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早就被列入国庆档三强,但没人预想到《中国机长》这么能打。
进入国庆档第三天,该片票房已经连续3日逆跌,轻松突破8亿。
而国庆档开跑两周前,许多票房预测机构给出的预测是10亿,目前猫眼最新预测是23.54亿。
换言之,如果影片票房真的达到20-25亿区间——现在看这已经是大概率事件——那么该成绩比上映前两周几乎所有平台的预测都高出了10亿元左右。
毕竟在此之前,国内同类型电影票房并不出色,而已知结局对一部灾难类型大片票房有多大影响同样难以估计。
但从点映票房夺冠开始,该片就不断刷新着各界的票房预期,而各大票房预测机构都开始做同一件事——把影片票房预测数值,调高,再调高。
该片不断持续发酵的较高口碑,以及调动非主流观影人次的兴趣方面,都在预示一趟灿烂的飞行。
而另一方面,“袁泉大哥”、“欧豪眼睛”这样网民自发生产出的话题,又在持续拉高影片的热度。
这一切依然无法解释:既然所有观众入场前都已经知道结局,那是什么撑起了《中国机长》的“逆袭”?
刘伟强拍刘传健,为什么越来越香?为什么我说《中国机长》逆袭了呢?
不来虚的,上票房:首映日2.04亿、次日2.54亿,第三日截至发稿时的21时为2.64亿, 连续三日逆跌。
这里的逆袭,不是一开始被看衰,最后逆袭,而是一开始被看好,但最终票房远超各界预期的逆袭。
逆袭故事是从上映前两周左右开始的。
9月21日,《中国机长》在万米高空举行了首映礼,在北京飞往重庆的四川航空3U8803的航班中,主创以片中的角色形象出现。飞行结束,还在位于重庆解放碑官场参与纪念活动。
事件在微博热搜榜上引发多个话题。
24日14点,《中国机长》官宣大规模点映,定在28日。
点映的核心目的是什么?不是拿到多少票房,而是为日后的公映,积聚口碑和声势。
或者我们说得再直白一点:品质能打的影片,才应该点映,品质过不去的,捂住最安全。
而那些品质过硬的影片,点映营造的气势越旺,点映也就越成功。
最终9月28日的点映结果是《中国机长》在排片6.4%的情况下斩获5570万,超过排片7.5%的《攀登者》,上座率超过44%。
这些数据说明了什么,在接下来的故事中将很快反映出来。
在首日排片上,《攀登者》跟《我和我的祖国》均保持了34%以上的排片,《中国机长》则拿到了30%,但在高上座率下,影片拿到了首日第二高的票房。
第二日,影片排片上升至第二,票房继续进入上行区间。
第三日,票房持续逆跌,上座率达到48.2%,当日最佳。
接下来会怎么样?
一个有趣的数据是:根据灯塔想看受众分析,作为一部惊险灾难类型影片,观众性别比例上,《中国机长》却凭借“强共情”的题材优势,社交媒体讨论贡献率更高的女性受众占比达到66.4%。
通过上映前三日数据来看,《中国机长》不仅全部完成自己的既定目标,且为后续打下很好的市场基础。随着档期的行进,分水岭会越发明显,因此国庆档影片后续命运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影片的口碑发酵。而《中国机长》目前稳居国庆三强各大平台均分第二。
高度工业化制作流程和群体演技,形成了影片的正面口碑的关键所在,“虽然知道结局,但全程手心冒汗”、“视听冲击力强”、“看到飙泪”成为观众正向评论主流。
还有网民说:“最后飞机降落的时候,我觉得我的脚趾要把鞋抠出洞了……”
从观众口碑反馈看,提前知道结局丝毫未影响观众的观影感受,观众一旦走进影院观看影片,就会为自己已知结局的历史瞬间、全民记忆而共情。
刘伟强拍刘传健,稳了。
可这些依然不具有足够的解释力去回答文首的问题——《中国机长》是怎么逆袭的?
类型对味、真实共情、演技共鸣,我总结了影片的三大爆款逻辑正如观众知道的,《中国机长》改编自2018年5月14日四川航空3U8633航班组成功处置特情真实事件。
随着口碑的累积,现在基本可以判断,在这个口碑时代,观众对影片信心来源,以及持续口碑发酵,来自以下三点——
第一, 刘伟强拍出了一部最符合中国观众口味的民航职业类型大片。
影片成败的第一步,首先在于选择。
之前有网民说影片让人联想到同样是由真实事件改编的美国影片《萨利机长》。
但影片之所以能取得今日的票房成绩,恰恰在于没有选择《萨利机长》的类型模式。
《萨利机长》更偏向一部人物传记片,危机段落在开场30分钟左右已经结束了。
而《中国机长》,是带领观众回到危机发生时,去体验千钧一发的紧张感的空中灾难片——
它是对事件过程完整复盘。
《萨利机长》当然是一部好电影,但最终内地票房是6228万。如果影片延续《萨利机长》的拍摄思路,票房前景也完全可以预期。
最终刘伟强选择了一种更能充分激发观众感性体验的拍摄思路,或者更直接地说,选择拍一部更好看的主旋律电影。
川航3U8633从发现飞机风挡裂了、爆裂,再到从高原回成都、安全备降,大概就是34分钟,影片的重点,正是还原这惊险的34分钟里,到底发生了什么。
为了达成这一目标,团队首先斥资近3000万元制作了1比1的空客A319模拟机,首创新的操控技术,实现飞机的俯仰、翻滚、颠簸等动作的精准操控。更辗转重庆、成都、西藏等多地实拍,
以国产电影少有的工业质感去复现一个世界民航飞行史奇迹案例。
事实证明刘伟强成功了。
《中国机长》最刺激的,就是它的临场感。
刘伟强仿佛用电影打造了一场奇妙旅程,带领所有观众变成飞机上乘客,感觉就是浸入到近万米高空、狭小的机舱中。
最后观众仿佛和机组人员一起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有惊无险的旅途,全程跟随着川航8633颠簸、急旋、下坠,呼吸急促、手心冒汗。
所以当奇迹最终被创造,观众才更能切身体会到我们的中国机长为什么牛?
这正是影片的第二个爆款要素:真实营造共情。
刘伟强对真实感的还原,比《萨利机长》更宏阔。
《萨利机长》的真实讲的是一个人的故事,《中国机长》则是一群人。
所以我们能够看到,飞机骨架、舱门,座椅,机组人员的制服、妆容、操作规范,乃至航班餐食怎么分配,安全带怎么系,氧气面罩该如何戴……甚至是空姐们讨论逃生装置还没用过,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带领观众进入真实处境。
刘伟强看似拍了不少闲笔。比如机长(张涵予饰)凌晨四点起床,冷水沐浴顺便练习憋气;
乘务长(袁泉饰)带领乘务组成员登机前坐在一起,复习在发生紧急情况时的应对措施。
接下来,飞机起飞,升上9800米高空,零下40度,故事开始。
从影片中刘长健第一次呼叫成都塔台,说出“成都,成都,四川8633”开始,艺术真实和事件真实,无缝对接。
通过事件发生时的真实录音,我们能听到,刘传健机长当时就是这样讲的。
这种真实感连许多民航专业人士都服气。
接着,影片的伏笔开始起作用,正是因为刘传健一直有练习憋气的习惯,才能让他在低压低氧的艰难情况下保持头脑清醒。
也是因为这种高度真实感,为影片传播提供了大量的话题讨论,
比如有许多观众质疑,李沁的角色在机舱里看起来没事,为什么下机后被全身包裹送救护车?不合逻辑!
又有网民质疑:欧豪在万米高空半个身子飞出机舱没被吸走,太夸张了吧。
结果帮电影澄清的都是网民——
因为现实中的情况是,李沁饰演的空姐原型确实受到了腰伤随即昏迷,之后爬起来完全是靠意志力。对,不合逻辑,可我们的川航机组如果那么“符合逻辑”,奇迹能被创造出来吗?
欧豪饰演的副驾驶徐奕辰的情况也是真的,后来徐奕辰也经历了长期休养。
还有网民质疑,两名机组人员受伤,先下来的是乘客?编剧出来挨打。
可是在那场事件中,的确就是全部乘客先下飞机,才接下受伤工作人员的。
真实,所以打动人心。
但能够呈现出这种动人的真实,在于影片的爆款逻辑三:群体演技。
正如影片监制李锦文所说的,张涵予就是影片的定海神针。“这一部戏如果不是他,我也想不到哪一个人可以演机长。”
还有袁泉,“都不需要多少台词,她的气质、眼神、讲话的方式,就能hold住整个后舱”。
现在袁泉的演技已经被赞爆了,更夸张的是一位观众直接在路演现场对袁泉喊了声——“大哥”。可以的。
但真正惊艳我的是影片的群体演技。
比如李现饰演控制室和张涵予通话的工作人员,戏份其实不多,但都非常关键,李现接戏的时候还不是“现男友”,但表演非常细致,台词功底一如既往地稳,吐字清晰,情绪妥帖,是一个好演员该有的样子。
又比如飞机安全回到地面时,朱亚文刚出场和机长握手的时候一副犀利的眼神,看完现场就秒变机长的迷弟了,那种眼神的变化不需要一句台词,最后一握手蹦出六个字:“怎么这么牛啊。”
甚至群演也是惊艳的。
刘伟强挑群演多挑剔呢?先看体检报告。高血压的不要,心脏病的不能要。
为什么?因为群演也要坐上不断轰鸣、抖动、翻转的模拟机舱,只有全部来真的,才能确保群演演技在线。
事实证明这几乎是国产影视剧中群演演技发挥的代表作。
100多位戴着氧气面罩的“乘客”情绪反馈都极为真实,最终成功感染到观众。
正是这种强演技共同营造的共情,让观众更容易进入真实事件,也因此,一部一向以男性为核心观众群体的灾难电影,最终较多地拥有了女性观众自带的更高的话题讨论热度。
也是这种强烈共情,包括对真实事件的讨论、对演技的讨论,引发了影片的观影人群增量,去撑起了影片连续三日的逆跌。
一位此前几乎没去影院看过灾难大片的女观众告诉笔者,这次驱使她选择观影的原因,就是想亲眼看看我们的川航英雄是怎么创造这个世界民航史奇迹的。
此外,以00后、05后为主的女性观众往往也是抖音等社交软件的深度用户,这部分人群不仅爱刷抖音,还会主动生产内容,而《中国机长》仅影片本身的抖音播放量就已经达到了19.2亿次。
伴随着影片相关物料、相关话题屡屡登上热搜抖音等对热度的助推,过去一两周里影片成为了一个朋友圈热点话题,进而激发了更多非目标用户的观影热情。
类型正确,策略正确,真实事件感人,从影片粉、机长粉到“袁泉大哥”等一票好演员的演技粉纷纷入坑,从点映到上映,《中国机长》一路逆袭冲上云霄。
博纳的主旋律,越来越能打了?是的,博纳又逆袭了。
从《湄公河行动》到《无双》,博纳均是靠着逆袭之势最终成为当年国庆档的票房冠军, 2017年的《追龙》虽然未能拿到冠军,但逆袭势头非常明显,最终斩获了近6亿票房,被誉为王晶的回勇之作。
而《中国机长》几乎肯定将刷新博纳的国庆档票房纪录。
博纳凭什么?爆款规律,是可以总结的吗?
貌似可以。从《智取威虎山》开始,博纳便研究出一套全新的主旋律大片打法,即借用港片导演丰富的类型片经验,用类型片手法讲述主旋律电影故事。接下来的《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烈火英雄》等均取得巨大成功。
博纳的经验在于,它首先是好看的大片,是一流的商业制作,在此基础上,创作者再赋予它主流的价值。
事实证明由港片导演 国内电影人监制打造的这一类电影,不仅具有对真实事件的高还原度,具备高度类型片品质,更最终形成了强烈共情,同时还能表达主旋律电影的题中应有之义。
主旋律商业大片成为一种新的创作热潮。
类型元素 扎实品质 群体演技 主旋律正能量,实现可持续性的票房长红,的确是可以总结的票房规律。
问题是,为什么最终做到的,总是博纳?
因为爆款定律永远只是告诉业界“你也可以这样”,但做不做得到,是另一回事。
因为有一点,观众只会被真实的力量打动。
《中国机长》背后的故事是:之后民航通过电子设备多次模拟相同状况,结论都一样:不可能做得到。
但刘传健,做到了。
这种中国奇迹当然是动人的,但电影人必须把它拍得动人,因为抛开所有,这依然是属于电影的胜利。
仅从《中国机长》而言,看到手心冒汗的观众, 看哭了的观众,在不同的社交软件上产生各种丰富的话题,令影片票房成绩一路高涨,合情合理。
但前提是,一票主演,全部实打实地接受了三个月专业训练,所有拍摄人员、包括群演,全身心投入到故事中,所以他们才能拍出那个中国奇迹。
在亮眼的数据背后,真实感也好,港片导演 主旋律的方法论也罢,最后让影片成功的,无非还是那句话——用心拍出一部好电影,让电影说出来的故事,对得起真实事件中的英雄。
看完川航故事后,观众对刘传健打call说,中国机长,了不起!
而刘传健看完电影说,演员们不容易。
我想从那一刻起,《中国机长》的成功就是注定的,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让逆袭来得更猛烈一些。
因为你永远想象不到,中国观众对一部好电影的热情,到底会有多高。
所以,3天破8亿、连续三日逆跌的《中国机长》做对了什么?拍一部好电影,然后让观众知道有这么一部好电影,如此而已。
只要电影真的对得起观众,自然有观众会拿起话筒,发自真心地对袁泉为代表的好演员说一句——“大哥”,因为观众的眼睛,永远是雪亮的,他们看得出,电影的用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