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是职业教育的教学设计者判断自己教学设计科学性和合理性所必备的知识。

一、系统论

教学系统的基本四要素:

1、课程

可理解为教学内容,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选择出来的人类文明的精华成果(抽象的理性认识、真理),是经过改造加工适合学生学习的教育材料。

2、学生

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共性(年龄上的心理特征等),同时每个学生又有一些个体差异。社会越发展,学生的范围就越广大(少数精英教育---大众教育---社会教育---终身学习)。

学生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特征、积极性和主体能力(主观能动性),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进行方式、效果和结果。反过来,教学活动又不断建构学生的心理、生理和社会特征,促进学生身心完善和提升。

3、教师

教师是具有较好文化修养的成人,他代表社会、阶级或民族意志,负责指导学生认识掌握人类文明成果,具体承担着设计、组织和管理教学活动的职责。

4、条件

促成教学活动正常开展的外在环境,如教室、实验室、信息化手段、校企合作企业、职业标准、技能鉴定机构等。

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教学系统基本的矛盾关系。

教学系统层次性如下图:

教学设计所依据的理论基础(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1)

二、学习理论

学习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形成正确的认识的过程。

学习的分类(布鲁姆目标分类法):

1、认知领域的学习:知道、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

2、情感领域的学习:接受、反应、价值化、组织、价值与价值体系的性格化

3、动作技能领域的学习:感知、准备、有指导的反应、机械动作、复杂的外显反应、适应、创新

学习的动机:

1、求知欲、好奇心(最重要最稳定的推动力)

2、自尊、自信、成就感、好胜心

3、使命感、价值感、责任心、理想信念

4、归属或融入团体的需要

5、名誉、荣誉、被他人尊重

6、生存、安全需要

学习的过程

1、知识的学习过程

首先,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首先是背下来(复述,课前回顾等),然后是反复练习和复习(各种课堂和课后的练习,并能记录学习痕迹),最后是应用:陈述性知识解决“是什么”,程序性知识解决“怎么办”(比如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等)。

2、技能的学习过程

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活动方式(姚梅琳《学习规律》)。

技能分为操作技能(运动技能、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智力技能、认知技能)。

技能的掌握以程序性知识的掌握为前提。

操作技能的学习过程:首先是了解“做什么和怎么做”,然后是模仿,接着是整合,最后是熟练操作

心智技能的学习过程:首先是对理性认识的感性还原(理解概念原理),然后是反复的实践操作,在实践中总结。

3、品性的形成过程

品性表现为态度的一惯性。职业教育中的态度还包括:职业精神(爱岗敬业、创新精神)、职业信念、职业道德等。

职业教育在确定培养目标、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时要和品性的培养联系起来

三、职业教育教学理论

1、教学目标的设计应包括三个层次:知识、技能和素质

2、教学内容的选择:理论知识的选择强调对知识整体框架的把握;技能知识的选择强调产生与演变过程以及新技术的学习;注重设计或者选择典型任务(职场中经常遇到的、具有代表性的)

3、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内容的分类形成课程群,课程群构成某一个专业领域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内部的课程一般有三种:基础课、核心课、拓展课

4、教学过程

感知材料入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教学内容,发挥学生思维能力和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进行判断和推理,形成概念,掌握规律性知识-----通过变式练习巩固知识------反复实践------利用所学知识技能成功解决问题或在新情境中快速学习的能力-----形成优良的品性

5、教学评价

按评价内容分为:过程评价 成果评价

按功能分为:诊断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

按评价分析方法分为:定性评价 定量评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