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池中的重点词句(成语中的古诗课)(1)

立夏节气已过,这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

小朋友,提到夏天,你是否想到了莲叶田田、菡萏飘香的场景?是的,荷花是夏天的标配,一看到夏天二字,就会想到荷花。

1

关于荷花的古诗很多,还记得你们一年级时学过的那首《江南》吗?

江南

汉乐府

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小池中的重点词句(成语中的古诗课)(2)

诗中有五句内容一致,只有方位的变化。其中,东、西、南、北的并列,读起来余音袅袅、回味无穷。

这是一首汉乐府诗,描写的是江南劳动人民采莲时的欢快情景。这首诗虽然没有采莲的人,只是田田的莲叶、莲间游来游去的鱼,但读完全诗,清新愉快的采莲场景就呈现在眼前,耳边似乎也能听到采莲人的笑声和歌声。

2

除了这首诗,另一首你们特别熟悉的荷花诗,一定是杨万里的《小池》。

小池

宋 •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小池中的重点词句(成语中的古诗课)(3)

和《江南》的活泼相比,这首诗很是清新。泉眼、细流、树阴、荷叶、蜻蜓,构成一幅安静的自然风光图,展示了明媚的初夏风光,充满诗情画意。

尤其是最后两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已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杨万里像不像一位高明的摄影师?捕捉到这样一个有趣的画面。现在,我们常用这两句诗比喻年轻人初露锋芒,也比喻新生事物一出现,就被目光敏锐者发现。

这个意思和成语崭露头角是不是很相似?所以,一看到这两句诗,就会想起这个成语。看到这个成语,也自然会想到这两句诗。它们之间的联系似乎很紧密。

3

崭露头角出自哪里呢?它出自《柳子厚墓志铭》。

柳子厚就是“唐宋八大家”中的柳宗元,那首《江雪》写出了他清高、孤傲的精神品格,也写出了孤独的最高境界。柳宗元46岁就去世了,他的好朋友,同为“唐宋八大家”的韩愈为他写了墓志铭。在铭文里,韩愈说柳宗元“虽少年,已自成人,能取进士第,崭然见头角焉”。柳宗元少年成名,21岁高中进士,确实是崭露头角。

4

杨万里和柳宗元一样,曾在湖南永州做过官。但他不像柳宗元少年时即在文坛“崭露头角”。他一直在写诗的道路上摸索,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名句,全是他中年之后的作品。

因为,他在36岁时,把自己以前作的千首诗全部烧掉。

估计你一定想起了另一个人。那就是《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林黛玉焚稿断痴情。那杨万里为什么要焚稿呢?

杨万里很早就开始写诗,最初是模仿,并且以“江西诗派”为主要模仿者。

江西诗派是北宋后期形成的诗歌流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黄庭坚。这个诗派追求字字有出处,主张“点铁成金、夺胎换骨”。就是把前人的诗意拿来以故为新,所以,诗作里常会有冷僻典故。

杨万里最初就是模仿“江西体”来创作,但他渐渐发觉,“学之愈力,作之愈寡”,意思就是学得越用力,诗写得却越少。他决定摸索自己的创作风格,不再落于江西诗派的窠臼中。为了表示决心,他就把以前的诗作都焚毁啦。

5

他走出书斋,到山野之中看自然万物,到田间地头看孩子追蝴蝶、捉柳花,在街头巷尾与百姓话家长里短……

他的诗作题材由此而变得丰富。他写了“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西湖,“月子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的月亮,“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的孩子……他创造了一种新鲜活泼的写法,语言浅近,内容清新,自成一体。因为他的号是诚斋,他的诗作就被称为“诚斋体”,他也被后世称为“一代诗宗”。

所以,小朋友们,写作开始起步时,可以模仿和借鉴范文,逐步培养写作兴趣。但写作入门后,一定要创新,要有自己的个性、特点,有独到的见解。还要多走出家门,到自然、生活中去观察、去感受,这样的写作才更真实、更丰富、更自由,更能吸引读者。你们说是吗?

下期课程预告

5月24日(下周日)

课程主题:绿树成荫和《山亭夏日》

小池中的重点词句(成语中的古诗课)(4)

王淑娟

《莫愁•家庭教育》主编,从事科学家教理念传播工作20余年,开发了《儿童观变迁与古诗中的儿童形象》《激发孩子的内在力量》《大自然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等理论和实践兼具的育儿课件,在江苏省妇联Women “在你身边”云平台开辟了“王主编说”栏目。

小池中的重点词句(成语中的古诗课)(5)

1

编辑:巴恬恬

校对:张秀格

审核:王淑娟

莫愁大观园

有温度 有态度 有深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