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于数年前《蜗居》聚焦底层小夫妇“死活买不起一套房、无法安身立命”的哀感基调,《心居》滕华涛导演和海清又双叒叕合作,从弟妹和大姑子所代表的不同收入群体不同生活方式切入。
依旧有熟悉的市井烟火生活气,但又在鸡毛蒜皮家常矛盾的细腻和狗血之间摇摆。
剧作闹剧和轻喜剧外衣,换来的可能是更八点档更浅表的接受度,但某种程度上或许也削弱了对人间世相的描摹力度。
一,好下嘴的“油烟味”市井故事。
- 有颗粒感的鲜活细节。
同样是婆婆媳妇小姑吵破天,《心居》比市面上诸多悬浮狗血剧细腻的地方,在于用相对扎实、细密的图景,构建了一副“油烟气”浓郁的生活图景。
海清饰演的冯晓琴,上线之后的几组画面都很典型。
出场第一个镜头,是她在菜市场干脆利落买菜、熟悉讨价还价,很有市井烟火生活气。
第二段叫人印象深刻的画面,则是家中走廊。
扇门那扇门开了又关、关了又开,一大家子人早上洗漱穿戴吃饭吃药上班上学,咋咋呼呼忙忙乱乱又密集又拥挤。
这套房子如果从客厅或者大阳台来拍、其实面积并不小,但剧作开局选择了两个最“负面”的视角(走廊和没有电梯)、来展现这一大家子挤在一起生活的热闹和复杂。
噼里啪啦一通,众人喧闹或迟滞,冯晓琴俨然是有序的运转主心骨。
另一边,宽敞大宅里早起做普拉提的顾清俞,节奏舒缓轻松、似乎完全是另一个次元。
交代阿姨前男友会来拿东西“衣服不要给他洗,就把脏的扔给他”。
这一句“别洗、就把脏衣服扔给他”,瞬间让角色从开头的扁平中产女主范式中、鲜活了起来,角色个性、处理问题的方式,分分钟有了清晰轮廓。
2. 糟心事当轻喜剧拍的闹剧方式。
剧中冯晓琴迅速领盒饭的老公,对她而言槽点太多,但前期对观众而言、很多时候是笑点担当。
强势的冯晓琴,逼迫老公向姐姐借钱,甚至给他写好了小纸条、威胁他背下来。
这位不成器但听话的老公,认认真真背、过马路时都叨叨咕咕勤学苦练。
最后果然不负众望,在面对姐姐时过于紧张、将背过的这一大串子忘得一干二净。
被老婆逼迫着去考财会证上考前班,三天两头旷课去看电影或者打游戏,时常被老婆抓包露馅。
一把年纪的人,活得像个段子。
一方面,剧作通过细腻的生活质感营造、将人带入故事中;
另一方面,又借由种种轻喜剧、闹剧式的表达方式,让人隔开一段距离“看别人家的糟心笑话”,在某种映射中、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喜剧的“转移恐惧、释放压力”效果。
之所以形容这是一个“油烟气”的故事,是因为剧作前五集的呈现非常市井,似乎更注重八卦讨喜和狗血的成分,和“烟火气”的温暖柔软关怀之间、大概略有几丝差别。
二,亲缘关系的“边界感”探讨,七大姑八大姨图鉴。
1. 越界关系大赏,典型立体群像。
《心居》里顾清俞的姑姑、大伯母这两位,前几集每一次上线,都很有“过年”既视感。
就是那种“啊!值得吐槽的人全来了”既视感!
大伯母见缝插针要找机会炫耀自己儿子的婚房,听闻顾清俞要在同一个小区买房子,脸色都变了。
顾清俞扎回去“我不买了,你也不用纠结我从东走到西能听到回声”。
这位大伯母甚至提出让冯晓琴的妹妹去她儿子儿媳妇新家当保姆,着实非常奇葩。
姑姑和大妈的同与不同,既微妙又明显。
姑姑过于“一家人”,而大伯母则是典型的“半个家人”。
是家庭成员,但炫耀多过关心,搀和八卦多过解决问题。
大姑和大伯母一同来敲打冯晓琴,大姑字字句句在愤怒压制“怎么可以丢下老人们出去住”,但大伯母沉浸在八卦里“哎呀想买哪里呀多少钱呀”。
二位凑成的一个红脸一个黑脸局面,倒也挺有意思。
从本质上说,无论是大伯母还是姑姑、抑或是冯晓琴,在某些维度是复刻式的“亲缘关系越界”。
冯晓琴被大伯母激怒之后,分分钟逼着老公给阿姐打电话,让顾清俞给冯家妹妹介绍工作介绍男朋友。
这种传统的老式大家族命运共同体捆绑式思维,和试图跳出过于紧密的亲缘关系的独立个体之间的矛盾,也很有典型性。
2. 不同类型画风的奇怪并置。
故事中的顾清俞,倒不是一个试图摆脱大家族的存在。
虽然经济独立、一早搬出去住,但作为家中长女、她深度掺和进种种家庭事务中。
或者说一有风吹草动、她就会被召唤回家。
隶属于老旧家庭模式的女儿,想要保持“三十六岁依旧不结婚”的状态,自然会遇到巨大阻力。
目前,剧作中对顾清俞感情状态候选人的设定,一时之间也叫人有些迷惑、不明白后续剧作要往哪个类型上走。
一边是张颂文饰演的展翔,一个画风被呈现得很可爱的暴发户。
死心塌地拿顾清俞当女神,所作所为完全是言情偶像剧痴情男主设定,但这张脸这个状态显然又不是;
另一边则是冯绍峰饰演的少年恋人施源,中年再相见、物是人非;
顾清俞人生得意,施源不断下坠,收入差距悬殊、生活水平差异巨大,对比相当残酷。
只是,在一个弟妹、弟妹的小姨子、大姑、大伯母、爸爸奶奶等等角色存在感过于强烈的氛围中,少年心事或者“中年偶像剧版本”“油腻可爱暴发户”等感情线的情感之弦,或许都没那么容易产生共振。
三,矛盾基石的广泛讨论度:进取型愿景和依附型背景的错位,骨肉亲情关系和利益交换的混杂。
从阵容、剧名到主创团队,都鲜明透露出剧作定位和受众群体的选择倾向。
矛盾“好下嘴”的根源,是因为每一方的立场都很好理解,过日子过出矛盾太正常。
海清饰演的冯晓琴,希望在上海扎根、换大房子、过上好日子。
愿景本身当然没有问题。
但她实现这个愿景的方式,是抽打老公。
冯晓琴老公顾磊,一个只想优哉游哉混日子的“老小孩”。
一把年纪依旧活在父亲和姐姐的庇护之下,优点是善良老实本分,缺点是没担当没能力没进取心。
冯晓琴选中了一个能被自己轻易拿捏操控的“软柿子”,又要求对方改变三十多年养成的本性积极进取;
又要对方是软柿子、又要对方是超能的火箭筒,显然很难。
女人通过嫁得好来改变生活、实现阶级跃升,很常见,但冯晓琴这套做法,可能不太符合当下喜欢看独立大女主视角的口味。
归根结底,前五集老公意外去世之前,冯晓琴的人生努力方向、都建立在做妻子做母亲做儿媳妇的身份附属价值里。
而剧作用了如此突兀的方式,一定要迅速“写死”她老公,重点大概就是要进入她自己靠自己搞事业来实现人生价值的节奏。
可吊诡之处又在于:家庭主妇的价值本身,又被天经地义般忽略了。
或者说,被既得利益者们有心忽略了。
冯晓琴买房子的经济来源,首先是找大姑子借钱,碰钉子之后找公公借。
这就是观念混杂之处。
从现代观念来说:买房子是自己的事,“我死活要买这个房子”、那就自己凭本事挣;
然而冯晓琴又生活在更为含混更古老的几代同堂价值体系里:她从嫁进这个家开始就辞了工作,照顾完小的伺候老的,辛辛苦苦这么多年,就算找个保姆也不止这点钱吧?
当全职主妇多年,从未领过薪水;一家人的“账”没法明算、但又都较劲死活要算。
亲情付出和利益交换混杂在一起,每一方都很立场吵,矛盾基石埋得很深。
上述种种,都深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经验中。
纵使没有经历过类似之事,没见过程度如此严重的矛盾,也大抵看过本质接近的生活百相。
舒心结语
剧中矛盾建立的本质,一是“钱和情”的不同面目,隐藏在一家人脉脉温情外衣下的利益划分方式。
二是前现代和现代观念、不同理念不同生活方式不同诉求搅和在一起的复杂面相。
《心居》或许是一面镜子,虽然油烟气表达戏剧化且有“狗血”放大镜嫌疑,但毕竟在观照这个时代家庭关系中的微妙之处:大家庭是终极归宿,某些时候又是不同阵营的微妙战场。
柴米油盐里又隐藏刀枪棍棒,有意思。
家族利益、亲缘关系、个人价值自我实现,是否能平衡美满,或许对每个人而言都是终身议题。
《心居》能在保持热闹属性的同时发掘到多深,期待后续。
,