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爱的是春天,我爱的是秋天,春天是你的生命,秋天是我的生命,你那绯红的面孔,像春天盛开的玫瑰,我这疲倦的眼睛,像秋天暗淡的光辉”

这是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诗句,我以前不曾听过,而有幸记住则是因为电影《妈妈》---- 一部散文般的影片,优美温馨,同时又挣扎与心碎。

描写妈妈的电影片段(一部散文般的电影)(1)

睡前,85岁的母亲梁玉芝斜靠在床上,床边的椅子上坐着65岁的女儿冯济真,暖黄的灯光里,母亲稔熟地报出书籍的页码,女儿缓缓的念出了那首诗。

母亲看似认真,却透着一丝可爱的调皮,或许是人老了,童心反盛,她时常会故意招惹作弄女儿冯济真,下梯子时故意在最后一级用跳的,晚上装死躺在地上,骗得女儿紧张万分,她却像计谋得逞般狡黠的偷笑。

描写妈妈的电影片段(一部散文般的电影)(2)

“你这辈子,你虽然到处做义工,帮助别人,可是你浪费了很多水,你都快把我洗成秃毛鸡了”

女儿给母亲清洗时,母亲任性的言辞让人又可气又好笑。

母亲梁玉芝是一位知识分子,每每从她口中说出的话都像一篇散文:

“你父亲1957年12月10日离家,坐船一路南下,到达绥安,就是今天的淳安,那个时候条件是有限,每家村民把门板卸下来,给考古队当床,后来你父亲他们住的地方也沉入水底。”

她对女儿是依赖的,体检时会躲进女儿怀里,像一只受到惊吓的小猫。

描写妈妈的电影片段(一部散文般的电影)(3)

女儿冯济真是一位退休的大学教师,做事一丝不苟,性格沉静,不愠不急,有些许洁癖,在家中用心照顾母亲,空闲时在外做义工,除了这些,她最在意的便是整理父亲的考古日记。

描写妈妈的电影片段(一部散文般的电影)(4)

片中关于冯济真的有些行为,我起初是不理解的。

公交车上女小偷偷盗被发现,栽赃给她,她虽觉无辜,却并未指证真正的小偷,而后这个小偷再次入室盗窃了她的家,她依然不追究,甚至还给了小偷一笔钱。犯错就应受到惩罚,以德报怨,何以报德?另一处不理解便是冯济真对其父亲的感情,她的内心似乎只有父亲,母亲虽陪伴在侧,眼里心里所思所想永远只有她的父亲。直到后来已基本失忆的冯济真自己说出了她曾经犯下的令其后悔终身的错,我才对她曾经的“迂”与“执着的视而不见”释然了。

描写妈妈的电影片段(一部散文般的电影)(5)

对小偷的宽容是冯济真救赎式的和解,与过往的自己和解,但终究心中症结过深,难以释怀。而对于父亲的感情则是出于悔恨与忏悔式的自责。

有些错犯了还有机会改,有些错一旦犯下只能后悔终身。

描写妈妈的电影片段(一部散文般的电影)(6)

影片前半部分是温馨的,一如那晚的街灯,昏黄中冯济真用三轮电瓶车带着母亲穿过大街小巷,母亲从背后紧紧地搂住女儿,两人悠闲的看着街景与老房子,细数着曾经与这些景色的交集,路边的大树枝繁叶茂,挡住了月色,但放过了夜色,朦胧地犹如一个美好的幻梦。又如两人过得特殊的节日---父亲的忌日,那快乐的氛围如同她的父亲和她的丈夫从未离开过一般,彼此碰杯,互道祝福。

“把忌日当节日过的,也就只有咱们家了,也不知道你爸高兴呀还是不高兴,我想好了,我要做个好榜样给你,要积极的面对生活.....对了,我给你买了一条裙子,我知道你平时不爱穿裙子,但是我就是想把它买回来........对了,我的一颗槽牙掉了,你要不要考虑给你妈最后这一颗牙买单呢?”

描写妈妈的电影片段(一部散文般的电影)(7)

记忆中那么多美好与不舍,一件件、一桩桩,如雪地中留下的黑色脚印,清晰而深刻,而失去时却又如同冰雪消融,不留下一丝痕迹,唯余一地不堪与残破,触目惊心。

冯济真患了“阿尔茨海默病”,影片通过一些片段一步步揭示了这个残酷的现实

那天,她为母亲准备错了饭菜,还忘记关水

那天,她忘记了回家的路,彻夜未归。

描写妈妈的电影片段(一部散文般的电影)(8)

站在路边的冯济真,茫然四顾,亦如徐志摩的诗句“我不知道风是往哪个方向吹”,镜头是从水下仰视拍摄的,晃动的水面、隔绝的声音,像极了当时冯济真头脑中突然的慌乱与无措,而看完影片回过头来再看那些与水有关的镜头,会明白这水更是意有所指的。

描写妈妈的电影片段(一部散文般的电影)(9)

片中多次出现水中的镜头,第一次就是冯济真迷路那一晚,从水下仰视拍摄;第二次是在冯济真的梦中,她泛舟水面,但并无闲情雅致,似在寻找追寻什么,水面则漂浮着片片手稿;

描写妈妈的电影片段(一部散文般的电影)(10)

第三次是冯济真和母亲坐在河岸边,又一次水下仰视拍摄,这时的冯济真已基本失忆。在过往那个动乱的年代,年幼的冯济真检举过自己的父亲,而她的父亲更是因为不堪屈辱,愤而投湖,所以片中的水则隐喻着冯济真的父亲,这也就能够很好的理解为什么会有从水下拍摄的仰视镜头了, 似乎是父亲从水下注视着自己的妻女一般,同时也能明白为什么冯济真会梦到在布满手稿的水中划船。片中水的隐喻还不止这些,那是另一个让人心碎的猜想,我还是留到最后说吧,免得自己也跟着难过。

描写妈妈的电影片段(一部散文般的电影)(11)

梁玉芝---冯济真的母亲,这位老奶奶在片中有着两个截然不同的形象,一个是顽皮、依赖女儿的老母亲形象,一个是执拗坚韧的妈妈形象,我必须要说无论哪个形象,知性、优雅都是她必不可少的修饰与溢美之词。

描写妈妈的电影片段(一部散文般的电影)(12)

冯济真得知自己患病之后,曾将母亲送到养老院,母亲明白后这样问到:“我该怎样理解,是遗弃,还是惩罚?” 女儿回答:“是帮忙。”而后女儿毅然离开,母亲在女儿走出房门后,才忍不住回头看向门口,那里已经没有了女儿的身影,老人的神情是落寞的,但她不知道女儿正悄悄的躲在另一处窗帘后看着她,眼中噙着泪水,那是不舍。

描写妈妈的电影片段(一部散文般的电影)(13)

母亲在得知了女儿冯济真的患病实情之后,突然变得年轻了,她不再是那个对女儿处处依赖的老人家,而是变回了那个满眼满心都是自己女儿的年轻妈妈。

描写妈妈的电影片段(一部散文般的电影)(14)

女儿冯济真因为病情逐渐加重,不记得回家的路,母亲会假装自己健忘,去向路人问路,小心地维护着女儿的尊严。

当女儿尿失禁,急需进家门而房门又打不开时,母亲焦急地打碎窗玻璃,老迈的身躯不管不顾地翻爬过布满碎玻璃的窗户。

描写妈妈的电影片段(一部散文般的电影)(15)

女儿的脾气变得很坏,有一次坚持在院中淋雨,母亲焦急的劝阻,却被女儿狠狠的咬了一口,第一次我们看到这位老人流下了眼泪,她是痛苦的,但这眼泪与痛苦并不是因为手臂上的疼痛,而是因为对女儿的心疼与关爱,出于自己无能为力的自责。

描写妈妈的电影片段(一部散文般的电影)(16)

她曾经对女儿说:为什么是你,应该让我得这个病,我年纪大了,不需要这么好的记忆。

终于冯济真忘记了自己的母亲,当她对自己的母亲说“你是一个好妈妈,但不是我的妈妈”的时候,这位母亲委屈地争辩到“我就是你妈妈呀,我怎么就不是你妈妈了呢?”

还记着冯济真记忆尚存时曾这样对母亲说:我会好起来吗?我很害怕,我觉得我离你越来越远了。母亲何尝不是也有着同样的“害怕。”

描写妈妈的电影片段(一部散文般的电影)(17)

因为女儿冯济真给这个家庭,特别是她的父亲带来的伤害,母亲梁玉芝也曾埋怨过女儿,这一点从逐渐失忆的女儿说要给母亲写信时,可以发现。母亲给女儿念了自己当年的回信,但当镜头拉近时,我们才发现,哪里有什么回信,只有女儿当初写给母亲的信和另外一页页的空白信纸。

描写妈妈的电影片段(一部散文般的电影)(18)

当冯济真逐渐失忆,曾经发生过的一切如同被橡皮擦擦去一般,不复存在,也可以理解为另一种“重新的开始”,当母亲虚构了自己给女儿的回信时,已经完全的与过往的女儿和解了。

母亲的回信是这样的:“爱女济真,来信收到,听说你身体在康复中,我很高兴,我在这里也很好......我每天生活很规律,看书、看电影、锻炼,一个都不少.....阳光照在我的房间里,一天都很温暖,我儿勿念”

片中有这样一个镜头,母亲注视着破碎的镜子神情哀伤,那一刻她心中所想应该是一个破镜重圆的奢望吧。

描写妈妈的电影片段(一部散文般的电影)(19)

影片有两处个人不太喜欢的处理

第一处是小偷在快餐店和冯济真说的那段话,那段话甚至是有文采的,但是不应该从一个小偷口中说出来,勉强接受吧。

描写妈妈的电影片段(一部散文般的电影)(20)

第二处就有些牵强了,那是冯济真患病3年后,一日曾经的那个女小偷带着一个婴儿突然出现,没来由的陪着冯济真母女快活的过了一天,镜头多次给了冯济真和她抱着的婴儿。或许是我太浅薄,无法理解这样做的用意,难道是用新生的婴儿来暗示一种与冯济真母女牵强的生命的延续吗? 个人认为这是无必要的一段情节,略显累赘。

描写妈妈的电影片段(一部散文般的电影)(21)

如前面提到,与水有关的还有另外一个令人心碎的猜想:冯济真母女自杀了

为什么这样说? 影片结尾冯济真和她的母亲一起住进了养老院,母亲给冯济真喂药时,两手抖动地厉害,等到母亲自己吃药时,拿药的手越接近嘴巴抖得越是厉害,后来在餐厅吃饭时,有一位患了帕金森症的老人在旁边独自说着帕金森病人的表现,冯济真母亲听到之后,稳稳的站起身,整了整衣服,推着冯济真离开餐厅。很明显,影片在暗示梁玉芝--冯济真的母亲也患上了帕金森。

母亲推着坐在轮椅上的冯济真来到了海边,要涨潮了,海滩上两个人急急地离开,路过冯济真母女时特意提醒:要涨潮了,快回去吧。母女二人并没有离开,影片花了很长时间表现二人在海滩上的温馨相拥,还有层层海浪冲刷海滩的样子。

描写妈妈的电影片段(一部散文般的电影)(22)

影片用温馨包裹着一个令人心碎的结局。

描写妈妈的电影片段(一部散文般的电影)(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