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日报记者 马照刚 智慧 实习生 纪雨田 赵馨怡 郭璎慧 韩丹丹 文/图
2022年高校毕业生的求职之路似乎很“拥堵”。
相关部门统计数据显示:2022届宁夏高校毕业生约4.6万人,区外高校宁夏籍回宁就业的毕业生约0.8万人,预计我区2022年进入就业市场的应届高校毕业生总数约5.4万人,这是我区高校毕业生求职人数最多的一年。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近年来,自治区人社、教育等部门出台一系列促进就业措施。但受各种因素影响,一些高校毕业生选择了“慢就业”“缓就业”。“毕业后一味追求‘慢’,或将导致新的问题,如果职业规划不清,就业意愿不强,职业技能不多,兜兜转转,不知不觉间就会成为长期失业青年。观念一变天地宽,只要转变择业就业观念,就会有好出路、好发展。”自治区人社厅相关负责人说。
近日,记者针对我区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进行采访调查,看看我区相关部门如何“施策”,积极引导、鼓励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就业观,早日实现就业,不让“慢就业”变成“怕就业”。
招聘会上,高校毕业生投递简历。
现象 “慢就业”“缓就业” 折射就业心态新变化
“今年以来,我参加了多个专场招聘会,也投了十余份简历,但一直没有遇到心仪的岗位,我想再等等看有没有更好的机会。”宁夏大学应届毕业生杨同学告诉记者,大部分同学都在积极投递简历求职,也有人选择考研提升就业竞争力,或是参加公务员、事业单位考试,“图的就是将来工作更稳定”。
小赵本科学的是新闻专业。这段时间,她忙于参加各种考公考编。“我参加事业单位和公务员考试成绩不理想,现在寄希望于刚结束的‘三支一扶’考试。如果还未能如愿,我再考虑找工作的事。”小赵说,同班同学中,有一半同学报名参加公考,但真正备考的没有多少人,其实大家都在拖。对她而言,还没有想好未来想走的路,但她希望能找到一份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匹配的工作,不愿意盲目地找一份不喜欢的工作消磨自己的热情和时间。
“毕业后求职不成又考研,拖了3年了,我现在就像泄了气的皮球,没有心思找工作。”2019届毕业生小蔺说起自己的“慢就业”经历,直呼教训深刻。小蔺本科所学专业是新闻传播学,毕业后他一心想找专业对口的单位,但求职屡次遭拒。“求职不行我就考研,反正还年轻,有的是机会。”但两次考研失利后,小蔺失去了找工作的勇气,“毕业3年经济上全靠父母支持,他们每天唉声叹气为我的工作发愁,我现在该怎么办?”小蔺一次次问自己。
8月1日,读者来信微信公众号发布“@宁夏人,大学生‘慢就业’,你怎么看?”话题征集,引起网友热烈讨论。
网友黑夜的眼睛说:“慢就业”,就是大学生在找工作的时候更加理性,一步一个脚印慢慢规划,但是如果选择“慢就业”就一定要有合理的规划、清晰的目标。
网友小生沐言说:对于大学生“慢就业”这种现象,对当下快节奏的生活来说是一种比较舒适且有质量的选择。就最近几年就业情况看,毕业生的数量越来越庞大,社会上却没有那么多的就业岗位,现在部分大学生毕业之后选择“慢就业”,也是对自己工作和生活的一种不将就选择吧。
网友青年的歌舞说:毕业生给自己找各种借口不去工作,在消极中荒废大好时光,给自己的懒找了一个非常好的借口,最后就会给人留下游手好闲的不良印象,这样非常不利于他们今后的发展。你所慢下来的是青春的成本,时间的成本,以及自己未来的前程。最现实的问题是家庭经济成本,大学生毕业后一直没有工作,生活上的经济来源要靠父母供给,这会给家庭增加巨大经济压力。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发现部分‘慢就业’的应届毕业生,最后变成‘懒就业’‘不就业’,一些应届毕业生在就业季时,出于各种理由选择‘慢就业’,拖了一两年后,有的就变成了彻底不愿工作。”宁夏人力资源协会秘书长曹伟说,大学毕业进入社会是高校毕业生人生中的一个分水岭。盲目就业固然不可取,但对那种基于自我价值认知不清的“慢就业”则需要警惕,“慢就业”并不可怕,“漫无目的的就业”才可怕,这种“慢”是一种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不负责任。
原因 毕业生求职趋求稳 人才市场供需不匹配
“受国内疫情多发频发影响,经济发展不确定性因素增多,求稳成为疫情常态化形势下的主流择业观念。国企、央企和机关事业单位备受青睐,民企愈发不受求职者偏爱,招聘难的问题尤为突出。”宁夏青龙管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今年公司在宁夏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招才引智,“瞅准”的16名学生中只有4名愿意到民营企业工作,其他人的意愿是考公、考研或去国企工作。
从今年我区组织的两次公考数据看:事业单位平均考录比为26:1,报考人数创历史新高;公务员平均考录比为71.4:1,报名人数和平均考录比均创历史新高。考公考编,依然“高热不退”。
采访中记者发现,高校毕业生求稳心态更趋明显,选择到政策性岗位就业的意愿更加强烈。只盯着大城市、机关事业单位、国企,不愿去艰苦地区、基层单位、中小企业就业,呈现出了“慢就业”“缓就业”“懒就业”“不就业”等现象,从而导致一些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
“用人单位‘招不到合适人’和毕业生‘找不到合适工作’现象并存,究其原因是市场供需未能充分适配。”自治区人才资源开发服务中心调研发现,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对企业规模、薪资要求过高,看重企业的性质、规模和名气,而不是根据个人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对薪资的期望值远远高于用人单位提供的计划薪酬;其次,一些企业招聘工种主要是纺织工、操作工、铸造工等,对求职者特别是高校毕业生的吸引力不足。另外,青年一代更具有彰显自我的个性特点,他们更愿意去尝试,更渴望被认同,如在企业感受到不被认同或认同度低,就频繁“跳槽”。有些青年有父母的物质支撑,他们有更多时间去选择更适合自己兴趣、特长的工作。
今年以来,面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大考”,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落实落细举措,统筹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自治区教育、人社、工信、发改等有关部门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全力推动高校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自治区党委办公厅、政府办公厅专门印发《关于切实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若干政策措施》,安排2.266亿元资金增加“三支一扶”“西部计划”招录数量,新增2000个基层服务项目,专门安排1500个城镇公益性专项计划兜底安置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残疾毕业生等通过市场化渠道难以实现就业的毕业生。通过一系列政策性岗位有效分解考公落选毕业生,确保高校毕业生就业大局稳中有进。同时通过重点项目安排、高端人才选拔、人才载体建设、科研项目资助、高级职称评定、职工技能培训、评先奖优考核、税费减免奖补等鼓励中央驻宁企业和区属国有企业带头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
全区各级公共就业与人才服务机构线上线下齐发力,从6月份开始在全区举办百场“专精小新”面向2022届毕业生的分领域、分区域专场招聘会。其中高校毕业生就业宁东基地、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国有企业专场招聘会,邀请265家重点企业参加,提供就业岗位7000余个,吸引进场参聘应届高校毕业生4000多人,共收到投递简历6000余份。开展205场直播带岗活动,参会企业1135家,提供就业岗位6.2万个,持续加强就业服务指导,开展实用技能培训,搭建创新创业平台,让高校毕业生就业有能力、创业有机会。
施策 积极适应新时代 树立正确就业观
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各方应该对“慢就业”群体的就业情况予以关注。
“高校毕业生‘慢就业’主要是基于更好的就业准备,为实现高质量就业而主动选择,也有因为专业设置饱和、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指引、就业适应性不足和人才市场需求结构变化等因素造成的被迫选择。”曹伟认为,如果条件允许,暂时“慢”下来,避开“拥挤赛道”,理清思路、开阔视野、做好规划,提升学历丰富阅历,提高社会适应性和专业水平,也无可厚非。若以“慢就业”为借口,逃避社会竞争、回避家庭期许,甚至习惯于啃老、混沌迷茫、不思进取,不值得提倡。
曹伟建议,高校应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就业价值观的正面引导,对其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提前介入,在专业设置、育人方式等方面主动适应产业发展对人才素质结构提出的新需求,引导帮助大学生尽早建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增加对所学专业适配职业的亲身感知和实践体验。各级政府部门用好用足各项就业促进政策,实现待就业群体和用人主体应享尽享,做好就业保障信息服务,降低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在基本生活保障方面的成本,鼓励“先就业、再择业”,有专长能力的参与创业,降低被动待业周期,激发大学生积极主动融入社会、参与就业的意愿。
各高校针对“慢就业”毕业生群体的多元化就业需求,强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按照“一人一策”“一人一档”开展就业困难群体精准帮扶,多种形式开展就业育人主题教育系列活动,精准指导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帮助他们找准自身定位、调整就业预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就业观和择业观,引导他们尽快行动、落实岗位。
“高校毕业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要促进高校毕业生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自治区人力资源开发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对于借以逃避现实、被动的“慢就业”,全社会要重视这一现象,从学校、家长、学生、用人单位等各个方面着手,积极化解“慢就业”现象中的消极因素,以帮助更多的大学生、家庭实现梦想。全区人社系统聚焦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将持续抓好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政策措施落地见效,强化就业服务“促就业”,加强就业培训“扩就业”,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提供更多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