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罗云从艺60年艺术研讨会”现场
2014年12月16日,由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河南省戏剧家协会、河南省戏曲学会、河南省导演学会联合主办的“导演罗云从艺60年艺术研讨会”在郑州成功举办。省文化厅巡视员董文建、文艺处副处长解冬,中国剧协副主席、河南剧协主席、河南豫剧院院长李树建,河南省曲艺家协会主席范军等近五十位领导、专家和知名艺术家出席了会议。研讨会由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李利宏主持。
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书记师东波
罗云导演8岁从艺,学习表演,18岁转行做导演,曾先后在省越调剧团、省曲剧团、省豫剧一团担任业务团长兼导演,至今已经走过了一个甲子的漫长艺术人生。现为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国家一级导演,河南省导演学会会长。在五十年的导演艺术历程中,罗云先生勤奋耕耘,不断探索,先后为省内外诸多剧团执导了160多部剧目,如越调《明镜记》、《智收姜维》、《红娘子》、《舌战群儒》、《诸葛亮出山》、《盛世君臣》;豫剧《粉黛冤家》、《宝莲灯》、《真假驸马》、《寔圣堂》、《大唐遗事》、《孔尚任》、《夕阳清照》、《刘邦与萧何》、《李香君》、《银河湾》、《武后与婉儿》、《慈禧与珍妃》、《徐九经还乡记》、新版《秦雪梅》、《韩玉娘》、新版《打金枝》;曲剧《香壶案》、《罗衫血泪》、新版《红娘》;柳琴戏《王三善与苏三》;蒲剧《琼玉公主》;道情《前进路上》;少儿歌剧《鸡毛信》;戏曲电视剧《糊涂盆砸锅》(豫剧)、《陈三两》(曲剧),电视连续剧《常香玉》等等。此外,还为《梨园春》执导过近600个戏曲节目,以及30多集电视剧、20多台大型电视文艺晚会。作品先后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全国电视戏曲“攀枝花”奖一等奖;中国“映山红”民间戏剧节金奖;台湾“金钟奖”; 全国第三届歌剧(音乐剧)观摩演出奖及“评委会少儿歌剧特别奖”;中国豫剧节剧目奖;全国电视文艺“星光奖”;中国广播奖;黄河戏剧节金奖;河南省戏剧大赛文华大奖;河南省“五个一工程”奖;山东省艺术节一等奖;安徽省艺术节一等奖、特别奖;山西省振兴蒲剧调演九项大奖;河南电视文艺“大河奖”、“牡丹奖”以及河南广播文艺奖等奖项。有的已成为戏曲舞台上的经典剧目,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勤奋多产、成就卓著、影响广泛的著名戏曲导演。
青年时期的罗云(1965年)
研讨会上,众多嘉宾从不同方面对罗云的艺术成就、导演风格和高尚艺德做了全面评价,并祝贺罗云的《戏曲艺术散论》、《罗云印谱》的出版。
李树建主席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首先以“三多”( 排戏最多、到基层最多、发表文章最多)来全面概括评价罗云的成就、贡献和人品。他认为,罗云不仅艺术学养深厚,有着驾驭多种题材剧目的能力,是个“难不倒”的导演,而且多次深入基层剧团,不讲条件,不怕艰苦,排演了数量众多、风格各异的优秀剧目,还撰写了数量可观的理论文章,为戏曲艺术的传承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是一位不可多得、德艺双馨的优秀导演。
罗云虽然也有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班深造的经历,但是,纵观其整个艺术之路,他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在文化上好学博学、孜孜以求的进取精神。从小一起长大、有着多年合作的越调表演艺术家陈静说,罗云小时候给人印象最深的,除了练功非常刻苦,就是常常一个人捧着书躲在角落里看,乐在其中,永不知足。剧作家姚金成、作曲家耿玉卿认为,罗云导演幼年从艺,虽然戏班不是学习文化的好场所,但是,多年来他始终自觉读书学习,其阅读量令人叹服,可谓是自学成才的励志典范,是一位学养深厚的导演艺术家。而且,他不为各种诱惑所动摇,屡次辞去剧团领导职务,心无旁骛献身艺术,其人生选择令人敬佩。几十年来,罗云不仅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而且还有近两百篇见解独到、论述深刻、文辞精深的文章发表,此外还在书画、篆刻方面很有造诣,正是这些“杂学”的滋养,使得他对中国传统艺术有着深切体悟,在舞台作品中得以淋漓的体现。戏剧评论家谭静波更是称其为“学养深厚”的学者型导演,认为正是在文化上的不断进取,使得罗云成为我省一位最活跃的跨界导演,一位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较高理论修养的导演艺术“大家”。
河南省戏剧文学学会会长、著名剧作家姚金成
作为在舞台上摸爬滚打成长起来的导演,罗云对戏曲的程式技艺掌握得十分娴熟,对戏曲的美学精神领悟得十分精准。同时,深厚的文化积累和排戏前充分的准备工作,使得他在面对不同题材类型的剧目时能够做到自信而从容。尤其在新编历史剧和老戏新排的传统戏方面,罗云驾驭起来更是游刃有余,正如谭静波在《以“戏曲化”的大手笔翻卷历史风云》的发言中所说:“他既善于运用戏曲的法则来营造气氛、烘托场面,又注重程式行当、流派艺术和人物个性的有机贯通与深度化合,化规范为灵动,从而使得舞台呈现更具文化感、历史感和风格感,人物塑造更具流动感、形式感和立体感。”原河南省文化厅副厅长董文建认为,罗云排戏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注重遵循戏曲规律,回归艺术本体,少用大制作,既注意营造出不同的舞台样貌,又能给演员留下充分的表演空间,是一位深谙戏曲之道的导演艺术家。
罗云是一个非常严谨、特别讲究的人,这不仅体现在他日常生活的点滴细节中,更体现在他艺术创作的方方面面。河南省豫剧音乐学会会长、作曲家朱超伦,河南省舞台美术学会会长李其祥,著名导演顾琴芳等对此都深有体会。他们从合作中的一些小事入手,讲述了罗云在艺术上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态度,认为正是有了这种“不将就”的精神,才有了罗云艺术上的“讲究”和“完满”。
工作中的罗云,是个出了名的严格导演。这种“严”,不仅体现在对各部门的艺术要求上,也体现在他对自己的要求上。对此,和他合作过的艺术家陈静、虎美玲、刘昌东以及河南戏曲广播艺术总监木子都深有体会。每次排戏,不论面对的是省团的艺术家,还是基层剧团的小演员,罗导总是一视同仁,提前到场。为了取得更好的艺术表现效果,他总是给演员提出一些苛刻的要求,让人又敬又怕,但正是有了这种“狠”,才促使演员不断挖掘出自身潜力,艺术上得以不断提升,作品才能够打出响当当的名声,才会让合作者在赢得掌声荣誉多年之后仍对其念念不忘。
著名越调表演艺术家陈静
著名豫剧艺术家李金枝回顾罗云执导豫剧《韩玉娘》时深有感触地说:罗导对艺术非常执着,面对各种困难,依然以高度负责的精神,抽空抢时间分段排练,耐心引导演员入戏出情,致力于人物形象塑造,上演后得到省文化厅领导的赞誉。青年曲剧艺术家刘艳丽也颇有同感,她说罗导在排练新版曲剧《红娘》时,每天都是提前到场,而且给演员交叉说戏,从不惜力,把戏排的新颖灵动,精致完美,深受观众的欢迎。
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李金枝
罗云导演虽然在排练场上非常严格,但是场下的他和蔼可亲、十分谦虚,特别对年轻人,更是充满了关心、厚爱。郑州市艺术创作院院长王明山,用“有温度”来形容罗云对人对事的热情和真诚,认为正是这种行事作风,才让他赢得了众人的尊敬。河南省曲艺家协会主席、著名笑星范军更是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在会上讲述了相交二十年的罗云老师对他艺术上的多次提携、帮助。“罗云老师是我的伯乐,我第一次上《梨园春》,就是罗老师推荐的。之后,我们有过多次合作,排演了很多小品,因为当时的节目是每周直播,时间紧,强度大,可罗导总是很有招儿,既能让大家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又能以导演思维给予很好的驾驭把握,并给予演员启发指导。对于罗导艺术上的再造之恩,我将永远铭记于心。” 牛派传人、丑行表演艺术家金不换,桑派传人表演艺术家苗文华,唐派传人表演艺术家颜永江都非常感谢罗导多年来给予自己和剧团的支持帮助。
恰逢罗云从艺60年研讨会之际,凝聚着他多年心血的第二部论著——近60万字的《戏曲艺术散论》(上、下卷),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同时出版的还有他篆刻的500枚印章集成《罗云印谱》。从这沉甸甸的作品中,我们不仅能领略到他丰硕的创作成果,更能感受到他扎实的理论根基和深厚的艺术修养,也能由此解读出这位河南戏曲的“奠基人、背桩人和传承人”的成功秘诀。
青年戏剧评论家贺宝林发言,他说从相识中感受到罗云具有一颗敬畏之心。如在书中多次提到申凤梅的栽培之恩,马少波的知遇之恩,彭修文的相交之谊,以及与众多艺术家的合作之乐。这是源于罗云对民族文化的敬畏,从中可以看到艺术大家的风骨和情怀。他认为罗云导戏时间之久、数量之多、区域之广、传播之远实属罕见,代表了一个时代。他还高度评价,罗云具有自觉的理论意识,并能以缜密的思维,严谨的逻辑,清晰的语言,将经验进行总结提炼,书中的许多文章无不闪耀着理论的光芒。
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青年理论家贺宝林
在导演艺术之路上走过了半个世纪的罗云,也用五十年的勤奋、敬业、才情和贡献,铸就了自己在河南乃至全国戏曲导演行列的地位、身份和影响。正如河南省曲剧团著名青年导演李杰所说,河南戏剧之所以能取得今日的成就和局面,并能在全国赢得应有的尊重与地位,正是因为有一大批像罗云这样的艺术家在合力支撑;而且,作为河南戏曲导演方面承上启下的人物,罗云先生无论是作品数量、演出效果,还是所获奖项和艺术成就,在全国导演行列中也可以说毫不逊色。
著名曲剧青年导演李杰
面对与会嘉宾的如潮好评,罗云表示深受感动。面对自己走过的六十年戏曲人生之路,他心生感慨,除了感激越调大师申凤梅的栽培提携,“精神导师”编导艺术家杨兰春的谆谆教诲,忘年之交、戏剧名家马少波的识才器重,还有给予他艺术之路上诸多帮助的老师、专家和同行。罗云表示,这次研讨会是他艺术之路上的一次总结,更是一次新的启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今后的日子里,他将仍会在钟情一生的戏曲之路上锲而不舍,继续前行。
罗云与越调大师申凤梅
罗云与著名剧作家、导演杨兰春
罗云与著名戏剧家马少波
部分与会领导、专家、媒体代表合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