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桑塔纳爬山(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桑塔纳)(1)

  文丨华商韬略 母泽良

  【1】

  2013年,时任三一集团总裁的唐修国对身边的人说道:有机会我要去上海车展看一下新出的桑塔纳。

  周围人一片讶异,这个在福布斯中国富豪榜上有名的人为什么会对一款不足十万的入门级轿车如此感兴趣。

  唐修国回答:“这个车,在我年轻的时候,有钱都买不到,只能现在买来过把瘾。”

  的确,在上海房价还是2000元左右时,桑塔纳就以近20万的售价令无数人望而却步。从1983年第一辆国产桑塔纳落地算起,这款横跨三十年历史的车几乎称霸了那个时代的中国。

老桑塔纳爬山(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桑塔纳)(2)

  时间回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被提上日程。时任国家计委副主任顾明向邓小平请示“轿车能否与外商合资经营”,邓小平当即拍板答应。

  可那年,中国贸易逆差高达20亿美元,根本拿不出闲钱来搞自主研发和建造规模化生产线。跑在中国土地上的上海牌汽车,是上海拖汽总公司的工人一榔头一榔头凿出来的。

  是的,在美国福特、通用、日本丰田、日产、德国奔驰、大众以工业化手段捉对厮杀时,中国还处在冷兵器时代。日本丰田的专家来华参观上海汽车厂时,也不忘嘲讽一句:“这是我们爷爷辈的生产方式”。

  为解决落后问题,引入外资大车企来华建厂是性价比最高的办法。

  于是,时任中国机械工业部部长的周子健,与蒋涛、仇客等人一起组建了一支中国谈判团,踏上了出访各国寻求合作的征程。

  在与各国巨头交涉时,谈判团有三大基本要求:建成首个设施完备的现代化汽车工业基地;建立研发中心、为开发自主品牌做准备;以及带动国产汽车零配件厂发展,推动外国汽车国产化。

  受限于国内市场现状,谈判效果并不理想。

  彼时,中国每千人汽车保有量是8辆车,其中轿车只有1—2辆,而同期的日本是每千人220辆,美、德更高,为每千人500辆。面对刚起步的中国汽车市场,外国车企的积极性普遍不高。

  美国通用提出:应降低零部件中国化的要求,由通用提供一半;法国雷诺和雪铁龙认为中级轿车不合适中国市场,应先从小型车开始着手;日产更是直言:卖汽车可以,但不给技术。

  三大基本要求是底线,多次碰壁的中国谈判团于是前往德国,打算到盛名在外的奔驰碰碰运气。

  然而落地后,周子建一行看到德国满大街跑的不是奔驰而是大众,随即就改了主意:“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车才是适合中国的车,就大众了!”

  代表团径直赶到德国狼堡(大众总部),对着门卫说:“我是中国机械工业部部长,我要见你们领导。”

老桑塔纳爬山(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桑塔纳)(3)

  德国大众早就渴望中国市场,在双方领导握手的那一刻,事已经成了一半。他们不仅答应了中方的全部要求,还许诺提供当时最高级的中级轿车车型——奥迪100。

  时任代表团秘书长的江同志紧握蒋涛的手说:“千万不要放过这一机遇,回国后抓紧向中央各部委和市委市政府领导汇报,请他们支持。”

  国内紧接着就开起了大会,最后时任中汽总公司总裁的饶斌建议:“中国真正需要的车型,并非大奔模样、应是一款省油、安全的高性价比车。”桑塔纳如是登上了中国的历史舞台。

  然而,双方一拍即合后,真正的困难才刚刚开始。

  【2】

  看起来这是一场双向奔赴,但事实上,关于具体合作事宜的谈判,整整持续了6年才有结果。

  这是中国第一次合资建厂,大众也是。不同的是,中国是“0”,大众是“100”。

  在此之前,不管是美国、巴西、墨西哥还是南非,大众所到之处都是100%的拥有。狼堡一声令下,大众在全世界的工厂、配套商都会蜂拥而上。

  然而,中国的情况不一样了,双方五五参股组建的董事会要做任何一项决策,都要经过全力斡旋方能落地,在缺乏先例和配套法律的情况下,谈判举步维艰。

  时任中方项目负责人、后来被称为“桑塔纳之父”的蒋涛回忆:“那期间我们遇到过数次大坎,比如1979年中国经济进入调整期和1980年德国大众出现财政困难,都差点导致项目夭折,当时德国大众的财务总监也极力反对大众在上海建厂。”

  巨大的压力压得蒋涛等人喘不过气来,仇客甚至落下胃炎和心脏病。可最难的还不是这些,中德长达六年的周旋,本质上的难题,是双方技术、市场等能力上的巨大差距。

  一个直观的例子是,彼时中国的汽车转向盘生产只有6个指标,而桑塔纳的转向盘却有106个测试指标。如果用之前制造上海牌汽车的手工组装方式,每天至多只能产出两台桑塔纳,而大众在德国最普通的工厂,每天最少能产出1000辆。

  事实上,大众对零部件的认可程序有18道,试制样品也必须选送三次进行测试,达不到德方标准的中国零部件被一次次退回。

老桑塔纳爬山(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桑塔纳)(4)

  “有那么一刻我停止呼吸:目不转睛地盯着这些落伍的厂房,脑子一片空白。难道这些遍地尘土的简棚陋屋,会是一家汽车制造厂吗?在这种地方,大众要联合中国人一起造车?直到看到公司招牌,我才确定没走错地方。”后来,德国大众中国区负责人马丁·波斯特回忆道。

  波斯特在回到德国总部开会时,一名总部同事甚至嘲笑他:“哎,您的中国米老鼠在干什么呀?”

  在他们看来,上海是那么渺小,上海大众更是微不足道。

  但波斯特相信:量产起步小、但中国的战略规模是极大的,这将是一番伟大的事业。时任德国大众董事长的哈恩也有相同的判断:中国当时的交通密度极低,长远来看市场会提供很大的商机。

  就这样,谈判在众人的坚持、磨合、改进中推进。

  1983年4月,第一批桑塔纳散件从德国运来,在制造上海牌轿车的车间一角搭起了一条组装线,原本计划两天组装完成的首台车,足足用了一个星期。

老桑塔纳爬山(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桑塔纳)(5)

  但这辆桑塔纳,不仅改变了中国不能生产国际水平现代轿车的历史,还揭开了中国现代化轿车进入批量生产的序幕。同年,中央下发《关于加强和利用外资工作的指示》,明确提出:提供一部分国内市场,通过合资经营企业的形式引进我国缺口技术。

  1984年10月10日,中方和大众正式签署了合资合同,6年长跑结束,中外合资建厂时代正式开启,国产桑坦纳开始进入量产时代,德国大众董事长哈恩许下宏远:朝着年产百万辆进发!

老桑塔纳爬山(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桑塔纳)(6)

  然而,一片欢欣鼓舞之下,蒋涛、仇客等人还是笑不出来。因为桑塔纳名头前的“国产”二字,实在令人如鲠在喉。

  【3】

  彼时,上海车厂造出来的桑塔纳国产化率极低。

  一辆桑塔纳大约需要5200个零件,都需要从德国进口,它们从狼堡被装入木箱运往汉堡,然后再用集装箱运至上海,零部件的成本骤升,而中方只能进行最终的组装工作。

  车是造出来了,但中国的零部件产业却跟不上。有人算过,组装一台桑塔纳需要1万美金的外汇,原本为了创收的合资车厂竟成了吃外汇的黑洞!

  这也意味着,距离中方最初三大条件中,“带动国产汽车零配件厂发展,推动外国汽车国产化”一项的达成,还有相当大的距离。

  焦急的仇客告诫大众负责人:“上海大众的成功,需要维系在中国生产零部件比率的快速增长之上,凭借更多中国制造的零件,我们才能用省下来的宝贵外汇扩大生产。”

  然而,大众方面却表示短期内实在无能为力,但愿意派出德国团队帮助。可即便如此,到1986年,桑坦纳的国产化率也只有6%。

  陷入僵局之时,一个人的出现,扭转了这个无奈的局面。

  1987年,朱同志赴上海上任,桑塔纳的国产化工作迎来曙光。领着中央任务调查该问题的朱同志,一见面就“挖苦”上汽:“久闻大名,你们日子过的好啊,反正只要进口散件组装一下就能卖钱,钱赚的容易”。

  在众人苦笑声中,朱同志宣布了一个决定:自1988年起,每辆桑塔纳加收2万8千元国产化基金,这些钱全部用来反哺国产零部件厂商,同时成立上海桑塔纳国产化共同体联盟。

  紧接着,朱同志立下军令状:“三年不实现国产化,我就向中央引咎辞职。"

  随着朱同志的一句“坚决不搞瓜菜代来装车”,整个联盟一涌而上,扑向卡住中国汽车工业的壁障。

老桑塔纳爬山(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桑塔纳)(7)

  一年内,桑塔纳的国产化率就由1986年的6%上升到1987年的13%,在建立国产化基金的1988年,这一数据更是飙升至31%。

  同时,中国零部件厂商数量大增,除德国以外,法国、意大利等厂商也开始与中国企业尝试合作,整个上海的汽车工业活泛起来。

  随着零部件国产化率的改进,桑塔纳产量逐年攀升,1993年10万辆、1996年20万辆。同期,桑塔纳的零部件国产化率达到90%。1998 年,第100万辆桑塔纳从上海车厂驶出。

  到初代桑塔纳停产时,其累计销量已达200万辆,顶峰时在中国市场占有率超过60%,做了上汽整整30年的台柱子。

老桑塔纳爬山(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桑塔纳)(8)

  桑塔纳的国产化进程也帮助中国汽车工业开启了批量生产的大门。1995年底,汽车行业的国内生产比例已接近89%。

  同时,桑塔纳模式还引领了汽车合资时代的爆发。1990年11月,一汽大众成立;2002年8月,一汽与丰田合资办厂;同年9月东风与日产合资建立东风汽车、10月中韩合资建立北京现代;2003年中德合资建立华晨宝马......

  中国汽车工业随之快速由弱变强,逐渐超越美国,成为世界汽车产销第一大国。

  花开花落终有时。2004年,上海大众遭遇危机,让出了蝉联近20年的中国市场销冠宝座,桑塔纳也开始由盛转衰。

  2012年10月,上海大众宣布旧版桑塔纳停止生产,并发表了“再见,桑塔纳”的广告,同时,改头换面的新款桑塔纳也从狼堡驶向北京。

  此后近十年,桑塔纳与一众国产品牌轿车厮杀,而其中很多国产车的零部件配套厂商,都是在桑塔纳国产化进程中成长起来的。

  2021年,桑塔纳全年累计销量仍超10万辆,但早已由台柱子变成拖油瓶。随着双积分政策的实行,生产一辆桑塔纳会多付出数千元的成本,这对利润率已经很低的入门级轿车来说实在得不偿失。

  2021年年末,在上汽大众的技改项目书中,桑塔纳的产能计划归零,停产之事被提上日程。

  在不远的将来,桑塔纳或许将彻底成为回忆,但这辆车也同中国现代汽车工业的攀升故事,一同镌刻进历史。

  参考资料

  [1] 波斯特(著)、项玮(译)《上海1000天》

  [2] 凤凰网《蒋涛:“桑塔纳之父”的情怀》、《7年桑塔纳国产化路》

  [3] 哈恩(著)、朱刘华(译)《我在大众汽车40年》

  [4] 第一财经播客《1984,桑塔纳开进中国》

  [5] 上汽大众《与时代同行 | 国产化攻坚 桑塔纳如何成为一个时代的符号?》

  ——END——

  欢迎关注【华商韬略】,识风云人物,读韬略传奇。

  版权所有,禁止私自转载!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