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志四韵——李斛的艺术步履"

参展作品介绍:《纤夫》

古诗意境速写(34远志四韵)(1)

《纤夫》 李斛 片 纸本彩墨 222cm×85.5cm 1946年 家属藏

1942年秋天,我(张大国)到嘉陵江边的中央大学柏溪分校报到入学。柏溪是个僻静的山湾。那是抗战期间,这里的教室、宿舍等都很简陋。我们艺术系的专业教室是在沿上坡的大路旁,教室的另一边还有一条小溪。

一入学,我就和李斛同一张大桌子,同这一张大桌子的还有任国均、韦启美、戴泽。没有多久,这些年轻人就搞得很熟了。我们在暇时,经常结伴一起去登那些小山坡,或者到嘉陵江边散步。那里多的是芭蕉、翠竹,还有山坡上许多植物发出芳香,风光真不错。可惜我们这些人太穷了,肚子常常是饿的。假如其中有谁收到了一点儿汇款,就请大家到街头的面馆里,每人吃一碗杂酱面,这是最美的时候了。

在一年级,必修和选修的课程都比较多,特别是一些公共课,还要花去相当多时间。李斛好像老是穿那件半旧的夹克,黝黑的皮肤,清瘦的面颊,眼神灵敏而诚恳,而且总是那么谦虚。这一年来我们逐渐成了好朋友。

二年级时我们迁到了沙坪坝松林坡。我们的主课仍然是石膏素描,下午是风景或其他课,晚上是人像。这年,李斛在教室里画了一幅头戴小布帽的自画像,除了神情毕肖外,其观察之精微,处理之单纯,表现之充分,实在是一幅很出色的作品,引起了许多老师和同学们的赞美。之后,他又画了一些好的人像,他在课堂的石膏素描,也经常是名列第一的。而在人像方面,李斛在当时全系各年级中是最为出色的,很多系内外同学都希望能得到李斛给他们的画像。

我们从第二年级开始,便是以徐悲鸿先生为主教授素描,他经常看到李斛的作品,说过不少肯定的评语,认为李斛的人像有荷尔拜因、安格尔……等画家之长处。我自己认为李斛观察深刻、精微,心中充满着表现对象的诚恳与热忱。

李斛的家境贫寒。他在中大上学,还要抚养在老家(四川大竹县)的弟妹,因此他就在沙坪坝一所小学里兼课,并且在三年级以后,还为解决家庭生活困难而几次请假回家奔忙。但他是一个乐观的人,很难见到他为生活而发愁的时候,而常常是充满轻松和诙谐的情绪。因为李斛在来中大上学之前,就已经当过中学老师的,所以我们这些同学都叫他李先生。叫惯了,他也就当之无愧了。他篮球打的很不错,是师范(中大包含7个学院)的代表队队员。他个子小,但他投篮准,机警而且顽强。

在抗战期间的重庆,学油画是很困难的,主要是材料难办。当时李斛等几个同学,都曾经自制油画笔,他们从学校走到十几里外的磁器口镇,钻进宰猪房的臭坑里去捡些猪尾巴回来,把毛弄齐,装进洋铁管,再把一支竹筷伸进铁管里便做成了。虽说简陋,还是能用。大家做起来也总是兴致勃勃的。

以后,李斛经常用中国画工具来作画,主要是人物写生画。以他雄厚的素描基础,而又在各个不同情况下,把中国人物画与油画、水彩的表现手法相融合,其效果显得更加富有生气而新鲜,他已经开始找到了自己的路,并且不停地往前赶,得到徐先生的高度评价和鼓励。

四年匆匆过去了,毕业了!在毕业前,李斛发起组织一个画社,参加者都是四川人,有戴泽、向奉春、田康、杨鸿坤、苏葆桢、张大国,画社名梅社,并在沙坪坝和重庆市办了梅社画展。

毕业后,李斛到北培的兼善中学教书,离重庆约百里。1949年春,我在重庆树人中学教书时,他还来看过我。

1947年9月,我因参加要求增加教师工资一事而被资方解聘,失业了。在这困难的时候,李斛来信了,叫我到他那里去住。我去到北培,在李斛那里住了将即半个月,他尽量设法安排我吃得好、玩儿得愉快。后来,李斛把他在北培师范兼的半席课让给我。约10月初,我到北培师范教课,才免去失业之忧。

在北培将近两年,李斛继续画了不少表现劳苦大众生活的画幅。1948年春天,李斛邀我和他一起在北培市举行画展,我主要是为了奉陪李斛的画展而参加的。李斛在这次展出中,有巨幅的《码头工人》、《纤夫》、《石匠》……等,还有不少幅精彩的人像。李斛的画展得到社会的好评,据我接触的青年学生和一些知识分子,都很喜欢他的作品,认为看了以后有深刻的印象。当时有个地下党的朋友任然对我说:"你怎么不像李斛那样画呢?应该像他那样画。"他说的意思当然是肯定了李斛作品中的民主性的内容和社会意义,以及那些富于感染力的人物形象。

总之,李斛的作品受到比较广泛的欢迎。在画展的过程中,有一天李斛对我说:"××虎(北培市国民党特务,流氓头子,会画老虎)这几天幸好还没来捣乱,我原来就是很担心的。"我说:"我们的学生多,也不怕。"在几天展览期间,有兼善中学、北培师范等几个学校的学生一群群的来到会场轮流看守,还相当热闹。

大概是1948年春天,李斛同宗其香一道到北京了。

——选自张大国《李斛》

(张大国,李斛重庆中大同学,擅长油画,中央美院副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