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常会处于这样一种状态,似乎总在等待某人的出现,或某事的发生,等而不得时,我们开始变得焦灼,不安,情绪像漂流的孤岛,那种虚无的等待让人倍感无力,仿佛失去了存在的基点。

就像《等待戈多》中的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基米尔,每天都在等待一个叫戈多的人,他们也不知道戈多是谁,为何要等他。

故事从开始到结束,他们一直做着一些无聊又滑腻的事,说着一些看似富有哲理但却不断重复的没意思的话。靴子脱了又穿,帽子取了又戴,等不到人第二天又来,同样的话说了一遍又说一遍,时间就这样在无意义和毫无目标中度过。

每天黄昏也都会有一个戈多的信使小男孩来告诉他们:“今天戈多不会来。”

这些看似无意义的情节、场景和人物对白,似乎在暗示着,人生是荒诞的,我们等到最后,什么也没有,生命是一场空,是无聊和痛苦的,活着就是一场毫无意义的等待。你如此,他如此,大家都活在一个荒诞的世界中。

等待戈多与现实的联系 等待戈多多少人把生命活成一场等待(1)

《等待戈多》是萨缪尔·贝克特的代表作,也是其最为世人所熟知的作品,被认为是荒诞派戏剧的经典之作。写的是发生在两个黄昏的事情,但是没有什么情节可言,作者通过这部作品想要表达的主题是:死亡、孤独、空虚、痛苦、无聊,这些才是人生的本质。

塞缪尔·贝克特出生于爱尔兰,早年来到巴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留在法国从事文艺创作。经历二战的他,将他悲观厌世的态度用“等待戈多”四个字表现得淋漓尽致。

对白是简单甚至略显无逻辑的,人物是简单甚至略显无趣的,场景是简单甚至略显单调的,情节是简单甚至是重复的,这一连串简单的元素造就了日日惯性的等待,也催着看剧人对这荒诞剧的思考。

“咱们走吧”,“咱们不能”,“为什么?”“咱们在等待戈多”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等待戈多成为一种信仰,戈多象征着美好的明天。“戈多来了,咱们可就有救了。”

除了等待,他们还是对生活抱有一丝希望,可惜“希望迟迟不来,苦死了等的人”。

戈多永远不会来,因此等待还在继续,明天还在继续,生命还在继续。留下的只有没有目的生活,无休止的循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