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黎杰时序七月,年半,夏亦半,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夏天护心法则详解?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夏天护心法则详解(择一法消夏)

夏天护心法则详解

□ 黎杰

时序七月,年半,夏亦半。

特喜半字,半者,此消彼涨也。一切刚刚好,半为最宜。

夏半,春之舒适退之,暑热正盛,正当时。暑热,即夏之标志也。有人喜,有人厌。人生有春秋,一年有四季,时序轮次,交替进行,喜之,要过,不喜,也得过。

厌夏者,燥如知了,躲树荫处,一个劲聒燥,热了,热了。苦夏者,苦于夏之火一样热,苦于夏之蚊虫多,苦于夏之禁锢多,苦于夏之浮躁多,夏之苦,苦不堪言也。

喜夏者,自有消夏之法: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喜夏者,自由,慵懒,闲散,自我。总把事情往好处引,一切皆好。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冬秋,心中无闲事,热将不热了。每个人都有自个儿的人生法则,各自活法,把不喜欢的日子过成别人想要的生活,是本事。

由不堪言转为喜之不胜,是度夏之法也。

古时无空调、无电扇,古人消夏,最接近自然。他们或栖树荫,或傍山溪,棋,琴,书,画,与夏共眠。

消俗夏。唐之李白,学识高洁而清雅,但他消夏却具百姓味: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大诗人脱不了俗,脱巾赤臂,裸袒身子,藏身青林,独享大自然的馈赠,李白与百姓消夏一模一样。

白居易内敛得多,矜持得多: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端坐独院,独享清风,眼前无物,即可消夏。你看他多潇洒,两眼不见夏之热,只待清风拂面门。再热,心中无物,都清凉一片。这层次似乎要高一些,档次要上一些。

消夏消出意趣来。

在松树下,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在荷塘边,荷风送清气,竹露滴脆响。在莲池旁,干竿竹翠数莲红,水阁虚凉玉箪空。

智慧古人,消夏之法众多。或一扇,或假寐,或躺平。视夏之暑热于无物,这消夏之境,高乎哉,高也。

异类消夏,数南宋徐陵。他消夏要酌酒:纳凉高树下,直坐落花中。狭径长无径,茅斋本自空。提琴就竹筱,酌酒劝梧桐。夏之暑热与酒本属矛盾体,但诗人徐陵高度统一,这自然与他被贬有关,郁闷之中,酌酒度夏,但也无碍他消夏的潇洒与旷达。

那些年,一冰棍,一汽水,一西瓜,“下咽顿除烟火气,入齿便作冰雪声。”口中嗞嗞有声,喉节咕咕有声,唇齿咀嚼有声,甘甜若饮露,暑热随之而去,夏之不夏也,热将不热了。

那些年,池塘,小溪,清澈如许,躲了家长,瞒了老师,溯下河去,哪管黄荆条青篾条,哪管艳阳当空,哪管石板滚烫,一入水中,扑腾嬉戏,舒畅无比,一玩半天,半天一玩,夏天是童年的天堂。

那些年,搭一晒席,放一簸箕,在晒坝,在楼顶,扇着蒲扇,吹着凉风,燃着草烟,一睡一通宵,一聊一通宵,遇有大雨倾盆,遇有电闪雷鸣,便仓皇转移,那自是一种乐趣,喜之不胜。

心静自然凉。

宋代诗人梅尧臣,择花木葱茏禅房,静心品茗纳凉。

白居易与禅师一起避暑。热恼渐知随念尽,清凉常愿与人同。与禅师共入定,身心空灵,清静,暑热烦恼皆随意念清除干净,心中空出来,静下来,自然凉。

读书也消夏。

翻一页书,品一杯香茗,切一盘果品,袅袅熏香中,读书遣长夏,乐而忘暑热。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清凉地。

明清李渔读书讲究,倚无心窗下读书,裸身而读,坐凉杌而读,或偃卧长松之下,猿鹤过而不知。他消夏讲究的是放浪形骸,以及逍遥快活。

念旧而不古,择一法消夏,不好么?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ihxdsb,33864057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