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国之君的命运大都很不堪,不是死于非命,便是忍辱偷生,在亡国归降后依然能保持“骨气”者,简直是凤毛麟角,而东吴亡国之君孙皓便是其中的代表。那么作为亡国之君的孙皓,在归降晋朝后都有哪些值得后人称道之处呢?

孙皓字元宗(一名彭祖,字皓宗),是吴大帝孙权之孙,废太子孙和(孙权第三子)的长子,年幼时深受祖父的喜爱。孙和在异母兄孙登薨逝后被立为皇太子,因礼贤下士、尊敬师长,颇为朝野所瞩望。

三国被低估的五个谋臣(三国最有骨气的亡国之君连番巧怼晋朝君臣)(1)

孙皓的祖父是吴大帝孙权

然而孙和被立为储君后,鲁王孙霸极为不满,依仗着孙权的溺爱,纠集党羽陷害孙和及其支持者,而孙权的长女孙鲁班也因与孙和的母亲王夫人交恶,不断地在父皇面前谮毁王夫人与孙和,并暗助孙霸争储。

太子与鲁王的争斗造成朝堂的严重撕裂,此时的孙权认为若以孙和或孙霸为储君,必然会酿成国家动乱,于是在犹豫数年后,废孙和为南阳王,并逼令孙霸自杀。孙权驾崩后,幼子孙亮登基,孙和的处境变得愈加微妙、险峻。

公元253年,权臣孙峻执政后,逼令孙和自尽,彼时孙皓才只有11岁。孙和死后,孙皓由生母何姬抚养成人,并在叔父孙休即位后,获封为乌程侯。父亲无辜被废,又被逼令自杀,这样的悲惨遭遇,给孙皓幼小的心灵蒙上阴影,也埋下他日后为父报仇、屠戮群臣的“种子”。

公元264年,吴景帝孙休驾崩,遗诏由太子即位,并令丞相濮阳兴、左将军张布辅政。由于此时蜀汉已亡,曹魏虎视眈眈,国内又有交趾叛乱,左典军万彧以多事之秋宜立长君为由,劝说濮阳兴、张布改立跟自己交好的孙皓,并得到二人的同意。同年,孙皓被迎立为帝,时年22岁。

孙皓即位之初尚能屡施善政、收揽民心,通过放粮救济穷人、放免大量宫女回家婚配、放归宫中圈养的野兽等措施,赢得民心。另一方面,孙皓大行封赏、拉拢群臣,不仅对迎立有功的濮阳兴、张布、万彧加官进爵,还把宿将施绩、丁奉拔擢为左、右大司马,颇有一番作为。

但局面稍有起色,孙皓便性情大变,暴露出骄奢淫逸、残暴好杀的本性,令国中大失所望。此时,濮阳兴和张布暗地里对拥立孙皓感到后悔,难免有怨望之语,结果被告发后遭遇杀身之祸。

三国被低估的五个谋臣(三国最有骨气的亡国之君连番巧怼晋朝君臣)(2)

孙皓残暴好杀,跟纣王有的一拼

孙皓是个食髓知味的主儿,一旦开了杀戒便再也止不住,为报复群臣当年对父亲的诬害,加上期望以杀立威,便设置诸般刑罚来诛杀群臣,其中不乏有剜人眼睛、剥人面皮等酷刑。

孙皓不仅滥杀群臣,对宗室也是大肆诛戮,比如宗室孙奉(孙策之孙)、孙奋(孙皓叔父)及异母弟孙谦、孙俊等皆被杀,甚至孙奋五子也一同遇难。孙皓如此嗜杀,以至于宗室、大臣们每次上朝之前,都要和家人做诀别,一旦能平安回来,不啻于重生一次。

除滥杀以外,孙皓还沉溺于酒色和营建之中,在国内大范围的征集5000名美女入宫,以供其玩乐,同时在建邺、武昌等地大规模营造宫室,导致劳民伤财、怨声四起。不仅如此,孙皓骄狂自大、异常迷信,常凭借运历、望气、筮卜、谶语之类的原因来决定如迁都、用兵、皇后废立等重大事件,并一直坚信自己将吞并晋国,统一天下。

三国被低估的五个谋臣(三国最有骨气的亡国之君连番巧怼晋朝君臣)(3)

孙皓投降后,被晋武帝封为违命侯

孙皓的倒行逆施使国中民众离心离德,其败亡也是早晚的事。公元280年,西晋灭吴,孙皓投降后被押解至洛阳,因平日里对晋朝狂悖无礼,被晋武帝封为违命侯,爵名“违命”,意在侮辱。孙皓虽然投降晋朝,但“骨气”却很硬,从不肯对晋朝君臣低三下四、奴颜媚骨,针对他们的奚落、侮辱,每次都是针锋相对,巧妙地怼回去。

孙皓被押解至洛阳后,在大殿上向晋武帝叩头谢罪。此时,武帝指着臣子席中的某个座位,对孙皓说:“朕为你设置这个座位已经有很久了。”孙皓马上回答:“我在南方,也设了这样座位以等待陛下。”

三国被低估的五个谋臣(三国最有骨气的亡国之君连番巧怼晋朝君臣)(4)

贾充本想讽刺孙皓,结果被巧怼

孙皓巧怼晋朝君臣最妙的例子,无疑是他与权臣贾充之间的一段对话。贾充曾经不怀好意地问孙皓:“听说阁下在南方挖人眼睛,剥人面皮,这是什么样的刑罚?”孙皓听后,马上回答道:“臣子有弑君或奸诈不忠的行为,我就对他用这种刑罚。”贾充当年因弑杀魏帝曹髦,备遭时人口诛笔伐,所以在听到孙皓的回答后沉默不语,内心却非常羞愧,而孙皓却脸色不变。

孙皓在晋朝又生活了4年时间,直到太康五年(284年)去世,终年四十二岁。孙皓死后,发妻滕皇后亲自为他撰写悼文,文章甚是悲痛凄楚。 文章来源:文史砖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