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单性动物(为何同性恋在动物和人类中如此普遍)(1)

有没有单性动物(为何同性恋在动物和人类中如此普遍)(2)

撰文|nagashi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思维的转变,同性恋在人类社会中越来越普遍,而丹麦荷兰德国加拿大等国家开始承认同性婚姻的合法性,这也使得同性恋者在法律层面和道德层面上越来越被世界所认可。

令人疑惑的是,在自然界,生命的终极意义在于繁衍后代,而同性恋及其性行为是无法诞生后代的。对于繁衍而言,同性性行为会消耗大量时间、精力和资源,显然是一种浪费,但事实上,自然界中的许多生物都存在同性性行为现象,这也使得一众进化生物学家备受困扰。

2020年11月9日,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的研究人员在 Nature 子刊 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 上发表题为:Same-sex sexual behaviour and selection for indiscriminate mating 的论文。

这项研究建立了一个简单的有性生殖模型,并为同性性行为(SSB)的进化创造了一个理论框架。研究人员在多种条件下验证了这一模型,并发现不加选择的交配是最优生殖策略,从而强有力地支持了同性性行为的进化优势。

有没有单性动物(为何同性恋在动物和人类中如此普遍)(3)

特别声明:本文仅如实解读该研究成果,如有不妥之处,敬请谅解。

很早以前,科学家们就知道动物会与同性个体发生性行为。同性性行为(SSB)已经在1500多种动物中被观察到,即包括低等动物线虫、海星、豆娘、蛇等等,也包括蝙蝠等哺乳动物,以及灵长类动物,当然,也包括人类。

近几十年来,科学家提出了许多假说并对其进行检验,以此理解为什么动物会进行这些不会直接导致繁殖的性行为。其中,所有解释同性性行为的假设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将其描述为一个“进化悖论”。

所谓悖论,原因在于同性性行为表面上并没有明显地促进生物的生存或者繁殖,但无论是低等动物还是高等动物,同性性行为一直存在。由此看来,同性性行为必然在成本巨大的同时,也能在特定条件下产生巨大的繁殖效益,从而将这一“悖论”延续下去,否则,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早应该被淘汰了。

首先,在许多假说中,同性性行为的成本通常被认为是很高的,因为同性性行为在消耗生物个体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资源的同时却不会对该个体的繁殖造成明显的益处。但值得注意的是,许多研究出于这种惯性思维,会倾向于假定异性性行为(DSB)比同性性行为(SSB)更为高效,这显然是一种先入为主的观念。

但值得注意的是,许多动物经常需要多次交配才能产生寥寥数个后代。换句话说,异性性行为的成本也可能是昂贵的异性性行为的发生并不意味着一定能产生后代。那么,异性性行为同性性行为乃至其他性行为的成本差别就难以说清了。

其次,对于像诸如同性性行为这种广泛存在于众多物种中的性状,生物学家通常考虑的进化可能性是,这种性状只在该物种的共同祖先中进化过一次或几次,而不是多次独立进化。据作者统计,目前的同性性行为假说并没有考虑过这样的进化场景。

有没有单性动物(为何同性恋在动物和人类中如此普遍)(4)

最优识别策略和和由此产生的同性性行为

在此项研究中,研究作者摒弃了之前的常规思维,以一个独特且更为全面的视角去理解动物的同性性行为。作者明确地不再将同性性行为视为异常的或与异性性行为相排斥的行为,而是承认动物个体和种群可以从事一系列的性行为,包括同性性行为和异性性行为的大量组合。

这一观点促使作者提出了以下不同以往的设想:如果同性性行为在动物开始有性行为时就存在会怎样?

在作者的假设中,祖先动物的交配不关乎性别,换而言之,他们与两性个体的交配,那么他们完全无需仔细识别交配对象是否为异性。

事实上,不加选择的交配是利大于弊的。配偶识别可能需要在生理和认知上作出代价高昂的适应,而在选择配偶时过度区分可能会导致个体错过得之不易的交配机会,这是一个巨大的适应成本。

有没有单性动物(为何同性恋在动物和人类中如此普遍)(5)

不分性别的个体之间的随机交配是利大于弊的

基于此,作者假设,当今动物性行为的多样性源于祖先的繁殖背景,即不分性别的个体之间的随机交配。在进化过程中,同性性行为在一些物种中所造成的繁殖成本压力变大,从而被自然选择淘汰,但在另一些物种中,同性性行为并不昂贵,因此它可能会持续存在。

有没有单性动物(为何同性恋在动物和人类中如此普遍)(6)

动物进行配偶性别区分的附加成本

遗憾的是,科学家目前对同性性行为在物种间的普遍程度缺乏全面的了解,主要是因为这些行为在历史上被认为是不体面的或无关紧要的,只是偶然被记录下来。

对此,作者预测,对同性性行为的跨动物物种分类,以及对同性性行为和异性性行为的成本和效益的量化,将揭示同性性行为比我们目前认知的更普遍且成本更低。

有没有单性动物(为何同性恋在动物和人类中如此普遍)(7)

在某些情况下,识别配偶性别将会带来更大的成本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提出关于动物同性性行为起源的假设时,并未提出将人类性行为概念化的任何建议,以减少人类文化认同对本研究的影响。事实上,作者认为人类文化对生物学研究的影响可能远远大于生物学研究对人类文化的影响。

该论文的通讯作者 Brian A. Lerch  表示:科学永远都不应该成为对人类进行规范性争论的地方,相反,我们希望这项研究将扩大对自然世界多样性的理解,我们也鼓励科学家思考,当我们摆脱历史上限制科学创造力的文化规范和假设时,进化生物学的发现可能是什么?

该论文的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Brian A. Lerch ,北卡教堂山分校一年级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行为的生态学和进化,重点是社会行为和生殖行为。

有没有单性动物(为何同性恋在动物和人类中如此普遍)(8)

参考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9-020-01331-w

https://lerchta.wixsite.com/lerch-eco-evo

特别声明:本文仅如实解读该研究成果,如有不妥之处,敬请谅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