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歌原创

无锡最近将惠山泥人和锡剧作了一次融合,创作了一个以惠山泥人为主题的锡剧,演出现场展示了以惠山泥人为基本的延伸产品,主流媒体跟进作了报道。惠山泥人和锡剧都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舆论认为两大非遗的融合必将振兴惠山泥人并推动锡剧复兴。

我以为,从展示现场看,惠山泥人的创新力度还是比较大的。就惠山泥人这个项目而言,不创新就只能去博物馆,唯有创新才能盘活,在当代社会生活中找到自己的生命和位置。就锡剧而言,也需要创新,但在现实环境下,一部好戏绝对救不了一个剧种,锡剧复兴的力量在于思路的开拓和剧种的创新,而一部戏或者几部戏都形成不了真正的推动力。

锡剧的重要性(衰萎中如何创新突破)(1)

锡剧《珍珠塔》方卿和陈翠娥

那么,锡剧如何突破衰微而复兴?不妨从锡剧的起源、发展、兴盛和衰微的历程来看。

锡剧起源与昆曲完全不一样,昆曲发源于文人创作,锡剧发源于东乡小调和其他民间小曲。锡剧起初只是一种田头村口演唱的小节目,类似如今的东北二人转。后来进入乡镇,在茶馆酒楼演出,逐渐发展成多人演唱,但也没超过五人以上,依然是小型节目。

锡剧的这个起源和发展过程比较漫长,大约是乾隆时期至光绪时期,时长一百来年。虽然是小演出,小节目,但演出火爆,广受欢迎。因为影响力太大,内容流于低俗,还被当时的清朝官府多次封禁,在常州多个乡镇至今保留着那些镌刻常州府和武进县府封禁令的石碑,据说无锡东乡也有封禁碑的遗存。

锡剧自称原为地方滩簧。其实江南地区滩簧众多,常州滩簧、无锡滩簧、苏州滩簧、绍兴滩簧、杭嘉滩簧、诸暨滩簧、上海滩簧,等等。乾隆下江南时戏曲发展已经很繁荣,昆曲和花部各种在扬州竞相争艳,接着就是徽班进京,盛极一时。但滩簧当时还只是民间说唱一类,并未成为正式意义上的戏曲。直到光绪后期,各地滩簧才纷纷进入上海,并广受观众欢迎,然后逐渐成长为各地地方戏曲,越剧、沪剧、锡剧等大体都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完成了从滩簧到戏曲的转型。

锡剧的重要性(衰萎中如何创新突破)(2)

传统锡剧名戏《珍珠塔》

20世纪30年代之后,这些地方戏曲进一步发展完善。经过50年代、60年代的戏曲整理、革新和汇演,逐渐成为区域性的主流戏曲剧种。60年代中期之后戏曲进入一个畸形的创新时期,末端有过一个短暂的复兴。80年代中期往后,地方戏曲开始进入渐冷期,不断丧失观众。21世纪以来,虽然各地戏曲高呼振兴戏曲,并且经常出现获奖新创大戏,但即便由政府买单或者企业买单的演出,也经常受到冷遇,演出现场坐席大量空置,甚至观众寥寥,都不是少见多怪。锡剧亦是如此。

锡剧开始走下坡之时,我曾经与当地二位文化局长讨论过锡剧是否可能振兴的问题,一位是退休的局长,见证过过锡剧的繁荣;一位是当时新上任的局长,也是与我同校同专业的老学长。他们都认为锡剧可以振兴,我却认为锡剧与所有地方戏曲一样,进入衰退期是历史的必然,正如它们的诞生和繁荣是因为时代环境的需求,随着时代环境的变化,观众审美需求(包括审美方式)的变化,传统戏曲会渐次衰退,如果没有根本性的突破,难免走入艺术博物馆的命运。这个过程可能会比较漫长,犹如它们诞生时同样的漫长。二位前辈都不同意我的观点,作为青年教师,那时我的认知当然并不会被充分重视。但是,目前各地戏曲演艺的生存状况,大体可以证实我当时的分析和预见。

戏曲是一种需要通过演出与观赏的融合才能实现的艺术形式。光有演出,没有观赏,这就是让创作和演出变为白费力气。而现实戏曲的不景气,正是因为观众的冷遇,排好了戏,卖不出票去。甚至白送票,人家还不愿意看。所以,复兴锡剧的主要矛盾不在于剧本和演员,而在于观众的参与和喜欢程度。

锡剧的重要性(衰萎中如何创新突破)(3)

江苏省锡剧团演出《状元情殇》

锡剧在发展过程中有两个阶段:小戏阶段和大戏阶段。小戏阶段在起源至光绪时期(18世纪后期至19世纪后期),主要演出场所在田头村巷、乡镇市街和民宅大院,以及县城的茶馆酒楼,演员少,剧本简单,不需布景,以小曲说唱类为主,内容庸俗带“荤”,观众基本是低层民众。大戏阶段是在上海开始的,大体是在20世纪初期。首家专门演出锡剧的剧场创建于1923年上海曹家渡。其时的上海是中国转型最早的工商业城市,拥有当时中国最多的工商人士和工商劳动者,以及相关的行业人士,他们可以被看作新兴的市民阶层。锡剧和其他滩簧一样,从茶馆走入了戏院,从小戏变成了大戏,观众群体发生了变化,成为一种新兴社会阶层喜闻乐见的娱乐消费项目。

20世纪初的无锡剧场众多,剧团纷至沓来,亦是因为无锡是一个新兴的工商城市,有小上海之称。此后至60-70年代,庞大的产业工人群体始终是城市剧院戏剧演出的热心观众,纺织厂女工种戏剧迷很多,每出新戏必看,许多精彩段子都会清唱,厂里也都有相应的业余演出队排演锡剧折子戏甚至全剧。

把锡剧逼入“冷遇”之境的原因主要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的电影和电视剧的繁荣,艺术审美方式的多样化,以及城市产业工人群体结构的变化,比如无锡从80年代后期开始从苏北招收纺织女工,而热爱锡剧的老一代女工陆续退休,50-60年代出生的那些中青年从小看电影,且在青少年时期看厌了所谓“样板戏”,对锡剧基本没有兴趣,随着彩色电视机的普及,他们宁可看电视台播放的电影和电视剧,大都不愿意去剧场看锡剧和其他戏曲,所以,虽然那时剧团创作繁荣,不断推出新剧目,上座率却始终在下降,演出市场逐渐转向农村,中老年农民成为主要观众群体。

锡剧的重要性(衰萎中如何创新突破)(4)

锡剧《五女拜寿》在南京乡间演出的情景

华东地区在上世纪50-60年代有三大地方剧种:锡剧,越剧和黄梅戏。50年代时锡剧在三种地方戏中位居第一,就是因为锡剧所流行的江南地区是中国最发达的工商城市,不仅经济发达,还有着庞大的产业工人群体和商业工作者作为最基本的锡剧观众。而随着时代变化,江南各市的这个群体完成了新老换代,新一代的产业工人和市民阶层审美趣味发生了很大变化,大部分不再热衷戏曲,自然造成了锡剧的不断走冷。而黄梅戏和越剧在其当地观众群体的热衷和推动下,发展走到了锡剧的前头。观众才是推动戏剧兴旺的根本动力。

和所有戏曲相同,锡剧的兴盛是以剧场演出为标志的。各地剧团都以走进更高级的剧场演出为目标,如市级剧团以走入省城剧场为荣,以走入北京剧场为更加荣耀,而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这种目标是通过参加官方举办的戏剧汇演而得以实现。其实,这种评价机制并不科学,我以为,锡剧的兴盛与否当以市场的反响为标志,那就是考察你的戏有没有观众,叫不叫座,有没有票房?所以,一部戏获不获奖,进不进京演出,都无关于锡剧的复兴与否,它只是锡剧振兴的元素之一,必须具有热烈且长久的市场回应,具有较为普遍的观众呼应,才谈得上锡剧的振兴与否。

那么,锡剧是否能够复兴呢?我近年的思考有了变化,从整体上戏剧在走下坡,但锡剧的局部振兴还是有可能的。它需要业内进行战略思考并作必须的战略调整。

锡剧的重要性(衰萎中如何创新突破)(5)

方卿的未来需要他去努力开拓

看过一个关于戏曲的随机微调,93%的人认为目前戏剧市场处于萎靡状态。爱看锡剧的人大约是40%多,不爱看的约为60%;每年基本不看锡剧的人是60%多,看一二次的是18%,看三五次以上的就非常少了。对于选择看电影还是戏剧的数据是80%和20%。选择看电视剧和戏剧的数据是66.38%和33.62%。

这些数据说明锡剧还是拥有一些观众的,但愿意自掏腰包去剧场看一场锡剧的人千不过一,大部分人乐意花钱看个电影或者不花钱在家看看电视,许多年轻人甚至看电影看电视都愿意使用移动网络,而不愿意坐在影院或者电视机前了——这是近几年家庭影院设备热销的原因之一。与此相关的一个数据值得充分重视:当选择看戏场景时,愿意坐在剧院里看整场大戏的人不到21%,而愿意在饮茶品酒聚会时看看小戏或片段的人在79%以上。这就是说,那些爱看锡剧的人也不太愿意坐在剧场里看整场大戏。这无疑是时代审美趣味和需求的变化所致。

锡剧自成型以来,主要演出场景就是剧场,为了保持剧场化场景,必然推动大戏创作,所以业内始终把创作新剧本作为创新的重点。从传统戏曲理念而言,剧场和剧本是戏曲的两大重要关键。没有剧本,就没有好戏;没有剧场,剧本就无法通过表演来呈现,而没有好戏就必然没有观众,烂戏有谁愿意掏钱去看,而且戏票价钱并不便宜。但从现代戏曲理念而言,戏曲是一种通过创作和欣赏的融合才能完成的艺术,没有观众,再好的剧本、再好的演绎也是无用之功。所以,对于戏曲,观众愿意去看戏的演绎场景,是比剧本更加重要的问题。

锡剧的重要性(衰萎中如何创新突破)(6)

观众需要自己满意的欣赏场景

实际上,目前除了音乐演唱会,一般的剧场演出尤其是戏曲已经被观众普遍冷遇,观众大都既不愿意去剧场看戏——这一点微调的数据已经可以说明,更不耐烦传统戏曲慢慢腾腾的节奏——这主要表现在于传统戏曲唱段范式,角色唱戏不是抒情,就是说理,硬是把一个本来可以快速推进的情节变成缓慢。看动漫、电影、电视和抖音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完全不会喜欢这种吞吞吐吐的表达模式。陷于同样状态的锡剧,其冷遇程度同样不可避免,创作几部大戏根本挽救不了市场和观众。因此,改变锡剧的演出和观赏场景,才是创新的重要思路。

所谓场景创新,首先是找到观众喜欢并愿意观看锡剧的场景。如果把锡剧的主要演出场景从大型化转向小型化,从剧场转向非剧场,比如茶馆、酒楼、庭院、聚会场所等,那还是会有基本观众的。前些年东北二人转的兴盛,就是从这些演出场景热闹起来的,后来舞台化剧场化了,二人转进入大剧场,反而力不从心把自己弄下来了。如果再利用网络平台,设计创作与锡剧相关的精彩节目,也是可能获得较大观众群体认同的。

非剧场化场景和网络平台场景,都不是单纯的演出场景转移,而是从锡剧模式大型化向小型化的转移,从表演模式远离观众向贴近观众的转移,从欣赏场景的凝固向移动转移,这需要业内从理念到表现和表演的一系列创新和提升,这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看似简单,其实根本在于业内人士的战略思维更新,是对自己固有创作和表现认知的扬弃和创新。只有把演出场景的问题提升到战略高度,才有可能进行创新。

锡剧的重要性(衰萎中如何创新突破)(7)

无锡小朋友在老师指导下学习锡剧

最近看到报道,无锡戏剧家协会领导深入中小学进行锡剧的介绍、讲述和审美鉴赏,这也是一种非剧场化场景的模式,对于普及锡剧文化和培养观众对戏曲的审美兴趣具有积极的意义,不失为振兴锡剧的一个尝试性举措。

防控新冠疫情期间,无锡锡剧团蔡瑜和评弹团顾国良两位名角联袂,在无锡博报出演短视频《声声慢·战役无锡》,短短数天,转载近3000次,点赞和留言3000多条,显示出戏曲在非剧场化场景和网络平台场景上充分的活力空间,这应该可以给推动锡剧的非剧场化和平台化转型一定的启示。

在实践方面,江苏的锡剧院团已经探索开拓锡剧的平台化转型,从7月11日起至29日每天19:30准时推出“锡韵芳华”原创剧目线上展播。这次展播汇集了江苏省内 14家专业锡剧院团的 19部原创佳作, 名团名角次第登台走上“云端”,以现实题材的原创剧目为主,也有部分古装经典作品, 满足广大戏迷观众足不出户欣赏好戏的需求,进一步扩大锡剧的观众覆盖面,培育拓展潜在观众,将为广大戏迷观众献上一场场锡剧盛宴,这也是锡剧在场景和平台化转型迈出的创新实践步伐。

人类历史的发展,经济社会的发展,都是在不断的改革创新中得以前进,因循守旧,意味着停滞和落伍。戏曲如此,锡剧亦如此。

锡剧的重要性(衰萎中如何创新突破)(8)

“锡韵芳华”线上展播节目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