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风飒飒的晚秋,锡伯河畔的药香在丰收的田野袅袅漫漶。漫步走过一望无际的桔梗花、沙参花那蓝莹莹的花海,我们陶醉着,走进了传说中的郭家大院。

大院有些颓废,那栋老房子岌岌可危,那龙一样把院落衬托得无比旷大的院墙也在老去。这些,就像一个人在暮年出现的老年斑与踉跄的步履,不管你是否愿意,从一个侧面,出卖了你的遭际。

是啊,一百年沧桑巨变,有些东西,早已成为记忆与过往。

郭家大院坐落在喀喇沁旗牛家营子镇土城子村。而且,土城子村因郭家大院而得名。

说来,郭家大院的主人郭春藻不得了,其人因考取了拔贡的功名而名噪一方。

人称郭拔贡的郭春藻,生于1821年,于1909年殁世,原籍山东省。其父于清朝嘉庆年间从山东逃荒来到喀喇沁旗牛营子,最初以租种蒙旗土地为生活来源,经过十年的辛苦劳作,积累一些银钱,有一女一子。儿子就是郭春藻。可在郭春藻读私塾之时,其父已病故,由寡母养育成人。

郭春藻自幼悟性高,加之勤奋好学,所以在二十岁初头的时侯就考中秀才,后又在咸丰初年,进京考取了拔贡头衔。

拔贡,科举制度中由地方贡入国子监的生员之一种。清朝制度,初定六年一次,乾隆中改为逢酉一选,也就是十二年考一次。每府学二名,州、县学各一名,由各省学政从生员中考选,保送入京,作为拔贡。经过朝考合格,其可以充任京官、知县或教职。

拔贡非轻而易举所得,郭春藻却另辟蹊径,不是去做官或担任教职,而是利用这一金灿灿的羽毛,走上发财致富的经商之旅。初期,他开了一家小烧锅,因声望所致,徭税得减,利润可观。而且,在烧锅运转中,有拔贡的名头,人脉渐厚,可以赊得财物与粮食。很快,事业风生水起、有声有色。这时,恰逢楼子店有一家濒临倒闭的烧锅转兑,他便以非常低廉的价格接盘。通过他的治理改进,这家烧锅竟变成财源广进的优质资产。此后,他的生意步入良性循环轨道,越做越大。

和封建社会的其他财主一样,郭拔贡开烧㶽发财后,就接二连三买进大片土地,并大量囤积粮食。光绪九年(1883年),赤峰西部遭受风灾,翌年又遭水灾,连续二年的自然灾害,让郭拔贡赚得盆满钵满。其方式主要有两种:其一就是卖粮、放高利贷;其二是招收一些无家可归的流民给他种地,只管饭,不给工钱,获取高额利润。

郭拔贡在各地开的烧锅,以泰字为首,豫字为尾,都是连字号。如在赤峰街开的烧锅有泰晋豫、泰乾豫、泰香豫、泰丰豫、泰谦豫等等。此外,在赤峰街还开有恒兴当典当、泰升豫磨坊油坊,泰恒店客店及万成兴布庄等字号;在土城子的郭家大院开的烧锅有泰恒豫、泰恒栈;在公爷府街即喀喇沁旗锦山镇开的烧锅有泰萃豫;他的买卖均形成了产业链,除在赤峰街开的烧锅带有土地不多外,在其他各地开的烧锅都有土地。如土城子泰恒豫烧锅,种地四十顷(四千亩);公爷府开的烧锅,种地二十顷,包括有名的上十顷,下十顷;拔贡地泰恒栈种地二十余顷。

郭拔贡除在各烧锅种地以外,还有若干耕地,专门成立耪青房,供合伙佃户居住。这些土地集中在土城子、大碾子、乌珠楞沁、上水地、下水地、大新地和小新地等地。其土地接近十万亩,从赤峰街头直至茅荆坝西北,可谓沃壤无垠,阡陌连绵。曾有过这样的逸闻:一日,三几名要饭花子要到承德去,途中来到郭家大院乞讨。管家要将其轰出去,但郭春藻从烧锅走出来,他微醺着,就不由有些癫狂,说管他们一顿饱饭吧。反正,不论他们走多远,最终要把屎尿屙在我们郭家的田里,那是上好的肥料呢。几个乞丐不信邪,从早晨憋到傍晚,翻过茅荆坝,方才跑到田里解手,当他们方便过后探问行人,此处居然还是郭拔贡的田地!

因为广拥土地,郭拔贡建起了一座巨大的碾坊。其碾子硕大,碾盘由八块青石拼接而成,直径二丈一尺,碾轱辘直径六点二尺,每次碾压谷物需要一石二斗即一千斤谷子方能将碾盘铺满。每年秋冬,这座碾坊都要轰轰隆隆忙碌开来,进行米面碾压,不舍昼夜。如今,已经形成了一个叫大碾子的村落。

这样,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郭春藻成为赤峰西南部富甲一方的大地主兼工商资本家。

郭拔贡财大气粗,土地成片,自然所建宅院也非比寻常。他花重金先请堪舆师选出风水宝地,然后又从赤峰街请来出名的锅伙(建筑队)施工。盖完住宅后,还按各行各部如商业部分、农业部分等发展需要,修建所用房屋。此外,有铁匠炉、木工厂、仓库院,每栋建房五十间,一排接一排连盖六百间。他的客厅书房,都格外气派。除院落外,有菜园、果园,占地都有二三百亩。宅外修建的土城围,有四门四关,北达锡伯河畔,南抵麒麟山麓。由此,人们称这座面积近千亩的庄院为“大土城子”。

——这也是土城子村最早的由来。

当然,毕竟郭春藻具有文化人的情愫,非那种为富不仁之辈令人不齿。他崇尚俭朴,心存良善,夙兴夜寐,留下了很多佳话:一次,他去赤峰哈达街的烧锅作坊收账,在骑驴返回的路上,因小饮了几杯,被寒风吹丢了毡帽也一无所知。待翌日清早醒来,他循原路寻找毡帽,那毡帽却滚到了路边的河沟里,在静静地等候着主人。原来,有一个老汉早起捡粪,见毡帽破旧,却不屑拾取,而是一脚将其踢飞,滚落河沟。岂料,毡帽内藏有的万两银票,竟失而复得;郭拔贡有钱,却不骄奢淫逸,对于农活,动辄亲躬。有次,他一早步行三十里,去上游的四十家子村护秋,却见有一老妪在弯腰扛他家雇工割倒的谷捆。他不是呵斥,而是笑容可掬地说,老太太,快扛走吧,下次千万不要来啦,让郭春藻看见可不是闹着玩的。说罢,还帮着老人将谷个子扛在了背上,目送她远去。

果然富不过三代,民国年间,郭家败落,仅余郭家大院在落寞地接受着岁月风雨的侵蚀。文革后期,这里曾是昭盟师专的前身,培育了很多英才。如今,牛家营子镇正在策划,要借助乡村旅游的东风,将其建成一处文化景观,并建成中药材膳食的打卡地,接待八方游人。

郭府的家族(郭家大院与郭拔贡)(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