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一系列关于清朝各种官职的故事,例如学政、提督、布政使等等今天,我们聊聊清朝的两种封疆大吏,那就是总督和巡抚巡抚始于正二品,总督属于从一品按照道理来说,总督的品级略高于巡抚,巡抚应该是总督的下级但是在清朝的官场上,巡抚堪称自成体系,一点都不怕总督那么,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藩台和巡抚都是二品谁大?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藩台和巡抚都是二品谁大(对抗从一品的总督大人)

藩台和巡抚都是二品谁大

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一系列关于清朝各种官职的故事,例如学政、提督、布政使等等。今天,我们聊聊清朝的两种封疆大吏,那就是总督和巡抚。巡抚始于正二品,总督属于从一品。按照道理来说,总督的品级略高于巡抚,巡抚应该是总督的下级。但是在清朝的官场上,巡抚堪称自成体系,一点都不怕总督。那么,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首先,我们需要聊聊总督和巡抚。总督和巡抚,都是明朝逐步形成的官职。13世纪中期,北方的元朝迅速崛起以后,在几十年时间里,先后消灭了大金国、西夏国、大理国、南宋等政权,建立了一个疆域空前辽阔的庞大王朝。不过,随着疆域面积的扩大,元朝也开始面临各方面的问题。因为,元朝缺乏地方管理经验,而且非常明显。

面对全国密密麻麻的几百个州府、几千个县,各地区复杂的人口数据、耕地产量、农作物品种情况,让元朝有点不知所措。我们以各地的耕地为例,由于地质结构个气候的巨大差异,各地的耕地,分为了沙土地、泥土地、水浇地等10多个类型,每一种类型,又分为了上中下几个等级。各地的农作物类型也非常多,例如小豆、小麦、水稻、高粱等等,出现了五谷杂粮的说法。

对于这么复杂的情况,元朝明显经验不足。依靠唐宋两朝的州县两级区划,根本无法满足元朝的需要。唐朝的15道和宋朝的23路,各方面并不完善。最后,元朝结合了宋朝23路的实际经验,在金国行尚书台的框架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调整。最终,推出了著名的行省制度。元朝把全国划分为10个行省,例如江西行省、江浙行省、四川行省等等。

不过,元朝在每个行省都设立了丞相、平章政事等职务,非常繁杂。元朝虽然建立了行省制度,奠定了行省制度的框架,但各方面并不完善。首先,元朝行省的区划不合理,地方管理难度很大。第二,各地机构的设计非常简单,而且相互重叠。到了元朝统治的末期,已经出现了诸多问题。

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根据明朝的实际情况,在元朝行省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了各地的区划。与此同时,朱元璋吸取了元朝地方机构的经验教训,撤销了地方上的平章政事,设立了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挥使三驾马车的格局。但是在面临各种实际问题的时候,经常出现各个机构相互推诿的情况,反而不利于管理。

因此,明朝逐步设立了巡抚,负责管理某个省或者几个州府各方面的事务。到了明朝的中后期,北方游牧骑兵不断南下、倭寇侵扰东南各地,依靠一个省或者一个镇的力量,已经无力应付巨大的挑战。需要几个省或者几个镇联合作战,但各省、各镇都是平级的。因此,明朝先后设立了蓟辽总督、三边总督、浙直总督等等。请注意,总督设立之后,以军事指挥为主。

不过,在明朝统治时期,总督和巡抚并不完善、固定。17世纪,清朝逐步确立了自己的统治以后。开始在明朝选官制度上,进一步调整和改进。在清朝统治时期,总督、巡抚成为了标准的封疆大吏。其中,除了四川总督、直隶总督之外,其余的总督都管理了两三个省,例如闽浙总督、两江总督等等。一般来说,总督都挂着兵部尚书或者都察院右都御史的头衔。

因此,又被称为制台大人、部堂大人等等。总督属于正二品或者从一品,其中,大部分总督都是从一品。总督的全称很长,例如两江总督的全称是: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总督两江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统辖南河事务、兼管两淮盐政。仔细来说,总督的主要工作是:管理辖区的各种部队、管理河道、仓库和粮食运输。

虽然也有部分管理地方的责任,但毕竟不是地方亲民官。请注意,巡抚并不是总督的下级,仅仅是品级低于巡抚。一般来说,巡抚挂着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的头衔,属于正二品或者从二品,被称为中丞大人或者抚台大人。巡抚负责全省军、政、民、财、河、漕、粮等各方面的事务,属于全省的一把手。

我们以河南巡抚为例,河南巡抚的全称是:巡抚河南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兼理粮饷、节制各镇、兼理营田。由此可见,巡抚和总督的部分工作是重叠的。但严格的说,巡抚直接负责某个省各方面的事务,这是总督不具备的。例如曾国藩担任两江总督期间,江西巡抚沈葆桢,非常看不上曾国藩。虽然巡抚奈何不了总督,但沈葆桢拒绝向湘军提供补给和粮食。搞得曾国藩,根本就管不了江西省。

两个人较量了好几年,谁也奈何不了谁。面对比较强悍的巡抚,总督不一定有多少优势。巡抚为何不怕总督呢?因为按照清朝的规矩,上级对下级有考核大权。例如知府对知县、巡抚对知府,都有考核大权。考评上的卓异、称职、不称职等考语,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官员的升迁。如果巡抚对某个知府的考语是“不称职,”那么,这个知府十有八九就降级使用。

但是,总督对巡抚没有考核大权。大家都是朝廷任命的封疆大吏,因此,巡抚一点都不怕总督。按照朝廷对总督、巡抚的责任划分:“推原立之始,地方吏治,归各省巡抚经理,听节制于总督,而总督专主兵。”其实,朝廷把总督、巡抚的责任划分的非常清楚。

《清朝通典》中的描述更详细,总督:总治军民,修饬封疆。疆帅之重,几埒宰辅,选材特慎,部院莫属。巡抚则为:宣布德意,抚安齐民,修明政刑,兴革利弊,考察群吏之治。所以说,虽然总督的品级高于巡抚,但最多算巡抚半个上级,而不是标准的上级。从康熙朝到道光朝,总督和巡抚相互内斗的情况比比皆是,连朝廷都知道怎么回事。

尤其是督抚同城的地区,就更有意思了,例如两广总督和广东巡抚。历任总督和巡抚的较量此起彼伏,一直持续到了光绪朝。到了清朝统治的末期,由于连续发生了太平天国运动等一系列的事件,暴露了清朝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不足。尤其是总督和巡抚相互“甩锅”的特点,让朝廷非常生气。在同治、光绪两朝,清朝开始了著名的改革。

在此之后,督抚同城的省份中,巡抚撤销,总督兼任。与此,清朝开始加强总督的权力。所以说,到了清朝统治的末期,总督的权力、地位,才开始明显高于巡抚。不过,此时的清朝已经是风雨飘摇,这样的改革根本没有结果。

关于明清两朝官职的一系列故事,还有很多。作者在以后的文章中,和大家慢慢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