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道德经》第45章

“静若处子,动若脱兔”,是形容人在静与动两种状态的表现,前者安静,后者迅捷。

很多人认为,动代表活力,动态代表发展,更喜欢动,而不喜欢静,觉得静太沉闷了,没有活力和动力。

老子说,“躁胜寒”。“躁”,本意是急躁、燥热、浮躁,这里是指运动。运动可以战胜寒冷。

这个不难理解,大冬天,走在寒风中,人就会觉得冷,跑起来就会暖和,就不冷了。

最美好的心境是静心和沉稳(清静才能不失方寸)(1)

想到一个小故事,说有一个财主,冬天穿着厚厚的皮袍,围着火炉,还觉得冷。看到干活的雇工穿得单单的,却满头大汗,就问他取暖的诀窍。雇工回答说,干活就不冷了,坐着不动,当然冷了。

运动因为产生了热量,战胜了寒冷。

老子接着说,“静胜热”,安静能胜烦热。

天气炎热时,人再剧烈运动,就是热得不得了,安静下来,就会觉得比运动时凉快一点。

“躁胜寒,静胜热”,老子当然不是简单地说自然现象,而在谈动与静的关系,动固然厉害,但静可以制动,比动更有一种无形的力量。

最美好的心境是静心和沉稳(清静才能不失方寸)(2)

静是一种处事智慧。头脑发热时,人往往情绪化,不能客观对待要面对的境况,做出的判断往往有偏差。而他冷静下来后,才能看清事物的本来面貌,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

儒家也认为,静是处事的基础。《大学》:“静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安静不躁才能使内心安定;内心安定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处事合宜。

佛家强调,静生定,定生慧。冷静才能内心安定,内心安定才能催生智慧。

有一家日本公司与一家美国公司有商业合作,进行贸易谈判。谈判一开始,美方公司代表滔滔不绝表达自己的意愿,想迅速达成协议。而日方公司代表却一言不发,只是把美方代表的话记录下来,就结束了谈判。

最美好的心境是静心和沉稳(清静才能不失方寸)(3)

6个星期之后,日本公司又派了新的代表到了美国进行第二轮谈判,仿佛对以前商讨的问题一无所知,谈判只好从头开始。美国代表照样是口若悬河,日方代表仍然是一言不发,记录完后又回去了。

然后,过了一段时间,日方就派一个新的代表团,重复第一次的做法。一年过去了,协商一直无法达成,美方准备放弃时,日方公司的谈判代表突然来到了美国,一反常态,突然拍板表态,让美方思想疲惫的情况下作出决策,十分被动,损失不小。

日本人一直不表态,让美方猜测不到他们的用意,而对美方公司摸得门清,然后出奇制胜,这就是典型的以静制动。

静是一种心态。常言说,“心静自然凉”,当我们在心烦意乱时感受到内心的烦闷和燥热,当内心安静下来后,就会有一种清凉的感觉。保持内心冷静、安静,就可以战胜我们的浮躁、急躁、暴躁、狂躁。

最美好的心境是静心和沉稳(清静才能不失方寸)(4)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扰乱我们心神的往往是欲望,安静是守出抱朴,摆脱了外在虚名与浮华的诱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微笑接受成败,坦然面对得失,风来听风,雨来听雨。

于是,老子得出结论:“清静为天下正”。“正”,有不同的理解。有的名家认为,“正”是模范、首领之义,意思是清静无为才能做天下人民的模范或者首领;有的名家认为,“正”是正道之义,意思是清静是天下的正常之道。

两种的理解都有一定的道理,重点是清静,清静对人很重要。

只有保持头脑冷静,遇到问题的时候才会不失去方寸,才能有清晰的思路,从容镇定地解决问题。

只有保持内心的清静,才能经得起各种诱惑,才能从容面对人生的得失与成败。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立删)

读书感悟人生,写文传承文化,与你一起领悟传统文化真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