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每一节思想感情(理解茅屋为秋风所破歌)(1)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塞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每一节思想感情(理解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

理解《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我们假设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只写了如下一段: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

试想,这样一首写自己那点鸡毛蒜皮小事的诗,能流传久远吗?而在生活中,我们发现许多人口头所讲、笔下所写,无非是通过抖动自己的一点破事,以发泄自我情绪。这样的诗文因不具备社会效应而无大的价值。

也有此类诗文写得相对好一些的,是性灵诗文,虽然也是写自我,但具备一定的社会意义,有一定的可读性。

我们再假设加了下面一段: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彻。”

加了这一段,境界就有些不同了,从抒泄自我情绪而变得有了"伤痕文学”的味道。"伤痕文学",作为一种文学现象,其着眼点放在了"伤痕”二字上,主要是揭露社会中的阴暗面。而揭露社会阴暗面的目的是用来突出社会中美好的一面。就是说,揭露丑恶是手段,衬托美好才是目的。如果忘记了此一点,一味地去写社会的阴暗面和丑恶事,不是怨气连天,就是漆黑一片,这样又滑向了极端,形成一面斧子劈。这样的作品对社会构成了消极的危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每一节思想感情(理解茅屋为秋风所破歌)(3)

人们为什么对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先生说三道四,甚至怀疑他的人品和写作动机,其原因就在于其作品只见黑暗不见光明。

再返回来说杜甫。他的原诗既不止于第一段,也不止于第二段,还有第三段: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塞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每一节思想感情(理解茅屋为秋风所破歌)(4)

有了这第三段,才堪称完美,才使主题升华到了一个令人高山仰之的境界,突破了自我情绪宣泄或伤于战乱之抒写的桎梏,代表孔孟之道发出了强大声音。

何谓孔孟之道?犹言我们现代所讲的"主义"和"思想"一类,是一种学说,一种理论;是社会之精神支柱,是人生之思想指南,是作者写诗作文的出发点,也是其一生践行的原则。

杜甫,始乎为士,终乎为圣。曾官居左拾遗,位至工部员外郎,在文学上被誉为"诗圣",其诗歌中每每将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一起,体现了一腔忧国忧民的热血情怀。写自己屋上茅草被狂风卷走,油然而能想到天下寒士。源其流,本其木,应该在孟子下面这段话中: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由己及人,由爱自己的老人孩子推及爱他人的老人孩子,这是由爱向善的必由之路。孟子将孔子的仁爱思想发挥到了极致,形成了著名的"性善论”。请看这一段: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性善论”已深入到杜甫这个封建官员的血液中了,因而才能写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至爱至善的句子,这是"不忍人之心”的体现。

不仅如此,他说如果"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种舍身忘死的精神仍然来自孟子"老吾老、幼吾幼"和"不忍人之心”,而且升华为一种忧乐的理念: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每一节思想感情(理解茅屋为秋风所破歌)(5)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杜甫是接受孔孟之道熏陶的伟大诗人,他的心中时刻装着人民,能够"乐民其乐""忧民其忧”。只要民乐,自己忍寒挨饿舍命也心甘情愿。他是儒学打造出来的优秀人才,是值得我们尊崇的榜样。

我们学习写作,关键在于提炼主题。不是不可以写自我,也不是不可以暴露丑恶,但不能一刻忘记歌唱仁善和美好,将孔孟之道做为座右铭一一这是我们写作的道德准则。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每一节思想感情(理解茅屋为秋风所破歌)(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