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克罗尼西亚联邦是太平洋上的一个岛国,由607个岛屿组成这里至今还保存着一处古老而神秘的遗迹,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千年萨迦古城全景图?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千年萨迦古城全景图(纳马杜古城遗址的变迁)

千年萨迦古城全景图

密克罗尼西亚联邦是太平洋上的一个岛国,由607个岛屿组成。这里至今还保存着一处古老而神秘的遗迹。

纳马杜古城遗迹位于该国波纳佩州东部的海边潟湖中,长约1.5公里,宽约0.5公里,由100多个人造小岛组成,小岛之间是或宽或窄的天然水道。据考证,该遗迹建于公元1200年至1500年间,是绍德雷尔王朝的政治和祭祀中心,约17世纪被废弃。

因建造规模大、技艺精湛、巨石建筑密集,且集中展示了那个时代繁复的岛屿社会民间风俗和宗教仪式,纳马杜古城祭祀中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参观纳马杜古城遗迹的祭祀中心是个体力活。到达这里先要乘坐汽车进入茂密的热带雨林,行至林间小路的尽头,便需下车步行。走过遮天蔽日的红树林、涉过清凉透彻的海水、翻过布满石头的坡谷,才能见到遗迹真容。所谓“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大抵便是如此吧。

来到祭祀中心,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造型独特的祭祀高台。高台由巨大的玄武岩石块和珊瑚块垒砌而成。据专家测算,每块巨石轻则5吨,重则达50吨。

关于这些巨石的来历,众说纷纭。有传说称,这个高台由一对双胞胎巫师奥利西帕和奥洛索帕建造。兄弟俩借助飞龙让巨石悬浮起来,运至这远离高山的海边。

如此传说自然不能当真。但这个古城遗址在整个南太岛国范围的地位确是不容置疑的。众所周知,热带炎热而潮湿的气候会极大消耗人们的精力和体力。尤其是在这样一个岛国,资源有限、交通不便,勤劳智慧的密克罗尼西亚人竟然能够在不使用复杂机械的情况下,将这些巨石运到这里,建造起如此宏大的工程,实在令人肃然起敬。

时间进入现代,密克罗尼西亚群岛被欧洲探险家“发现”。16世纪,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先后到达这里。此后,西班牙人将该群岛并入东印度群岛,并于1887年在今天的波纳佩岛上建立了现代城镇。

在接下来的一个世纪中,密克罗尼西亚群岛几经“易手”,先被卖给德国,后被日本占领,再之后由美国托管。直至1979年5月10日,4个托管领土地区批准了新宪法,共同成立了密克罗尼西亚联邦。

经此磨难,密克罗尼西亚联邦原始的部落社会发展轨迹中断,直接被“拖”入了现代社会。在政治上,当地设立了联邦议会制,通过了宪法,成立了政府和议会。在经济上,绝大多数人仍以村落为单位生活,主要生产椰子、胡椒、芋头、面包果等农产品,还有就是打鱼。至于粮食及其他生活用品,则主要依赖进口。

已经废弃的纳马杜古城代表了曾经的辉煌与梦想,也见证着这片土地正在经历的贫困与匮乏。

密克罗尼西亚联邦首都波纳佩给人的第一印象是酒店价格畸高且设施极为老旧;物资非常紧缺,一个皱巴巴的苹果在这里也是奢侈品。当地人甚至要算准时间,待运送物资的船到港,立刻去杂货店采购,否则就要再等上半个月或一个月才能得到补给。

出于对第三世界国家的友好情谊,中国向密克罗尼西亚派出农业专家组,并在这里设立了试验田,通过教授、培训农业技术帮助当地人发展农业。很多当地人通过学习成为稀缺的种菜能手,并通过卖菜发家致富。

据说,农业专家组刚来的时候遇到过很多想象不到的困难。比如,很多蔬菜品种当地人没有见过,更不敢吃。后来,有些当地人将不敢食用的蔬菜当作饲料,喂给家猪,直到看着家猪们越长越壮,才壮着胆子开始尝试这些“新”的蔬菜品种。这样的轶事,在当地多有流传。

地理条件和历史因素造成了当地的贫困,但其发展前景却依然值得期待。密克罗尼西亚联邦虽然陆地面积很小,仅有702平方公里,但其海域面积却很大,海洋专属经济区面积约298万平方公里。其海域是世界著名的金枪鱼产地,尤其盛产“蓝鳍”“大目”“黄鳍”等高端品种。

相信曾经建造了纳马杜古城的密克罗尼西亚人,在今天也会用同样的智慧与努力,挣下一份美好的生活,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王 瀚 来源:经济日报)

来源:经济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