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红河县城出发,沿着元蔓高速公路往元江县方向行驶半小时左右,便来到了红河谷山地未来乡村振兴创新中心在沟壑纵横、寸草不生的干热河谷里,被绿色包围的创新中心格外惹眼,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红河哈尼的村落?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红河哈尼的村落(走进红河谷的萨王纳)

红河哈尼的村落

从红河县城出发,沿着元蔓高速公路往元江县方向行驶半小时左右,便来到了红河谷山地未来乡村振兴创新中心。在沟壑纵横、寸草不生的干热河谷里,被绿色包围的创新中心格外惹眼。

来到这里,有一个经常被提及的词语“萨王纳”,这是非洲当地语言的音译,意指“热带稀树草原”。“萨王纳”主要分布在非洲、南美洲,以及澳大利亚的部分地区,在我国的海南岛以及云南有小片存在。根据植物群落学研究,红河谷分布着亚洲最为典型的河谷型“萨王纳”植被,其生物资源十分丰富,是生物多样性的一个独特代表。

一直以来,由于焚风效应和封闭地形导致的大气局部环流,红河干热河谷生态脆弱、土壤退化较为严重。2018年,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研究员、世界农用林业中心首席科学家许建初首次来到红河县干热河谷区域,就对这里产生了浓厚兴趣。同年6月,许建初带领科研团队与红河县政府合作,建立总面积为3300亩红河谷山地未来乡村振兴创新中心,开启了“科研之旅”。

3年来,创新中心共投入3071万元资金,建成干热河谷种质资源活体保存库、乔灌草立体种植园、构建农林复合与生物质循环产业体系,开展山地生态系统监测与分析,水肥一体现代农业示范基地32亩,现代苗圃基地100亩。

正值夏季最炎热的时节,但在创新中心苗圃基地,却是一幅绚丽多彩的图景。各种苗木花卉依山栽培,姹紫嫣红。目前,河谷山地未来创新中心已引种珍稀名贵木本经济植物35种2万余株,为红河谷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目前担任创新中心主任的许建初介绍:“创新中心已经完成400亩生态修复,沿公路修复边坡两公里,同时,苗圃种植了木棉、猴面包树、大荔枝王、余甘子等特色植物,为下一步生态修复打好基础。”

本报记者 李树芬 通讯员 毛敬华 文/图

来源: 云南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