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糖友圈,经常听到一句话:血糖宁高勿低

美国糖尿病学会(ADA)的前主席 Cryer 教授也曾说过:“一次严重的低血糖或由此诱发心血管事件,可能会抵消一生维持血糖在正常范围所带来的益处。”

由此可见低血糖是需要十分警惕的。低血糖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血糖浓度过低状态,血糖降低可能会出现相应症状,称为低血糖症。

低血糖症在糖友中并不少见,但很多糖友仍然不清楚它的危害,甚至不知道什么是低血糖。一些糖友觉得低血糖没啥大不了,吃点糖就行啦。这种想法很危险,对低血糖不够重视,它也许会对你重拳出击。想了解低血糖,这些问题很关键。

01 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分级

根据目前最新的指南,糖友低血糖等级及范围如下:

低血糖吃糖能提高血糖吗(吃点糖就可以吗)(1)

对于糖友而言,当血糖低于 3.9 mmol/L 时,应尽快调整血糖至正常值。

02 低血糖症状及表现

低血糖症状主要有两种,分别为:「自主神经系统症状」及「神经性低血糖性症状」。

自主神经系统症状的表现为:饥饿感、流汗、心悸、焦虑不安、震颤、面色苍白、心跳过速等。

神经性低血糖性症状表现为:虚弱、乏力、头晕、意识模糊、头痛、行为异常、认知障碍、视觉模糊、低体温、昏迷、癫痫发作等。

头晕是其中一个症状,很多自我监测血糖的糖友,会忽视这个看似不起眼的症状,等到症状加重时,带来的危害和风险就很大了。

低血糖吃糖能提高血糖吗(吃点糖就可以吗)(2)

03 低血糖常见的三种类型

低血糖反应

血糖迅速下降,出现低血糖症状。

无意识低血糖

血糖< 3.9 mmol/L,无低血糖症状,这种低血糖极易因漏诊或误诊而出现意外,也是低血糖中最危险的一种。

低血糖症

血糖< 3.9 mmol/L,有低血糖症状。

04 夜间低血糖

如何判断夜间低血糖,一般出现以下征兆:

噩梦、盗汗、醒来后头痛、起床后感觉疲劳、尿床(夜间高血糖也可能会尿床)。

夜间低血糖相较白天更难发现。人在入睡后,肾上腺反应会减弱,同时躺着比站着更难分辨低血糖症状,导致很多糖友未能及时发现,这是很危险的。

为避免夜间低血糖,可以设置闹钟,在半夜醒来测血糖。戴泵和动态的糖友,可以设置低血糖报警,来保障安全。糖友可以在床边备一些能快速升糖的食物,以备不时之需。

05 容易引发低血糖的原因

糖友平时要留意低血糖发生的原因,多加总结,及时应对。

饮食原因

很多糖友对自身血糖十分关注,往往过犹不及。如担心血糖上升,波动大,在日常饮食中,减少食物摄入,尤其是主食和优质蛋白质类(新鲜肉类等),但胰岛素却没有停止使用,进食的不规律、不及时、不足量,易导致低血糖。

不少糖友都有一个思维误区:我上一餐不吃,下一餐可以多吃一点,或者想怎么吃就怎么吃。但注射胰岛素却没有做相应的调整,从而导致低血糖。

还有一些糖友由于疾病导致食物消化吸收障碍,如腹泻、胃痉挛、胃轻瘫,也会导致低血糖。

低血糖吃糖能提高血糖吗(吃点糖就可以吗)(3)

运动原因

很多糖友运动时很兴奋,导致运动过量,且没有及时补充糖类食物,或没有及时适当地减少胰岛素剂量,容易出现低血糖。

胰岛素原因

不少糖友注射胰岛素,拿捏不好剂量,见自己血糖有上升趋势,或较长时间偏高,便加大胰岛素剂量,殊不知会有「胰岛素抵抗」或者低血糖风险。

还有很多糖友,注射胰岛素,但进餐时间延迟,更换注射部位等,都可导致低血糖。

06 如何预防低血糖发生

1. 坚持每天测血糖,才能发现低血糖或者血糖偏低的趋势。

2. 应定时定量进餐,根据吃东西的多少来相应调整胰岛素剂量。

3. 运动前中后要多测血糖,根据运动量增加糖类摄入或减少胰岛素剂量;剧烈运动中或运动结束后,要适当补充碳水。

4. 学习调整胰岛素剂量的方法,遇到问题及时就医,查明原因后,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07 出现低血糖时应该如何处理

长时间低血糖可导致神经细胞不可逆的损伤和死亡,所以当发现血糖低于 3.9 mmol/L 时,应尽快纠正低血糖。

糖友意识清楚时,出现低血糖症状,赶紧口服 15-20g 无脂糖类食品,最好是葡萄糖片,蜂蜜,白糖水。每隔 15 分钟监测指尖末梢血糖 1 次,若血糖仍低于 3.9 mmol/L,再继续口服葡萄糖等糖类食品。如果 30 分钟后,低血糖症状仍未缓解,应尽快就医。

低血糖吃糖能提高血糖吗(吃点糖就可以吗)(4)

糖友最好随身携带糖尿病救助卡,当意识障碍时,求助别人,帮拨打急救电话,到附近诊所静脉注射 50% 葡萄糖液 20~40mL,口腔涂抹蜂蜜等,及时送往医院就医。

出现低血糖,不用过于慌张,避免一下子吃得太多,矫枉过正,只要血糖升到安全值即可。

尽量选用升糖指数高、能迅速升高血糖的食品,不要吃含很多脂肪的食品或饮料,因为脂肪使胃排空减慢,使糖吸收减慢,比如巧克力、奶油糕点、牛奶、酸奶等。

低血糖危险性与其发生的持续时间是正比关系,糖友及糖友家属应重视低血糖,分析引发低血糖的原因,并采取对应措施,同时也要做好低血糖的预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