描写、抒情,意到笔随,挥洒自如地运用多样化的写作手法,令人目不暇接,同时与苏轼的散文风格颇为相近。

南宋时期的中秋节(南宋一次堪称完美)(5)

再来看下在此堪称“完美”的观月情景下写就的词作《念奴娇·过洞庭》: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银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怡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词的开篇点出了时间和地点,紧扣题目。洞庭湖和青草湖相连,快中秋了。“更无一点风色”,暗指天空万里无云,一片纯净,因而也没有一点风的影子。接下来写景,即洞庭湖中秋月色。

“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月下的洞庭湖像美玉一样清澈明静,三万顷的碧波上,载着我一叶细小的扁舟。"玉界琼田",是以玉比喻湖水清澈透明之美,"万顷"则极言湖面之广。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皎洁的月亮照在湖上,明亮的银河也投影在水中,好象素月把自己的光辉分了一些给湖水,上下一片清澈明亮。这三句写出了水天辉映、一片晶莹的美景。“表里俱澄澈”这五个字是整首词的词眼,它不仅写出了洞庭湖中秋夜月和湖的美,美在澄澈明亮、表里如一、纤尘无染,有如非人间的琉璃世界;还寄寓了深意:词人本人也是一个光明磊落,坦坦荡荡,也如秋月和秋水一样表里澄澈的大丈夫。这三句也烘托了张孝祥的人格美,体现了词人高洁纯净的精神境界和美学思想。

南宋时期的中秋节(南宋一次堪称完美)(6)

上阕最后一句“怡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外在世界是澄澈的、远离了复杂的党派斗争,也远离了谗言秽语;诗人的内心世界也是澄澈的。外境和心境悠然融合,天人合一,这一会合的美妙是人生最高、最美、最富有诗意的高峰体验,这种心灵的体验是难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这一句是抒情,同时也引出了下阕。

下阕充分抒情,“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词人从此时正处的上下一片澄澈的世界,回想自己一年来在岭南的仕途经历,不被人所理解,只有孤月相照,但自己始终是光明磊落、肝胆照人的。"肝胆皆冰雪"之句,和王昌龄的"一片冰心在玉壶"之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这里又回到了当下,此刻的词人短发稀疏、衣裳单薄,感觉清冷。“襟袖冷”不单是指秋夜的冷,更是寓意官场人情冷,自己因被谗而免职,也有悲凉冷落之感。尽管如此,词人是胸怀坦荡的,不会被击倒的,安稳地泛舟在这广阔浩淼的苍溟之中,展示了张孝祥坚定不移的无畏气概。

南宋时期的中秋节(南宋一次堪称完美)(7)

"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词人的感情进一步升华,此刻的他豪情大起,想要用北斗做酒勺,舀尽洞庭湖的水做酒浆,邀请天地万物为宾客,一起畅怀痛饮。一个郁郁不得志、一个处于人生低谷的人,如此胸襟、如此气魄,那是何等的超然和豪壮啊!这三句不仅体现了词人酣畅淋漓的心境,也营造出了一种超越时空的意境。

结尾"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词人尽情地拍打着船舷,独自放声长啸,不记得此时是何年了。词人已经纵情在这清澈壮阔的宇宙空间中,纵情在这与大自然交融的畅快情景中,情不自禁地扣舷独啸,忘了时间了。“不知今夕何夕”这一句收尾看似很平淡,与开头的“近中秋”也似乎矛盾,实际上进一步提升了前面文字所表现的情境,也留下了回味的空间,同时让全词结构完整,也表现了词人构思的巧妙。

综观整首词,情景交融、格调激昂、境界超凡,语言潇洒流畅,充分展现了张孝祥词作的豪放风格。同时也创造了一种澄澈壮阔的时空意境,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想,以及对宇宙奥秘、人生哲理的深刻领悟。词人豪迈洒脱、高洁俊逸的品格也跃然文字之间。这确实是非常绝妙的一篇中秋词作,历来为后人称赞,由此可见王闿运拿此词和苏轼的《水调歌头》来对比,也是不无道理的。南宋学者魏了翁也认为:“张于湖有英姿奇气……洞庭所赋,在集中最为杰特。

南宋时期的中秋节(南宋一次堪称完美)(8)

张孝祥的优秀作品不止这两篇了,著名的还有《六首歌头》、《西江月》、《浣溪沙》等,他和同时代的张元千一起号称南渡初期词坛双璧,他们的词慷慨激越,多为爱国基调,是上承苏轼,下启辛弃疾,转换南宋词风的关键性人物。张孝祥更是继承和发扬了苏轼的豪放词风,在两宋之交的诗坛起到了很好的过渡作用。

时间再穿越回1166年那个近中秋的洞庭湖月夜,张孝祥也许没有想到,处于人生失意时期的他因这次夜游经历写就的《观月记》和《念奴娇·过洞庭》会成为广受赞誉的名作,过了800多年,仍被传诵。他的“观月四美”思想影响着现代人的审美,他的那三句"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依旧激荡着无数人豪放浪漫的情怀。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