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王庙渊源(故土情结龙王庙的传说)(1)

龙王庙历史悠久,根底深厚,绝对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华夏子民敬天敬地拜龙王,祈祷的是风调雨顺,炎黄子孙生于斯长于斯,希冀的是国泰民安。

龙王庙渊源(故土情结龙王庙的传说)(2)

很久很久以前,神州西南有一个地方,杂草丛生一片荒凉,根本就没人住,后来到了夏商朝的时候,才有人来到这里草庐结舍,大概是逃荒逃难吧。这些人就在这里开荒种地,渐渐的到这儿居住的人越来越多,形成了一个个氏族部落,部落首领叫酋长。人们逐水而居,世代繁衍,各部落又形成联盟,于是村寨出现。

龙王庙渊源(故土情结龙王庙的传说)(3)

那个时候的人特别勤劳,经过短短几年功夫,就把这片地方从一个个荒野山村变成了风景秀丽的世外桃源。绿树成荫,引来了不少的珍奇鸟兽,溪水流淌,里面更是鱼虾成群。不过,放眼望去,巴蜀毕竟属于神州偏僻之地,山势险峻沟壑纵横,行路崎岖,利益之争有时会扭曲人性,所以让人意外的事情也时有发生。

龙王庙渊源(故土情结龙王庙的传说)(4)

据说,当时的君王出于既要迁徙人口又要稳定人心的考虑,对这个风水极佳的金沙江畔小地方非常重视,特派了一个大臣到此抚慰百姓、发展生产。村民质朴勤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三年不到,八乡四野逐渐呈现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新气象。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有一年夏末初秋,天干无雨,田园龟裂,百姓眼看稻菽面临颗粒无收的危险,于是日夜排队引水救急,奈何僧多粥少资源有限,村东头和村西头两个大户人家为争水源大打出手,双方聚集了上千人械斗,死伤不下数十人。恶性事件发生后,当地县官果断派兵入乡,拘捕了一干负命首犯,收缴了案发械具,控制了事态进一步扩大的势头,但并未从根子上解决问题和矛盾。

龙王庙渊源(故土情结龙王庙的传说)(5)

斗转星移,光阴似箭,又过了若干年。传说村子里有一乡霸不遵祭祀习俗,亵渎龙神,外加在立秋之日动土犯忌,给本地来年庄稼带来严重灾害,民众十分愤怒,再次发生大规模械斗,城乡波动。一方不安,快马急报京城。皇上闻悉,十分震怒,连夜召集工部户部刑部大臣商讨对策,除了要严惩肇事者外,议定各地必须兴修水利保障生产,凡二品及从二品大员、巡抚以下官员严加巡查督办,知府州县应于本地水源要地修建龙王庙,若遇天气干旱,官员应带头祈雨。

龙王庙渊源(故土情结龙王庙的传说)(6)

清乾隆《XX 县志•杂记》 在引用 《宋志》时称:“参村龙潭庙,方二丈余,侧有大石,遇祷雨时,龟见则旱,蛇见则雨。”又有古书载:“龙潭庙在镇抚东部,水深色碧,若遇大旱,各方面来此祈雨,归末到家,即大雨淋漓,百求百应,无一或爽。”可见,此传说并非虚言,殊能考究。古人何鲁作有《龙潭致雨》一诗:“怪石临潭辟洞空,人言直透海龙宫,若因旱魃来祈雨,只在嘘云顷刻中。”从这首诗的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旱灾的可怕和求雨的急迫,从而亦可旁证当时建庙祈雨的情形不仅属实,而且普遍存在。

龙王庙渊源(故土情结龙王庙的传说)(7)

咱们的故土宁远之南,汉属越雟郡会无县,系历史上一条连接川、滇的古通道,早在五、六千年前即有人类栖息。清康熙四十九年(公元 1710 年),设披砂土千户,授以印信,属世袭制。据《宁南县志·农事习俗》记载,农民视土地为命根子,旧时许多乡村的“大路”旁边都建有“土地庙”,供奉着“土地公公和土地婆婆”,每年农历“三月三”和“六月六”为“土地会”,乡民自备香、烛、纸钱和祭品到土地庙祭祀,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有的山区村民“多有宰羊过节的”,“还在家中虚拟土地神位”进行祭祀。

龙王庙渊源(故土情结龙王庙的传说)(8)

披砂龙王庙原址就应该在今天县城东北方向的老地名上,只是历经千百年凄风苦雨冲刷,旧貌早已荡然无存。游客溯溪谷而上,但见山道蜿蜒,流水潺潺,近处芬芳扑鼻,远处莺歌燕舞,令人心旷神怡。后人怀揣一颗寻根祭祖之心,梦里梦外都在不停地追寻。如今,络绎不绝的人群到此一游,一边欣赏着的明媚的美景,一边发挥着穿越古今的想象,尽力恢复“龙王庙”应有的容颜:它应该是一座雄伟的建筑,正殿朝南,两侧东西厢房,西厢为龙王塑像所在,面朝东遥望大海;东厢有三官老爷,南侧便是大门,门上有牌楼;正殿后有一株白果树,树干三个大人围着才抱得住,主枝参天,远看,好像青龙腾空,建筑金碧辉煌,蔚为壮观······

2022 年 10 月 29 日宁南闲散居客小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