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题研究的理论背景和依据(一)背景,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特征?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特征(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研究)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特征

一、课题研究的理论背景和依据

(一)背景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中小学教育面临的新任务和新要求。如何在中小学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学校教育工作者关注解决的问题。对于心理健康,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分析和理解。总的来说,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在现代社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通常表现为认知功能正常,情绪反应适当,意志品质健全,自我意识正确,个性结构完整,人际关系协调,人生态度积极,社会适应良好,行为表现规范和与年龄教育相符等等。

(二)依据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根据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是学校教育的模式,因此,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不仅要体现在各学科课堂教育中,也要体现在学生形成思想价值观的过程中。学科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学校教育最基本的活动形式,它不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学生能力的过程,也是学生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的过程。

(三)本课题国内外现状分析

近年来,心理健康普遍发展。在欧美等国家,心理健康教育是在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发展到相当程度之后才产生的。西方学者认为心理咨询只是提高治疗,忽视了发展;只为少数产生了问题的学生服务,却忽视了大多数“正常”的学生。心理咨询只是被动地等待问题的发生之后去补救,却不主动地预防问题的发生。

在我国,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欧美西方等国家有着不同的背景。我国没有心理咨询发展的历史,因而在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时,我们往往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的德、智、体、美、劳诸学科进行比较,学者们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与以上各学科有着部分重叠和相互交叉的关系,认为德、智、体、美、劳诸教育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各育都可被视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另一方面,对学生传授心理知识,安排心理辅导活动等内容,又都是其他各育无法取代的。而在实践中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德有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容易混淆,在这一点上,也可看出我们与欧美等西方国家开展心理教育的不同之出。因此,对西方的经验我们可以借鉴,但不能照搬,还要根据我国国情与教育实践具体情况而定。目前,全国各地都开始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二、课题的界定

(一)什么是心理教育

心理教育是心理素质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简称,它是教育者运用心理科学的方法,对教育对象心理的各层面施加积极的影响,以促进其心理发展与适应、维护其心理健康的教育实践活动。

“心理素质”之“心理”——从心理学角度讲:心理素质包括情感,信心,意志力,和韧性等等。一个人的心理素质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的环境与教育的影响而逐步形成的。心理素质包括人的认识能力、情绪和情感品质、意志品质、气质和性格等个性品质诸方面。心理是人的生理结构特别是大脑结构的特殊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二)什么是心理健康

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

个体能够适应发展着的环境,具有完善的个性特征;且其认知、情绪反应、意志行为处于积极状态,并能保持正常的调控能力。生活实践中,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自觉控制自己,正确对待外界影响,使心理保持平衡协调,就已具备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

(三)什么是心理健康的有效性

心理素质具有人类素质的一般特点,但也有自己的特殊性。在走向21世纪的今天,人的心理素质显得越来越重要。根据小学教育的特点和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通过体育与健康课堂、教育教学、游戏、活动、个别辅导等途径,唤起小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自我认识,并对心理有偏异或有障碍的学生提供一些简易有效的心理 服务,以促进小学生身心正常发展。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过程的特点和规律,对于搞好教育教学工作具有极大的意义。

三、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操作方法

(一)研究内容:对象,总体框架、重难点、主要目标

本课题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主要研究的是学生在学科、教师、家庭与学校沟通等方面的心理健康研究,重难点在于心理健康意识对学生的影响与认知。

1.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心理健康的基本要义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进行研究:从根本上说,心理健康必须符合现实的人类实践活动的要求,即实践标准是心理健康与否的根本依据;从实践活动的时间维度上讲,心理健康随着实践活动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文化条件下也是各不相同的,呈现出文化的多元性。

2.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认知的提升

渗透式教学,即将某个教育内容渗透到各门学科的教学之中,通过各门学科课程化整为零地实施教育。这种课程模式,便于将心理教育领域的各个方面内容进行渗透,使学习者在各学科的学习中形成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拥有健康的学习心态。

3.家庭与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研究

家长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性是十分重要且不可替代。家长在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应尊重他们的隐私,同时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才能为其心理健康的疏导建立一个好开端。学校也应该对心理健康教育有一个全面规划,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建立心理咨询室,对学生展开专门的心理教育;学科教育渗透,例如,语文、生物等有针对地展开心理和生理的教育说明;班主任开展主题班会,让学生畅所欲言,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

(二)研究方法:

学校根据学生的实际心理情况,以心理健康教育为视角,从实效性角度探究适合我校心理健康研究的途径。探索适合当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性研究,使学生不断认识自我,增强自我调控能力、承受挫折以及适应环境的能力,对部分心理有障碍的同学进行科学有效的心理辅导。针对个案进行研究,是寻求更加健康高效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和方法。

1.结合课堂教学,渗透心理知识

在学科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寻找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将知识形态的心理意识内化为自觉行动。小学生心理健康需要长期发展并不断强化教育意识,为此,我们要不断总结工作经验、优化创新,完善学校心理健康建设。

2.展开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心理现状

要了解在校学生的心理现状,有针对性地制定目标方案,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进行问卷调查。从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总体教育目标与个体辅导相结合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心理咨询的重要手段。学校应设立辅导室,或者日记收集法让班主任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状况,才能及时开展疏导。

3.结合学校德育工作,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学校要在班级的文化建设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首先,班主任可以利用课余时间,针对班级个别同学存在的心理问题因势利导,消除心理障碍。其次,定期召开主题班会,讲述有关心理健康问题交流会。

五、课题的创新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中以学生的实际出发,不仅有利于学生有效的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更能提高学生各方面的学习能力。以学生课堂渗透知识并展开心理调查,与德育发展相联系,进一步体现学科之间的紧密性。同其他教育一样,它实质上都归咎于教化育人的总目标,围绕心理教育展开的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

六、课题的预期成果

学生方面:通过此项课题研究,充实了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改善了他们对心理健康的片面了解,提升了他们以后的学习中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教师带领他们通过参加心理健康咨询室、画手抄报、写心得体会、开展小组交流会等方式来引导学生积极健康的快乐成长。

教师方面:通过此项课题的研究,不断提升了自身对心理教育的理解,探究出心理健康在学科教育中的积极效用。通过讲座、活动等形式激发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优化教育质量,引发社会关注心理健康教育的论点,促进社会教育事业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