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读懂30部人文社科经典》这个书名很直白,如其所说,书中介绍了人文社科领域的30本经典著作,这些著作涵盖社会学、哲学、政治学、法学、教育学、管理学、经济学以及心理学等八个领域。

必须看的人文社科书籍(一本书读懂30部人文社科经典)(1)

每一领域选取了该领域3到5本入门经典,这些经典著作的作者有些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比如马克思、弗洛伊德、卢梭和韦伯,有些我们则比较陌生,比如被誉为“20世纪初政治思想家第一人”的法国法学家莱昂·狄骥,被誉为“科学教育学奠基人”的德国哲学家约翰·弗里德里希·赫尔巴特,以及被誉为现代管理学奠基人的弗雷德里克·泰勒。

但不管知名或者不知名,上述人物在各自领域均是地位卓著,并且具有重大贡献,而本书的目的之一则是向我们介绍他们的生平及贡献。

事实上,比起文学小说,社科经典类的书往往有更高的阅读门槛,这也是我们许多人对本书提及的众多先贤哲人不甚了解的原因之一。因为他们的著作并非是我们普通读者的必读书目。

然而社科书的受众虽然有限,但它们的影响却是无限的,因此我们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的著作,韦伯的思想,卢梭的学说在数百年后的今天依旧深刻地影响着我们当下的世界。

或许我们没有完整地了解过他们的思想和著作,但实际上这些经典思想早已渗透入我们的生活之中。

当我们借助这本书了解到诸多的学说之后,会发现说的似乎正是我们自己,正是我们当下身处的现实世界。这是这些人文社科经典的价值所在,也是本书写作的目的所在。

通过将诸多先哲的著作汇集到一本书中,这本《一本书读懂30部人文社科经典》堪称是一场“人类群星闪耀时”,书中提到的哲人们生活在不同的时代,然而在本书中,他们却闪烁在同一片星空下,而我们读者则有缘跨越时间河流,领略到他们的光辉与灿烂。

上面说,本书的书名很直白,但同时它也很夸张。事实上,我们都很清楚,从来没有一本书可以让我们读懂30本人文社科经典。

因此在本书开篇,编者就强调,“读者可以将本书视为阅读经典之前的前传和开胃小菜”,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引发进一步阅读全书的兴趣”。

如果我们在看完这本书之后,产生了阅读书中提到的任何一本专著的想法,那这本书的价值就已经实现了。

本书在介绍30部经典著作时,采用了固定的格式,按照作者生平,写作目的,以及具体观点和内容的结构来将30本书介绍给我们。

除了每本书的核心观点,本书中对于这些书的写作背景和环境也做了强调,这也正是本书的亮点之一。

在文学批评领域有这样一个观点:重要的不是故事写作的年代,而是写作故事的年代。

这一观点放在社科领域同样适用。由于本书介绍的经典专著距离我们现在最起码也有上百年的时间了,因此当下的社会环境早已不同于经典写作的年代。

我们要想准确地理解这些著作,就需要将我们的目光放回到先哲们写作的年代。恰如本书所说,“把他(指捷克著名教育理论家夸美纽斯)的思想放在这样的一个历史背景中,才能理解他思想中的伟大、矛盾和冲突”。

除此之外,由于某些专著写作的年代具有特殊的时代特征,如果我们忽略了这一点,就会造成对经典的误读。

必须看的人文社科书籍(一本书读懂30部人文社科经典)(2)

这一点在《君主论》这本书中体现的尤为明显。《君主论》由于教导君主要“不择手段”地对国家进行治理而饱受攻击。该书作者马基雅维利也因此臭名昭著。

然而本书在介绍《君主论》时提及了该书写作的背景。书中写,马基雅维利的整个人性论都建立在“人性恶”的基础之上。马基雅维利认为,当时的意大利,人心已经堕落,道德已经沦丧,人们已经不具备古罗马时期的公民美德。

因此在他的《君主论》之中,政治没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他认为信守承诺是没有必要的。

因为如果一个人以善良为准则来行事,那么当他处于不善良的人群中时就会遭到毁灭。

理解了马基雅维利特殊的理念和想法,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理解他的《君主论》。

虽然本书提及的经典专著距今已经数百年了,然而其中的多数观点依旧值得当下的我们借鉴。

就比如卢梭在《爱弥儿》中透露出的教育观。这本书发表于1762年,在书中,卢梭提倡自然助于教育观,主张“把儿童当作儿童”,反对“超前教育”。

这一教育理念显然要比现在盛行的“鸡娃教育”以及所谓的“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高明许多。

现代管理学奠基人弗雷德里克·泰勒的管理理念也值得我们当下的企业学习。泰勒强调,“管理的主要目的是实现雇主财富最大化,同时实现每一位雇员的财富最大化”,泰勒希望实现一种双赢的局面,而不是一方对另一方的剥削。

毫无疑问,当下许多企业的管理理念完全违背了这位科学管理之父的期望,乱象也因此而生。

必须看的人文社科书籍(一本书读懂30部人文社科经典)(3)

先贤哲人们在各自的著作中都提出了许多经典的观点,以及对未来美好的设想。在几百年后的今天,我们站在这些巨人的肩膀之上,但却似乎离他们的理想越来越远。

时代在往前走,但时代中的普通人们却似乎被甩在了身后,我们因此无法幸福。

事实上,对于幸福的回答,早在几百年前就已经被哲人们写在了著作之中,想要追求幸福,我们需要做的,仅仅是发现这些真理,并且去践行这些真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